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国际药学文摘》
《乌利希期刊指南》
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来源期刊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第七届湖北十大名刊提名奖  
医药导报, 2017, 36(10): 1116-1119
doi: 10.3870/j.issn.1004-0781.2017.10.007
麦角甾醇体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 Activity of Ergosterol in Vitro
冯利1,, 侯俊杰2, 程似锦1,

摘要:

目的 研究麦角甾醇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方法,观察麦角甾醇对二磷酸腺苷(4 μmol·L-1)、胶原蛋白(4 μg·mL-1)、花生四烯酸(1 mmol·L-1)和凝血酶(0.5 U·mL-1)诱导体外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活性;麦角甾醇与奥扎格雷、双嘧达莫、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体外抗二磷酸腺苷(0,1,2,4,6 μmol·L-1)与纤维蛋白原(0,1,2,4,6,10 mg·mL-1)诱导血小板聚集作用。结果 麦角甾醇对各诱导剂二磷酸腺苷、胶原蛋白、花生四烯酸、凝血酶抑制作用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 19.3±0.8),(23.4±1.2),(26.7±0.7) ,(32.9±1.5 ) μmol·L-1。麦角甾醇抑制二磷酸腺苷及纤维蛋白原诱导聚集作用的协同相关性的线性最佳为双嘧达莫与氯吡格雷。结论 麦角甾醇能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其功能活化,为麦角甾醇资源的充分开发及研制新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提供实验依据。

关键词: 麦角甾醇 ; 抗血小板聚集 ; 作用机制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 effect of ergosterol in vitro and explore the preliminary mechanism. Methods The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 activity of ergosterol was assessed in vitro on rabbit platelet aggregation. Different inducers, ADP (4 μmol·L-1), collagen (4 μg·mL-1), arachidonic acid (AA, 1 mmol·L-1) and thrombin (0.5 U·mL-1), and blockers (ozagrel, dipyridamole, clopidogrel and aspirin) were applied to observe the potential targets of ergosterol, platelet aggregation induced by ADP (0, 1, 2, 4, 6 μmol·L-1) or fibrinogen (0, 1, 2, 4, 6, 10 mg·mL-1). Results Ergosterol exhibited an obvious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 effect in vitro with IC50 values on different inducers (ADP, collagen, AA and thrombin) of (19.3±0.8), (23.4±1.2), (26.7±0.7), (32.9±1.5) μmol·L-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Ergosterol can significantly inhibit aggregation and activation of platelet. It provides experimental basis for full exploration of ergosterol and development of novel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 drugs.

Key words: Ergosterol ;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 ; Mechanism

麦角甾醇(ergosterol)又称麦角固醇,主要存在于酵母菌、多孔真菌、真菌等菌类和某些植物中,是一种重要的甾醇物质和生产甾体激素药物的重要原料,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1-2]。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麦角甾醇具有利尿、抗肿瘤、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3-7],但目前麦角甾醇及其衍生物对抗血栓药理作用研究笔者尚未见报道。为寻找更多的具有抗血栓的备选化合物及扩大药源,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确定药用真菌猪苓中麦角甾醇为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物质,现拟以抗血小板聚集为研究切入点,在血小板聚集发生的生理过程,初步肯定麦角甾醇抗血栓作用,并对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和机制进行探索,为麦角甾醇资源的充分开发及研制一种新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提供初步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新西兰兔,体质量2.0~2.5 kg;雌雄各半,无特定病原体(SPF)级,均购自湖北省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鄂)2015-0018。动物饲养于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实验中心,饲养环境为常规日夜周期,室温(22±2) ℃,相对湿度 (50±2)%,单笼饲养,自由进食饮水。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YXK(鄂)2012-0067。

1.2 实验仪器

560-CA血小板聚集测试仪(美国CHRONOLOG公司),TGL-18C飞鸽台式离心机(上海安亭飞鸽仪器有限公司),EL204 万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HH-6数显恒温水浴锅(金坛市医疗仪器厂)、KQ3200B型超声仪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厂),真空采血管(武汉成龙科贸有限公司)。

