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国际药学文摘》
《乌利希期刊指南》
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来源期刊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第七届湖北十大名刊提名奖  
医药导报, 2016, 35(增刊): 66-67
doi: 110.3870/j.issn.1004-0781.2016.z1.030
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
王红球, 何瑞琼, 梁馨匀

摘要:

目的 观察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患者52例,分为两组。对照组19例常规留置导尿管护理;治疗组33例接受膀胱功能训练和系统护理。比较尿路感染率和拔尿管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尿路感染率下降,拔尿管时间缩短,且有尿意者综合训练治疗效果更明显(P<0.01)。结论 膀胱功能训练和系统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患者排尿障碍,改善情绪状态,对患者的康复有益。

关键词: 膀胱功能训练 ; 损伤 ; 脊髓 ; 排尿障碍 ; 神经源性

Abstract:

脊髓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性中枢神经损伤,因神经传导通路受到破坏,除可引起四肢瘫痪或截瘫外,还常引起膀胱功能障碍,出现尿潴留、尿失禁而引起尿路感染,增加死亡率[1]。我科自2011年始对外伤性脊髓损伤后伴排尿障碍患者进行膀胱训练[2]、心理护理综合治疗,取得较好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5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52例符合脊髓损伤诊断标准[3]患者,纳入标准:伴尿潴留;尿常规检查,女性白细胞(WBC)<5个/高倍视野,男性WBC<1或2个/高倍视野。排除标准:尿道严重损伤或感染、尿道内溃疡、前列腺显著肥大或肿瘤、尿道梗阻或其他疾病手术等所导致的非脊髓损伤性尿潴留;或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或肝肾疾病危及生命,神志不清或不配合、接受大量输液、全身感染或免疫力极度低下或有明显出血倾向。其中男31例, 女21例;年龄18~74岁,平均46.5岁,脊髓损伤节段:颈段 11例 ,胸段18例 ,腰段23例 。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19例,其中治疗组根据夹尿管4 h有无尿意分为有尿意组(尿量<400 mL)18例及无尿意组(尿量>400 mL)15例,各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时间、损伤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导尿管护理。治疗组除常规留置导尿管护理外给予膀胱功能训练、定时放尿术并配合饮水计划综合干预治疗:①严格控制饮水入量,每天定时饮水,饮水量应严格限制在125 mL·h-1,约1 800 mL·d-1,均匀地摄入,20:00—06:00不饮水。 ②膀胱功能训练。在患者不收缩下肢臀部肌肉的情况下,收缩盆底肌肉(会阴及肛门括约肌) 每次收缩维持在5~10 s,每组重复10~20次,每日早、中、晚共3组。在指导患者呼吸训练时,嘱患者吸气时收缩肛门周围肌肉,维持3~5 s,呼气时放松,每次5~10 min。③定时放尿法:严格掌握放尿间隙时间每2~4 h放尿1次,控制每次尿量300~500 mL,放尿时嘱患者用力排尿。④心理护理:向其解释定时放尿术在膀胱功能恢复方面的重要作用,取得患者支持和配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和心理应激能力,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与护理配合度。拔除尿管:在患者每次放尿约尿量300 mL前能感觉到尿憋感明显后1~2 d拔除尿管,记录天数。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处理采用SPSS19.0版软件进行,计量资料在方差齐性条件下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果
2.1 3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有尿意组低于无尿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5499,P<0.01),结果见表1。

表1 3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情况比较例
组别 例数 尿路感染 尿路未感染
对照组 19 13 6
治疗组
无尿意感 15 6 9
有尿意感 18 1 17

表1 3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情况比较例

2.2 拔尿管时间比较

对照组、无尿意感组和有尿意感组拔尿管时间分别为(65.9±19.2),(28.3±13.3),(11.2±3.5) d,治疗组拔尿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有尿意组拔尿管时间明显短于无尿意组(P<0.01)。

