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国际药学文摘》
《乌利希期刊指南》
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来源期刊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第七届湖北十大名刊提名奖  
医药导报, 2016, 35(增刊): 29-31
doi: 10.3870/j.issn.1004-0781.2016.z1.014
脑血疏口服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刘晓伟1, 薛艺东2, 师宁2,

摘要:

目的 观察脑血疏口服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抗凝、神经营养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接受常规治疗加脑血疏口服液10 mL,每天3次,口服,疗程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评分、神经细胞因子含量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2.5 %, 80.00 %;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增幅分别为(12.49±2.89),(5.83±1.47) cm·s-1, 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增幅分别为(10.68±1.10),(4.05±1.22) cm·s-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率中量表(NIHSS)评分降幅分别为(5.95±2.45),(3.70±2.84)分, 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SS)评分降幅分别为 (9.64±3.54),(5.56±4.20)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增幅分别为(9.53±1.28),(3.19±1.48) ng·L-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降幅分别为(18.44±2.32),(16.55±2.20) μg·L-1结论 脑血疏口服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助于改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脑血疏口服液 ; 卒中 ; ; 缺血性 ; 血流动力学 ; 脑血管 ; 神经功能

Abstract: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中医称之中风,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沉积,粥样斑块形成、破裂,血小板、纤维素黏附、聚集,血栓形成,使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阻塞,致脑组织缺血坏死[1]。由于神经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较差,在接受溶栓、介入等治疗后,仍有部分神经细胞发生了不可逆的损伤而遗留神经功能障碍[2]。因此,在脑梗死的康复期仍需进行有效的治疗以改善并努力恢复神经功能。常规抗凝、神经营养以及康复锻炼效果不尽人意,辅以中药治疗有时能收获更好的效果[3]。基于此,笔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脑血疏口服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3年6月—2014年12月间经我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3-7],并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入院后接受抗凝和溶栓治疗。排除出血性卒中、合并有心源性栓塞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脑栓塞、存在意识障碍、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2~76(68.93±8.32)岁;病程12~72(22.12±3.02) h。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2~80(70.14±8.63)岁;病程12~70(21.85±3.12) 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康复期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治疗,同期给予神经营养以及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脑血疏口服液,每次10 mL,每日3次,口服,连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脑血管血流动力学 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时,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1.3.2 神经功能 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时,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S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

1.3.3 神经细胞因子 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采集两组患者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

1.4 疗效判定标准

据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百分比评定临床疗效,①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组;②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8%;⑤恶化:神经功能缺损增加>18%或死亡。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版软件录入和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 x ̅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评分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和C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和C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NIHSS评分和CS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x̅±s,分,n=40
组别 NIHSS评分 CSS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前后差 治疗前 治疗后 前后差
对照组 14.31±1.62 10.61±1.48*1 3.70±2.84 21.28±2.42 15.71±2.01*1 5.56±4.20
治疗组 14.18±1.70 8.23±0.88*1 5.95±2.45*2 21.43±2.57 11.78±1.39*1 9.64±3.54*2
t -0.359 15.38/8.24 3.802 0.269 17.22/8.38 4.698
P 0.721 0.000/0.000 0.000 0.789 0.000/0.000 0.000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x̅±s,分,n=40

2.2 神经细胞因子

治疗前,两组患者BDNF、NSE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DNF明显升高、NSE含量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BDNF升高幅度和NSE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细胞因子含量比较 x̅±s,n=40
组别 BDNF/(ng·L-1) NSE/(μg·L-1)
治疗前 治疗后 前后差 治疗前 治疗后 前后差
对照组 9.31±1.17 12.50±2.39*1 -3.19±1.48 21.52±2.91 4.96±0.70*1 16.55±2.20
治疗组 9.42±1.08 18.95±2.21*1 -9.53±1.28*2 21.51±2.87 3.08±0.59*1 18.44±2.32*2
t 0.427 -47.01/-13.59 -20.458 -0.008 50.24/47.56 3.691
P 0.670 0.000/0.000 0.000 0.994 0.000/0.000 0.000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细胞因子含量比较 x̅±s,n=40

2.3 临床疗效

治疗组基本痊愈10例,显著进步20例,进步7例,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x2=-2.944,P<0.05)。见表3。

表3 两组疗效比较n=40
组 别 基本痊愈 显著进步 进 步 无变化 恶 化 总有效
% % % % % %
对照组 7 17.50 16 40.00 9 22.50 7 17.50 1 2.50 32 80.00
治疗组 10 25.00 20 50.00 7 17.50 3 7.50 0 0.00 37 92.50

表3 两组疗效比较n=40

2.4 脑血管血流动力学

治疗前,两组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管动力学指标比较x̅±s,cm·s-1
组 别 大脑中动脉 基底动脉
治疗前 治疗后 前后差 治疗前 治疗后 前后差
对照组 31.46±4.51 43.95±5.74*1 -12.49±2.89*2 25.50±3.46 36.18±4.36*1 -10.68±1.10*2
治疗组 30.80±4.40 36.63±4.96*1 -5.83±1.47 25.88±3.21 29.93±3.68*1 -4.05±1.22
t 0.665 -27.29/-25.14 -12.988 -0.502 -61.65/-21.02 -25.576
P 0.508 0.00/0.00 0.000 0.617 0.00/0.00 0.000