1.3 药物与试药

1.3.1 药物 阿司匹林片(德国拜耳制药公司,批号:20160122,规格:每片100 mg),双嘧达莫片(广东华南制药厂,批号:101104,规格:每片25 mg),氯吡格雷片(法国赛诺菲制药公司,批号:20150211,规格:每片75 mg),注射用奥扎格雷钠(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批号:20160819,每支20 mg)。

1.3.2 试药 戊巴比妥钠(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20141029,含量﹥99.0%);枸橼酸钠(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20150412,含量为99.0%);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芜湖华仁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150218,含量≥98.0%)、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百灵威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150923,含量为99.0%)、凝血酶(thrombin,THR)(武汉易泰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160322,含量为99.0%)、胶原蛋白(collagen,COL)(武汉易泰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151011,含量为99.0%)、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上海宝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150527,含量为99%)。麦角甾醇(西安万方生物科技公司,批号:20150201,含量>98%)。

1.4 麦角甾醇对不同诱导剂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

取新西兰家兔,参考文献[8-12]方法进行,以3%戊巴比妥钠 (1.5 mL·kg-1) 麻醉,颈总动脉采血,3.8 %枸橼酸钠 1:9 抗凝,混匀,1 000 r·min-1(r=15 cm)离心 10 min,取上清液,即为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剩余部分以3 000 r·min-1(r=15 cm)离心 20 min,即得贫血小板血浆(PPP)。取上述两种血浆,用PPP调零,以PRP为血小板供体。受试药物每浓度设6个平行样本。对照组 PRP 中加入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各组 PRP于37 ℃温育10 min,分别加入ADP(终浓度为4 μmol·L-1)、AA(终浓度为1 mmol·L-1)、THR(终浓度为0.5 U·mL-1)、COL(终浓度为4 μg·mL-1)诱导血小板聚集,按比浊法(光学法)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计算曲线斜率即得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给药组血小板聚集率)/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100%。

1.5 麦角甾醇与不同阻断剂联用

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 取家兔颈动脉血样,参考文献[13-14]方法,制备PRP、PPP(制备方法同“1.4”项)。将未洗涤PRP与奥扎格雷(4.5 mmol·L-1)、氯吡格雷(1.2 mmol·L-1)、阿司匹林 (2.0 mmol·L-1)、双嘧达莫(1.0 mmol·L-1 )在37 ℃下孵育20 min,再加入麦角甾醇(10 μmol·L-1)继续孵育10 min,测定加入ADP(0,1,2,4,6 μmol·L-1)、FIB (0,1,2,4,6,10 mg·mL-1)诱导3 min后最大血小板聚集率,观察其对不同阻断剂作用后对ADP与FIB诱发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 ¯ ±s)表示,用Logit法计算聚集半数抑制浓度(IC50)。

2 结果
2.1 麦角甾醇对不同诱导剂体外血小板聚集作用影响

结果见图1。研究结果显示麦角甾醇能有效抑制ADP、COL、AA、THR诱导的体外血小板聚集,且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麦角甾醇对各诱导剂(ADP、COL、THR、AA)抑制作用见表1,IC50值分别为(19.3±0.8),(23.4±1.2),(26.7±0.7),(32.9±1.5) μmol·L-1。由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可知,其对不同诱导剂均存在明显抗诱导聚集作用,由图1可知麦角甾醇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最为明显,且浓度变化所引发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变化也最为显著。

图1 麦角甾醇抗ADP、COL、AA、THR的体外血小板聚集的量效关系曲线(x¯±s,n=6)

Fig.1 Curve of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of ergosterol on platelet aggregation induced by ADP, COL, AA, and THR in vitro(x¯±s,n=6)

