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重塑的改善效应
于杨, 刘筱, 陈玲, 陈曼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武汉 430014

作者简介: 于杨 (1979-),男,湖北武汉人,主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心血管内科疾病相关研究。电话:(0)13387567518,E-mail:willie98@sina.com

通信作者: 陈曼华(1962-),女,湖北武汉人,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内科疾病相关研究。电话:(0)18907176878,E-mail:yuyangwhch@163.com

摘要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及厄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重塑的改善效应及作用。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治疗组66例。两组患者均按照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南(2003年)要求予以标准剂量阿司匹林常规抗血小板。对照组患者给予厄贝沙坦片150 mg,qd,po;治疗组患者给予厄贝沙坦片150 mg,po,qd,同时予以阿托伐他汀片20 mg,qn,po。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80 d。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脂、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室间隔厚度(IVST)及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等指标;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脑卒中、心力衰竭及肾功能不全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降低( 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IMT、LVEDVI、IVST及WMSI显著降低( P<0.05);随访1年,治疗组发生脑卒中、心力衰竭及肾功能不全分别为4.55%,7.58%,4.55%,对照组分别为5.00%,6.67%,5.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可显著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重塑。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厄贝沙坦; 高血压; 原发性; 心室重塑
中图分类号:R97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4-0781(2016)02-0160-04 doi: 10.3870/j.issn.1004-0781.2016.02.014

高血压会导致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多个心脑血管病,目前病理生理学研究证实心血管系统重塑(cardiovascular remodeling)是其中重要的一个作用机制。心血管重塑主要包括左心室肥厚、动脉内膜-中膜增厚等病理变化,这也是多个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1]。国内外多个临床研究证实,延缓甚至逆转心血管系统重塑能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因此目前国际及我国高血压治疗指南中提出预防和逆转心血管系统重塑是治疗目标之一,也是评价降压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2]。目前认为对心室重塑具有较好的改善效应的药物是他汀类药物,其作用机制为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3]。既往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的心室重塑作用机制关注较多,而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系统重塑作用笔者未见临床研究报道。因此,2012年6月—2013年12月,笔者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后对患者心血管系统重塑的改善效应,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在我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6例,其中男78例,女48例,年龄(47.3±5.8)岁,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入选标准:①原发性高血压诊断需符合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南(2003年)中诊断标准;②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诊断;③研究前3周内未服用任何他汀类药物。排除标准:①既往有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各种类型心肌病及严重心力衰竭病史;②并发严重脑、肺、肝、肾等脏器疾病或恶性肿瘤及血液系统疾病;③并发急慢性感染疾病者;④对阿托伐他汀过敏或因其他原因不能使用阿托伐他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66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见表1。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血压分级、既往内科病史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表1 两组一般指标的比较 x¯ ±s
1.2 给药方案

两组患者均按照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南(2003年)要求予以标准剂量阿司匹林常规抗血小板。对照组患者给予厄贝沙坦片[商品名:安博维,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20049]150 mg,po,qd;治疗组患者给予口服厄贝沙坦片150 mg,po,qd,同时予以阿托伐他汀片(商品名:立普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20052)20 mg,po,qn 。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80 d 。

1.3 心血管重塑评价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通过7.0 MHz线性探头探查颈总动脉全程、颈内外动脉长轴及短轴切面,将舒张末期颈动脉分叉近端下方1 cm的血管长轴切面最厚处(管腔内膜交界面至中膜与外膜交界面之间的回声距离)定位颈动脉IMT。应用GE vivid7型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仪检测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LVEDVI)、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IVST)数值。其中LVEDVI为左室舒张末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与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得到。根据Devereux公式计算室壁运动记分指数(wall motion score index,WMSI)数值。应用16节段分段法(美国超声学会)评估各个节段室壁积分,具体:室壁瘤5分、矛盾运动4分、无运动3分、运动减弱2分、正常运动1分,WMSI为各节段室壁积分之和与室壁节段数之和的比值。

1.4 血生化指标及血压检测

两组患者取静脉血2 mL置于试管中,4 ℃下3 000 r·min-1(有效离心半径10 cm)离心10 min后,收集血清并置于-20 ℃冰箱保存。应用生化检测仪检测样本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两组患者在清晨于静卧条件下检测血压3次,计算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平均值。

1.5 随访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两组患者出院后均随访1年,随访间隔2个月,两组各自治疗方案均持续1年。记录并比较两组脑卒中、3度以上心力衰竭及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统计两组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及随访1年时间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其中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如:便秘、腹泻、恶心、呕吐等)、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以及横纹肌损害。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 ±s)表示,两组组间比较采用成组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百分比表示,两组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生化及血压指标分析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及LDL-C显著降低( P<0.05),而HDL-C明显较高(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生化及血压指标比较 x¯ ±s
2.2 心血管重塑指标分析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IMT、LVEDVI、IVST及WMSI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心室重塑超声指标比较 x¯ ±s
2.3 随访结局的比较

随访1年,治疗组脑卒中、3度以上心力衰竭及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随访结局指标比较 %
2.4 不良反应的比较