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管动力学指标比较x̅±s,cm·s-1

2.5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按要求完成治疗观察和纳入统计分析。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近年来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且表现出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的流行病学特点[4-7]。该病的发生与血脂水平异常、动脉内膜脂质沉积、粥样斑块形成有关。当出现过度劳累、激动时,可导致颅内血管的血流加速、局部湍流形成、斑块受到的冲击力增加,引起斑块破裂,下层基质暴露,血小板激活和聚集,进而造成血栓形成、管腔狭窄、靶器官缺血[8-9]。目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包括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但是由于脑细胞耐受缺氧的能力较差、在治疗过程中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坏死,无论采用哪种治疗方法,在治疗后都会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这要求将脑梗死的临床处理措施由急诊延伸到出院后的康复期[6-7]

中医学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属中医“中风”范畴,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而致病[3]。脑血疏口服液原名脑血疏通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谢道珍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所研制的中成药,具有益气、活血、化瘀的作用,成分为黄芪、水蛭、石菖蒲、牛膝、川芎,主要用于气虚血瘀所致中风,症见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强语蹇、偏身麻木、气短乏力、舌暗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细数、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及恢复早期见上述证候者。脑血疏口服液是取自《医林改错》的补阳还五汤以及《金匮要略》的大黄蛰虫丸的中药制剂,以水蛭、黄芪为君药,发挥破血逐瘀、补气通络的作用;大黄、菖蒲为臣药,具有推陈致新、芳香开窍的功能;牡丹皮、牛膝、川芎为辅药,具有清热凉血、豁痰开窍、活血行气的作用[10]。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使用脑血疏治疗,一方面可以发挥药物的抗凝、扩血管药物,改善神经元的血液供应;另一方面也能直接作用于神经元,改善其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重建[10-12]

量表评分是临床评估和判断神经功能的常用方法[7]。本研究的量表评估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CSS评分、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提示治疗组患者加服脑血疏口服液,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更为理想,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BDNF是体内重要的神经营养蛋白,保护神经元、促进突触再生、降低内源性和外源性损伤因素对神经元损害的作用[13]。神经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后,BDNF的生成明显减少。NSE是分布于大脑神经元细胞质中的烯醇化酶,脑卒中会造成神经元发生缺血性损伤,细胞破裂、胞质中NSE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外周血中NSE含量升高是反应神经元损伤的敏感指标[14-15]。本研究通过分析血清中神经细胞因子含量,发现治疗组患者的血清BDNF含量高于对照组,NSE含量低于对照组。提示脑血疏口服液治疗有助于改善神经细胞的损伤,降低NSE含量,提高BDNF含量。

本研究表明,脑血疏口服液治疗有助于改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由于样本病例数量较少,缺乏对脑血疏可能作用机制的深度分析,尚需进行更多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罗祖明,丁新生.缺血性脑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11-219.
[本文引用:1]
[2] 倪芳,张生彬,董长城.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现状及展望[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13):2027-2030.
[本文引用:1]
[3] 王松龄,王爱凤,张社峰.中西医结合防治急性脑血管病[M].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0-72.
[本文引用:3]
[4] LATCHAW R E, ALBERTS M J, LEV M H, et al.Recommendations for imaging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Stroke,2009,40(11):3646-3678.
[本文引用:1]
[5] O'DONNELL M J, XAVIER D, LIU L, et al. Risk factors for ischaemic and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ic stroke in 22 countries (the INTERSTROKE study): a case-control study[J].Lancet,2010,376(9735):112-123.
[本文引用:0]
[6]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4): 258-268.
[本文引用:1]
[7]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4): 246-255.
[本文引用:4]
[8] 安泳潼,夏玉叶,闵呖.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J].世界临床药物,2010,31(1):35-39.
[本文引用:1]
[9] 王建平,丰宏林.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17):3104-3106.
[本文引用:1]
[10] 陈澈,院立新,张根明.脑血疏口服液在脑血管病方面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8):1005-1006.
[本文引用:2]
[11] 杨艳丽,任占民,李进.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和脑血疏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2, 33(5):950-951.
[本文引用:0]
[12] 康蓓,宋允,章郭生,.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大面积脑梗死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2015,10(4):508-510.
[本文引用:1]
[13] 李婛,邹东华,雷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4,34(13):3795-3797.
[本文引用:1]
[14] 周杜娟,方向.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在脑卒中诊疗中的应用[J]. 福建医药杂志,2011,33(3):138-140.
[本文引用:1]
[15] ZAHEER S, BEG M, RIZVI I,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neuron specific enolase and functional neurological outcome in patients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J]. Ann Indian Acad Neurol, 2013,16(4):504-508.
[本文引用:1]
资源
PDF下载数    
RichHTML 浏览数    
摘要点击数    

分享
导出

相关文章:
关键词(key words)
脑血疏口服液
卒中
缺血性
血流动力学
脑血管
神经功能


作者
刘晓伟
薛艺东
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