表1 麦角甾醇对ADP、COL、AA、THR诱导的体外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Tab.1 Inhibition effects of ergosterol on platelet aggregation induced by ADP, COL, AA and THR in vitro x¯±s,n=6
诱导剂 浓度 IC50 95%CI
(μmol·L-1 )
ADP 1 mmol·L-1 19.3±0.8 (5.3,37.7)
COL 0.5 U·mL-1 23.4±1.2 (20.3,29.6)
THR 4 μmol·L-1 26.7±0.7 (5.5,28.8)
AA 4 μg·mL-1 32.9±1.5 (28.2,38.1)

表1 麦角甾醇对ADP、COL、AA、THR诱导的体外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Tab.1 Inhibition effects of ergosterol on platelet aggregation induced by ADP, COL, AA and THR in vitro x¯±s,n=6

2.2 麦角甾醇与不同阻断剂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结果

麦角甾醇与奥扎格雷(TXA2抑制药),阿司匹林(COX 环氧酶抑制药)、氯吡格雷(P2Y12受体抑制药)、双嘧达莫(PDE抑制药)联用于ADP诱导的体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都能体现出其抑制作用。由于不同阻断剂的作用机制不同,因此可以根据抑制曲线的线性关系来评价其之间的相关性,线性关系即可预示出协同作用关系。结果见图2,3。图2结果表明:麦角甾醇与上述阻断剂可能存在相似作用途径,量效曲线的线性关系反映其协同作用相关性大小,推测麦角甾醇抑制ADP诱导聚集作用的协同相关性依次为:双嘧达莫>氯吡格雷> 奥扎格雷>阿司匹林。图3的结果表明:麦角甾醇与奥扎格雷、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联用体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都能体现协同作用,预示麦角甾醇于上述阻断剂可能存在相似作用途径,量效曲线的线性关系反映其协同作用相关性大小。因此,麦角甾醇抑制FIB诱导聚集作用的协同相关性依次为:双嘧达莫>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奥扎格雷。综合图2与图3结果分析麦角甾醇与阻断剂之间关系最为直接的为双嘧达莫与氯吡格雷,因此,推测麦角甾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理机制可能与cAMP和P2Y12受体相关。

图2 麦角甾醇与4种诱导剂联用体外抗ADP诱导血小板聚集作用(x¯±s,n=6)

Fig.2 Inhibition effects of ergosterol combined with four inducers on platelet aggregation induced by ADP in vitro(x¯±s,n=6)

图3 麦角甾醇与4种诱导剂联用体外抗FIB诱导血小板聚集作用(x¯±s,n=6)

Fig.3 Inhibition effects of ergosterol combined with four inducers on platelet aggregation induced by FIB in vitro(x¯±s,n=6)

3 讨论

麦角甾醇在真菌中广泛存在,其药理活性多样,本实验探讨麦角甾醇的抗血小板作用及初步机制,设计市面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与体内诱导聚集的主要活性物质,从正反两方面论证麦角甾醇的抗血小板活性与可能机制。由于ADP为常见诱导血小板聚集因素,抑制ADP诱发的聚集可以降低较大的血栓形成风险[15-16],此外FIB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最后环节,因此对FIB的聚集抑制能具有一定说服力的实验依据。

本研究表明:麦角甾醇对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中表现出显著的抑制聚集作用,且能对多种血小板聚集诱导剂都体现出协同作用。实验拟从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发现麦角甾醇对不同血小板聚集诱导剂抑制作用之间的差异,观察麦角甾醇对不同途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仅从麦角甾醇对各诱导剂的 IC50值比较,其差异较少或不存在差异。但从整个浓度梯度所得出的量效曲线分析,反映麦角甾醇对ADP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量效关系最为明显。因此,能从一定层面上说明其与ADP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关系较其他诱导剂紧密。