3 讨论

脊髓不同平面出现损伤后,因不同部位的中枢控制通路受损,导致脊髓休克。排尿自控有赖于中枢神经的调控和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的完整性与良好的功能状态。当脊髓休克后出现膀胱功能障碍,而出现过度的充盈膨胀,黏膜充血、水肿,防御功能下降,加之膀胱长期潴留尿液容易诱发细菌的滋生和繁殖,从而发生尿路感染,妨碍和延迟膀胱反射的建立。长期反复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肾衰竭,是造成后期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及时给予正确的泌尿系处理,不但能够有效地预防泌尿系感染,而且能防止膀胱过度膨胀导致的逼尿肌损伤,从而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泌尿系常规处理主要通过导尿术引流膀胱尿液,传统留置导尿管方法虽对改善患者尿潴留有一定作用,但长期留置尿管却存在着以下的危害[4]:①由于尿管机械性刺激破坏了膀胱尿道无菌状态,同时逆行性泌尿系细菌感染概率增多,很容易造成泌尿系感染或结石形成,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则容易引起肾衰竭,成为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②长期留置尿管时,由于长期缺乏“收缩”与“扩张”的机械刺激,很容易造成膀胱纤维化、挛缩,使得膀胱难以恢复尿液储存功能,会造成患者的膀胱丧失储存尿液功能;③频繁更换尿管时容易损伤尿道,逆行性感染增加; ④长期留置尿管也不便于患者出院后日常护理。

与传统留置尿管相比,给予膀胱功能训练、定时放尿术并配合饮水计划综合干预治疗,是目前公认的科学的尿路管理方法。骶髓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虽然失去高级中枢对排尿的控制,但低级排尿反射弧仍完整,通过膀胱功能训练可建立反射性膀胱,寻找引起排尿反射的部位,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骶髓或骶神经根损伤时,排尿中枢的传出、传入支受损,排尿反射弧中断,不易建立自主排尿功能,须借助增加腹压的动作完成排尿。由于严重创伤的打击,脊髓损伤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康复护理的过程中应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使其摒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更好地配合护理工作。通过膀胱功能训练、定时放尿术并配合饮水计划综合干预治疗,使膀胱和尿道括约肌周期性扩张、收缩,尿液得以排空,使之维持近似生理状态,逐渐达到膀胱功能和括约肌残存功能及控制能力的恢复;而膀胱功能训练,有助于维护膀胱顺应性,保护肾功能,并可以反射性调节大脑及脊髓相应神经细胞的功能,对恢复膀胱自主排尿起重要作用[5]。同时再配以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缓解患者压力,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三管齐下能够增强治疗效果。而脊髓休克程度不同,患者对尿意亦不同。但经综合膀胱训练,使低级排尿反射弧能更快的形成,从而缩短拔尿管的时间,减少尿路感染,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尿路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自主排尿功能恢复综合疗效也优于对照组,且有尿意者效果优于无尿意者,表明膀胱功能训练、定时放尿术并配合饮水计划综合干预治疗和心理护理综合疗法,能帮助脊髓损伤患者早日形成低级排尿反射弧,恢复膀胱功能。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唐芳,艾艳,朱世琼.对脊髓损伤间歇导尿患者实施个性化饮水计划的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 11(2):135-137.
[本文引用:1]
[2] 周士枋,范振华.实用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275.281.
[本文引用:1]
[3] 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本文引用:1]
[4] 巨宝兰,杨艳平,王钏,.膀胱扳机点叩击结合康复治疗重建脊髓损伤后反射性膀胱的临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0):59-61.
[本文引用:1]
[5] 付杰,蔡秀娟,彭全成,.间歇导尿综合疗法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杂志,2010,25(1):76-77.
[本文引用:1]
资源
PDF下载数    
RichHTML 浏览数    
摘要点击数    

分享
导出

相关文章:
关键词(key words)
膀胱功能训练
损伤
脊髓
排尿障碍
神经源性


作者
王红球
何瑞琼
梁馨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