对照组和治疗组发生胃肠道反应分别为33.33%和34.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为6.67%和7.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横纹肌损害。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上升趋势,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血压会导致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疾病,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颈动脉狭窄以及脑卒中的危险因素[4]。大量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证实,高血压会导致机体大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内皮细胞受损后反应性增生,动脉中层弹力纤维破坏及胶原纤维过度增生,加之多伴有血脂异常,LDL-C水平过高,HDL-C水平过低,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最终临床表现为大动脉IMT显著增加[5]。同时高血压患者由于外周血管阻力增强,血容量增加以及肾素-血管紧张肽-醛甾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激活导致的血管紧张肽Ⅱ(angiotensin Ⅱ,ATⅡ)的过多生成,均会使得心脏的前后负荷也显著增加,心室细胞肥大,细胞外基质增多,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发生病变狭窄进而导致供血量显著下降,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继而发生心脏扩大,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发生[2,6]。近年来研究者将心血管系统发生的上述病理生理性病变称之为心血管重塑,认为是高血压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主要病理基础。因此高血压病的治疗不仅需要考虑降压,还要注重预防和逆转患者心血管重塑程度,以此来降低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均证实,血管紧张肽受体阻滞药(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能够选择性阻断ATⅡ 与ATⅡ受体结合,抑制ATⅡ所导致的交感神经兴奋、动脉血管收缩及心脏收缩增强等一系列生物学效应,进而达到降压以及逆转左心室肥厚程度的目的,因此ARB被推荐作为高血压患者的一线用药[7,8]。临床最常用的ARB是厄贝沙坦,近年来研究证实其具有上述作用机制外,还能有效减少循环系统内的内皮素分泌,增加一氧化氮与前列环素合成,恢复正常血管张力作用。但是研究也发现,厄贝沙坦改善心血管重塑的作用不明显,临床实践也证实单一使用厄贝沙坦血压达标的效果往往不理想,研究者推测这两者之间有相关性,因此有研究者提出强化干预心血管重塑的治疗可能对患者长期控制血压有益[9]。由于高血压患者多数并发血脂紊乱,常应用他汀类药物。临床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不仅具有调脂作用,还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左室肥厚扩张,进而改善逆转心脏重塑等功能[10,11]。因此本研究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及心室重塑是否具有改善作用,为临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提供更好的循证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用厄贝沙坦患者比较,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应用能显著降低患者IMT、LVEDVI、IVST及WMSI水平,这表明患者的动脉及心室等部位的心血管重塑得到显著改善;研究同时显示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及LDL-C显著降低,而HDL-C显著升高,这提示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应用能够实现降低血压以及调节血脂的临床目标,且这与改善心血管重塑也相关。随访1年,治疗组脑卒中、心力衰竭及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示两种治疗方案对于高血压患者的预后结局无显著影响,但是考虑到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因此扩大样本量可能会存在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在住院以及随访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显示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较好。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RAFF U, OTT C, RUILOPE L M, et al. Prevention of electrocardiographic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by the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olmesarta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 J Hypertens, 2014, 32(11): 2267-2276. [本文引用:1]
[2] XUE B, BELTZ T G, YU Y, et al. Central interactions of aldosterone and angiotensin Ⅱ in aldosterone-and angiotensin Ⅱ-induced hypertension[J].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 2011, 300(2): 555-564. [本文引用:2]
[3] TOUSOULIS D, OIKONOMOU E, SIASOS G, et al. Dosede-pendent effects of short term atorvastatin treatment on arterial wall properties and on indices of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in ischemic heart failure[J]. Atherosclerosis, 2013, 227(2): 367-372. [本文引用:1]
[4] BALDASSARRE D, PORTA B, CAMERA M, et al.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thrombosis and endothelial activation correlate with carotid IMT regression in stable coronary disease after atorvastatin treatment[J]. 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 2009, 19(7): 481-490. [本文引用:1]
[5] PATEL V B, ZHONG J C, FAN D, et al.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is a critical determinant of angiotensin Ⅱ-induced loss of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and adverse vascular remodeling[J]. Hypertension, 2014, 64(1): 157-164. [本文引用:1]
[6] OHSHIMA K, MOGI M, NAKAOKA H, et al. Inhibition of MCP-1/CCR2 signaling pathway is involved in synergistic inhibitory effects of irbesartan with rosuvastatin on vascular remodeling[J]. J Am Soc Hypertens, 2012, 6(6): 375-384. [本文引用:1]
[7] CHEN C, LIANG Z, CHEN Q, et al. Irbesartan and emodin on myocardial remodeling in Goldblatt hypertensive rats[J]. J Cardiovasc Pharmacol, 2012, 60(4): 375-380. [本文引用:1]
[8] MASAKI M, KOMAMURA K, GODA A, et al. Long-term effects of irbesartan on plasma aldosterone concentration and left atrial volum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J]. J Cardiol, 2014, 63(3): 205-210. [本文引用:1]
[9] FORNI V, WUERZNER G, PRUIJM M, et al. Long-term use and tolerability of irbesartan for control of hypertension[J]. Integr Blood Press Control, 2011, 4: 17-26. [本文引用:1]
[10] KIM K H, CHO S H, YIM Y R, et al. Effects of low dose ver-sus high dose statin therapy on the changes of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patients with variant angina[J]. J Cardiovasc Ultrasound, 2013, 21(2): 58-63. [本文引用:1]
[11] ESHTEHARDI P, MCDANIEL M C, DHAWAN S S, et al. Effect of intensive atorvastatin therapy on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progression, composition, arterial remodeling, and microvascular function[J]. J Invasive Cardiol, 2012, 24(10): 522-529.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