麦角甾醇与上述阻断剂可能存在相似作用途径,特别对于PDE抑制剂及P2Y12受体抑制剂联用能体现出明显量效关系,说明其作用途径与cAMP及 P2Y12受体关系密切。此外,上述实验可以反推测麦角甾醇对 P2Y12受体抑制作用与 cAMP变化可能存在较为直接关系。本实验结果表明麦角甾醇能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其功能活化,且可能与cAMP含量变化及P2Y12受体有关,推测其可能为麦角甾醇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靶点。

综上所述,麦角甾醇具有较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且对于血小板聚集发生的关键环节与主要诱导物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由于实验条件有限,没有探讨麦角甾醇对凝血酶原时间、血栓素A2及血管内皮保护等的影响,由于机体在不同生理与病理情况下药物会有不同的作用趋势,因此有必要在病理动物模型进一步研究麦角甾醇的抗血小板作用及其药理机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白晨,张翼,黄铮宇,.香菇中麦角甾醇生成维生素D2的光化反应实验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16-19.
蘑菇中的麦角甾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可产生维生素D2,能被人体吸收利用,是天然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之一。为了增进本科生对脂溶性维生素代谢的认识和理解,设计了从香菇中提取麦角甾醇,再经光化反应将麦角甾醇转化为维生素D2的生物化学教学实验。为简化实验步骤、方便教学,试验筛选出了样品预处理、光反应及热反应的最佳条件,确定了不经皂化处理,提取物先后用254、365 nm的紫外光照射1 h后,置于85℃水浴下处理15 min实验流程。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测得产物收率为4.5%。
[本文引用:1]
[2] 郭玮,罗琼,高虹,.麦角甾醇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血管生成和Bax、Bcl-2表达的影响[J].营养学报,2015,37(6):569-573.
目的 探讨麦角甾醇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血管和Bax、Bcl-2蛋白的影响。方法 建立S180荷瘤小鼠模型,将50只荷瘤小鼠随机等量分为模型对照组、环磷酰胺组(CTX),麦角甾醇高、中、低剂量组,雌雄各半,连续给药21d天后颈椎脱臼处死。计算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抑瘤率;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肝脏中一氧化氮(NO)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肿瘤组织中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Bax、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环磷酰胺组、高、中、低剂量组抑瘤率分别是53.96%、41.64%、29.90%、19.52%,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中、低剂量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均明显增大(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高、中、低剂量组)中NO含量和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均能明显下调Bcl-2表达水平(P〈0.05),明显上调Bax表达水平(P〈0.05),Bax/Bcl-2比例明显增大(P〈0.05)。与环磷酰胺组相比,实验组NO含量和VEGF-A水平、Bcl-2、Bax表达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香菇提取物麦角甾醇具有抑瘤作用,且与剂量有关,其可能抗肿瘤机制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调控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
URL    
[本文引用:1]
[3] 曹龙辉,李晓珺,赵文红,.麦角甾醇的研究进展[J].中国酿造,2014,33(4):9-12.
麦角甾醇主要存在于酵母菌、霉菌等真菌和某些植物中,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甾醇,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是食品、饲料及医药等工业中常用的一种原料。文章总结近十年来国内外对麦角甾醇的研究状况,分别对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途径、高产麦角甾醇菌株的选育和麦角甾醇的萃取方法予以综述,为进一步研究麦角甾醇提供参考。
[本文引用:1]
[4] 王晓琴,赖政炀,黄秀丽,.麦角甾醇在灵芝孢子油鉴别与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食品科技,2016,41(9):262-266.
URL    
[本文引用:0]
[5] 南春辉. 麦角甾醇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0):6-7.
[本文引用:0]
[6] 麻兵继,文春南,吴婷婷,.麦角甾醇过氧化物的抑菌活性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33(7):42-44.
利用色谱和光谱技术从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m)干燥子实体中分离并鉴定出麦角甾醇过氧化物,并对该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筛选实验。结果表明,麦角甾醇过氧化物在1 mg/mL浓度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苏云金芽孢杆菌、枯草杆菌和大肠杆菌等5种细菌有显著的抑制效果。
