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国际药学文摘》
《乌利希期刊指南》
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来源期刊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第七届湖北十大名刊提名奖  
医药导报, 2017, 36(2): 122-126
doi: 10.3870/j.issn.1004-0781.2017.02.002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发热的特点与治疗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of Fever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李成才1,, 董玉梅2, 靳桂明2,

摘要: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发热相当常见,发热患者呈植物人状态或病死率高达28%~72%,单因素统计分析发热与病死率呈正相关。常见的发热原因,一类是与颅脑损伤相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包括中枢性发热、脱水热、吸收热、再出血发热等。其中颅脑损伤后导致的中枢性高热体温常高达39 ℃以上,高热可使原有的基础疾病加重,发生呼吸循环衰竭等并发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快就危及患者生命。另一类是与感染相关的感染性发热,由于颅脑损伤患者具有病情重、住院时间长、手术创伤大、侵入性操作多、昏迷及长期卧床等高危因素,易发生手术部位和肺部等部位的医院感染。该文通过复习国内外文献及专家共识,旨在了解颅脑损伤患者发热的机制与特点,对此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减轻继发性的脑损害,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率。

关键词: 损伤,颅脑 ; 发热,非感染性 ; 发热,感染性

Abstract:

Fever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was a frequent occurrence. The rate of fever patients lead to plant man or death high up to 28%-72%. The univariate analysis foun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fever and motality. One of the common cause of fever was non-infectious fever, which related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including central fever,dehydration fever, clonus and rebleading fever. The major complication was central high fever after ser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The temperature high up to 39 ℃, which aggravated the original basic diseases, lead to respiratory and circulatory failure. Another cause of fever was infection fever which associated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 Serious disease,long hospiltal stay, high proportion of invasive operation, coma were the high risk factors of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The major typ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were pulmonary infection and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By review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s and expert consensus, this article wa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fever in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In order to reduce the secondary brain injury, decrease the disability rate, increase the survival rat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hould be taken early.

Key words: Injury, craniocerebral ; Fever,non-infection ; Fever, infection

现代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急重症逐渐增多,此类患者病情复杂甚至危及生命。重度颅脑损伤后患者出现发热相当常见,STOCCHETTI等[1]报道110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1周内有73%患者发热;GEFFROY等[2]报道129例颅脑损伤后患者入院72 h内超过50%患者发热,其中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者发热发生率为52%。发热可以延缓脑功能的恢复和加重脑损害,导致病程延长,严重影响预后[3]。有文献报道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与没有发热的患者比较,发热患者呈植物人状态或病死率高达28%~72%,单因素分析发现,发热与死亡率呈正相关[4]。颅脑损伤后发热是临床症状表现之一,常见的发热原因,一是与颅脑损伤相关的非感染性发热,二是与感染相关的发热。笔者通过复习国内外文献和专家共识,综述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发热的原因与治疗,旨在了解颅脑损伤患者发热的机制与特点,对此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以减轻继发性的脑损害,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率。

1 非感染性发热

重度颅脑损伤相关的非感染性发热的预后与发热的病因,发热出现的时间、体温的高低和全身状况有密切关系。

1.1 中枢性高热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一般在创伤后2~3 d可出现发热或发生中枢性高热,其发病率约为34.7%[5]。中枢性高热临床上多表现为稽留热,且常表现超高热(体温>41 ℃)。高热后脑细胞受损加重,加剧脑水肿,增加颅内压,导致脑疝形成,患者出现昏迷、去大脑强直、出汗、四肢发凉等症状,大多数患者在1周内死亡。中枢性发热可能原因是局部脑组织和全身发生炎症反应,产生大量炎症细胞因子,刺激下丘脑前部视前区的热敏神经元,使“调定点”温度上移,导致体温升高。中枢性发热对一般退热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类固醇药物、抗菌药物不敏感,临床上通常采用物理降温(体表降温)为主的方法,联合使用中枢镇静药、肌肉松弛药降低体温。

1.1.1 物理降温 常见的体表物理降温方法,主要有30%~50%乙醇擦浴、冰帽降温、冰水灌肠、电动降温冰毯等,将体温控制在37~38 ℃,以降低脑代谢率。如果颅内压增高可以进行亚低温(33~35 ℃)治疗。当患者颅内压降至正常范围时,可停止亚低温治疗[6]。物理降温可能会引起患者寒战,其后果是显著增加氧消耗,影响预后。因此,物理降温时要求每30 min测体温、脉搏、呼吸率、血压一次,并记录。

1.1.2 药物降温 非甾体类抗炎药是治疗中枢性发热的首选,常用的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解热的主要机制是通过阻断前列腺素E合成,使下丘脑的体温定点下移,起到降低体温的作用。如果颅脑损伤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当患者颅内压增高时引起抽搐,骨骼肌强烈收缩,产热明显增加,从而引起发热,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往往无效。临床上需要联合使用中枢镇静药、肌肉松弛药等,综合治疗颅脑损伤后出现的颅内压增高抽搐、肌肉张力增高等症状,从而达到降低体温的作用[7]。常用的中枢镇静药、肌肉松弛药,如阿曲库铵、地西泮和氯丙嗪等。目前对于中枢性高热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药物治疗方法并非完全有效。

1.2 脱水热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需要应用大量脱水药物减轻高颅内压症状,脱水药物可致失水,引起血液浓缩,体内热量排不出,从而引起高热。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心率加快、血压降低、皮肤干燥、尿量减少,而红细胞压积增大等与脱水有关的症状与体征。日出量>日入量,中心静脉压<0.490 kPa(正常值0.490~1.176 kPa),应考虑脱水热的可能。治疗上应充分补充体液,根据病情调整脱水药的剂量和种类(常用药物有氢氯噻嗪、呋塞米、甘露醇)等。如患者有低血压则应先补充容量,提升血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待血压正常后进行物理或药物降温[8]