[本文引用:0]
[7] 宋志伟,朴惠善.大型药用真菌对心血管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06,(10):29-31.
URL    
[本文引用:1]
[8] 李秀芳,代蓉,李国花,.天麻成分对羟基苯甲醛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急性毒性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3,25(3):317-320.
为探讨天麻成分对羟基苯甲醛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本实验以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从)、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为诱导剂,探讨了对羟基苯甲醛的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采用ADP静脉注射致小鼠肺栓塞方法以及下腔静脉结扎致大鼠静脉血栓方法,考察了对羟基苯甲醛的体内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并对经口给药的对羟基苯甲醛的急性毒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天麻成分对羟基苯甲醛对ADP诱导的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其半数抑制率(50%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2mmol/L,对PAF诱导的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无明显影响;天麻成分对羟基苯甲醛能明显降低小鼠肺栓塞死亡率,并显著对抗大鼠下腔静脉血栓的形成.说明天麻成分对羟基苯甲醛在体外、体内均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急性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天麻成分对羟基苯甲醛经口给药的小鼠半数致死量(lethal dose 50,LD50)为1.23 g/kg.
[本文引用:0]
[9] 任佳伟,宋玉.银杏叶有效成分抗血小板聚集和清除DPPH自由基的量效关系和协同作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7(11):2367-2372.
目的:考察银杏叶中有效成分的抗血小板聚集、清除DPPH自由基的量效关系和协同作用。方法:分别采用抗血小板聚集实验和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研究量效关系和协同作用。首先,考察银杏内酯PAF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然后,考察银杏黄酮对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最后,考察有效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结果:得到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C和白果内酯抗血小板聚集的量效关系图,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清除DPPH自由基的量效关系图和有效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等效图。结论:银杏内酯抗血小板聚集具有量效关系,且银杏内酯A和银杏内酯B有协同作用;银杏黄酮清除DPPH自由基具有量效关系,且槲皮素和异鼠李素具有协同作用。
DOI:10.11842/wst.2015.11.031      URL    
[本文引用:0]
[10] 洪远林. 中国川芎与日本川芎的生物碱成分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比较[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51-55.
[本文引用:0]
[11] 李宝泉,李念光,冯锋,.阿魏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9,40(6):486-490.
<b>目的</b>: 研究阿魏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为研制新型抗血栓药物奠定基础。<b>方法</b>: 采用前药设计原理,将阿魏酸与醇反应形成单酯,再通过拼合原理,将阿魏酸单酯与阿司匹林反应形成双酯;通过体外抗血小板聚集试验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b>结果</b>: 合成了16个目标化合物和8个副产物,其中新化合物15个,其结构经IR、MS和<sup>1</sup>H NMR确证。活性评价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在体外显示出较好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b>结论</b>: 碳链碳数为4~5的阿魏酸单酯与阿司匹林合成的双酯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较好,可作为先导物进一步研究。
DOI:10.3321/j.issn:1000-5048.2009.06.002      Magsci     URL    
[本文引用:0]
[12] 梁进权,宓穗卿,王宁生.水蛭、虻虫配伍的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J].中药材,2009,32(9):1347-1350.
目的:观察水蛭、虻虫药对不同剂量比的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方法:以盐酸肾上腺素及冰水浴复制大 鼠血瘀证模型.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结果:模型组血小板聚 集率显著上升,APTT、PT明显缩短,FIB明显增加(P<0.001).水蛭组、虻虫组及各配伍组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水蛭组、虻虫组 和各配伍组均能明显延长APTT、PT(P<0.05和P<0.01),其中经方剂量比(4∶ 3)配伍的作用最强.水蛭组、虻虫组FIB含量有下降的趋势(P>0.05),相应配伍组(3∶ 1)FIB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水蛭、虻虫及其配伍均有不同程度的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配伍后的药效作用有所提高,经方配伍比例 (4∶ 3)的抗凝血作用优于其他比例的配伍.
[本文引用:0]
[13] 丛悦. 知母甾体皂苷抗血小板活性作用机制的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22-26.
[本文引用:0]
[14] 金云,谭诗云,张家明.质子泵抑制药和H2受体阻断药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J].医药导报,2016,35(5):501-504.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对防治血栓性心脑血管病具有重要作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同时亦增加胃肠道损伤出血的风险。为此,国内外推荐合并使用质子泵抑制药(PPIs)。由于PPIs的主要代谢酶与氯吡格雷的主要活化酶皆依赖CYP2C19,从而影响氯吡格雷体内活化降低其抗血小板效应,导致血栓性心脑血管事件再发风险增加。PPIs中兰索拉唑和奥美拉唑对CYP2C19抑制作用最强,埃索美拉唑其次,雷贝拉唑的代谢产物抑制作用较强,泮托拉唑的抑制作用较弱;H_2受体阻断药(H_2RAs)中除西咪替丁对CYP2C19的抑制作用较强外,法莫替丁、拉呋替丁等H_2RAs的影响较小或无影响。临床实践中应认真评估患者的心血管获益与胃肠道出血风险,权衡利弊合理选药,需要时建议选用较安全的PPIs如泮托拉唑和拉呋替丁等H_2RAs。具有独特消化道黏膜保护作用的拉呋替丁比其他H_2RAs更具优势。
[本文引用:0]
[15] HOGBERGC,GIDLOF O,DEFLORIAN F,et al.Farnesy pyrophosphate is an endogenous antagonist to ADP-stimulated P2Y12 receptor-mediated platelet aggregation[J].Thromb Haemost,2012,108:119-132.
Farnesyl pyrophosphate (FPP) is an intermediate in cholesterol biosynthesis, and it has also been reported to activate platelet LPA (lysophosphatidic acid) receptor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extracellular FPP in platelet aggregation. Human platelets were studied with light transmission aggregometry, flow cytometry and [35S]GTP纬S binding assays. As shown previously, FPP could potentiate LPA-stimulated shape change. Surprisingly, FPP also acted as a selective insurmountable antagonist to ADP-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 FPP inhibited ADP-induced expression of P-selectin and the activated glycoprotein (Gp)IIb/IIIa receptor. FPP blocked ADP-induced inhibition of cAMP accumulation and [35S]GTP纬S binding in platelets. In 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s expressing the
DOI:10.1160/TH11-10-0749      PMID:3479660      URL    
[本文引用:1]
[16] 赵诗云,危玮,尹小明,.喜炎平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实验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6,16(8):81-82.
目的:探讨喜炎平在SD大鼠体内、健康人体外抗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方法:健康人体外周血浆加入喜炎平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25、2.50 mg/ml作用2h,以ADP作为诱导剂,检测血小板5min内的最大聚集率并计算血小板抑制率;SD大鼠喜炎平在体质量分别为100、200、400 mg/kg进行腹腔注射,连续给药7d,取血抗凝,以ADP作为诱导剂,检测血小板5min内最大聚集率并计算血小板抑制率.结果:健康人体外周血浆给药,血小板5min内最大聚集率剂量组与自身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SD大鼠体内给药,血小板5min内最大聚集率中、高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分别为(69.44± 6.30)%、(63.54±9.37)%、(46.66± 7.47)%,空白对照(70.34± 8.78)%.结论:喜炎平具有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并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
[本文引用:1]
资源
PDF下载数    
RichHTML 浏览数    
摘要点击数    

分享
导出

相关文章:
关键词(key words)
麦角甾醇
抗血小板聚集
作用机制

Ergosterol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
Mechanism

作者
冯利
侯俊杰
程似锦

FENG Li
HOU Junjie
CHENG Si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