1.3 吸收热

常见于颅脑术后第1和第2周内,以低温或中度发热居多,多见于颅脑手术后或颅内血肿吸收过程中。由于红细胞溶解,释放出各种产热因子,进入机体而引起发热。另外,患者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引起出血在胃肠道内存积,许多有毒物质被吸收进入体内,产生肠源性氮质血症等也可导致中毒性吸收发热[9]

1.4 再出血发热

颅脑手术术后初期引流液可呈血性,随着引流时间的延长,引流出的液体颜色应越来越淡,以后转为淡黄色。若脑脊液引流液突然变红,或血块阻塞引流不通畅,或引流量增多,患者出现发热伴有烦躁不安、昏迷加深及脑疝先兆,说明有再出血发热。再出血期间病情极不稳定,体温高达39 ℃以上,发热原因是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出血,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等物质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10]

2 感染性发热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具有病情重、住院时间长、手术创伤大、侵入性操作多、昏迷及长期卧床等特点,易并发医院感染。研究表明,我国神经外科医院感染患病率为6.37%~9.60%,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的医院感染患病率约20%。一项对38 834例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常见感染部位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呼吸道感染占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54%,泌尿系感染占14%,手术部位感染13.2%,血源性感染为2.8%[11-12]。颅内感染和肺部感染是神经外科最重要和最常见的感染类型。

2.1 颅内感染

颅脑损伤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一项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荟萃资料分析显示,开颅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发病率0.20%~27.59%,平均发病率2.60%[13]。由于颅脑手术对颅内血管或脑组织施行侵入性的操作过程可能造成局部污染发生颅内感染,Logistic回归资料分析证实了开颅手术后脑脊液漏、开放性颅脑损伤和后颅窝手术是颅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14]

2.1.1 颅内感染的临床表现 颅内感染常伴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精神萎靡、颈项强直、克尼格症阳性等临床表现,对于颅脑手术后的患者突然出现意识变化或神经体征变化,应高度怀疑颅内感染。可以进行颅脑影像学磁共振或CT检查,腰椎穿刺(除非有禁忌证)检查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病原学检查明确诊断。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引流液为混浊或毛玻璃样, 白细胞总数>500×106·L-1,多核细胞比例>80%,生化检查蛋白升高(>0.45 g·L-1),糖降低(<2.8 mmol·L-1,或者<2/3血糖水平)。脑脊液培养有助于颅内感染病原菌的确认。颅内感染诊断不难,但要注意部分患者因使用糖皮质激素,体温变化被掩盖,早期隐匿起病,不易发现[15]

2.1.2 病原菌 中国细菌耐药监测数据表明,神经外科颅内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最为常见,分离细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16]。北京天坛医院统计1997年8月—2013年8月神经外科脑脊液标本分离的病原菌及其药敏结果,居前3位的病原菌分别是葡萄菌属(64.09%)、不动杆菌(9.03%)和肠球菌(6.30%)。革兰阳性球菌仍占主体,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MRCNS)检出率分别为74.34%和80.73%,但近年来革兰阴性菌有所上升,以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白杆菌为主[17]

2.1.3 抗菌药物治疗 首先应明确病原菌诊断,临床应在采集脑脊液或血标本后开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再根据革兰染色涂片及病原学培养结果调整抗菌药物使用,同时应该考虑到抗菌药物通过血-脑屏障的能力[18]

2.1.3.1 常用抗菌药物 根据脑膜通透性分为3类。①能够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的药物:氯霉素,磺胺类,甲硝唑,利奈唑胺。②大剂量时能部分通过或能够通过炎症脑膜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美罗培南,万古霉素,磷霉素,氟喹诺酮类药物,但应注意氟喹诺酮类药物和亚胺培南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由于血-脑脊液屏障的存在,抗菌药物在脑脊液的浓度明显低于血液浓度,然而在颅内感染时,由于细菌酸性代谢产物积蓄,导致血-脑脊液屏障的pH值梯度升高,有利于抗菌药物向脑脊液移动[19]。③不能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的药物:氨基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克林霉素、多粘菌素。

2.1.3.2 抗菌药物的选择 虽然磺胺嘧啶钠透过血-脑脊液屏障效果较好,价格便宜,是治疗的首选,但临床上应用较少。经验的初始治疗多以头孢曲松钠或头孢他啶+甲硝唑治疗。高度怀疑耐药性革兰阳性菌感染应静脉应用万古霉素,替代方案可以使用利奈唑胺或磺胺甲叮恶唑[20]。耐药性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均保持着较好的抗菌活性。革兰阴性菌对第3代和第4代头孢菌素以及酶抑制药的抗菌药物敏感率高,肠杆菌对碳青霉烯类亦高度敏感。合并多重细菌感染或者合并多系统感染时,可以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建议颅内感染患者使用药物说明书能够耐受的最大药物剂量和2~8周或更长的治疗时间。

2.1.3.3 抗菌药物局部应用 难治性颅内感染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基础上,置换脑脊液并配合鞘内注射抗菌药物,或脑室置管持续用抗菌药物灌洗局部治疗往往奏效 。置换液一般使用庆大霉素,也有报道使用头孢菌素、青霉素、氯霉素等药物 [21]。笔者曾对1例听神经瘤术后颅内真菌感染的患者采用二性霉素B鞘内注射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22]。闵强等[2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化脓性脑室炎的患者,采用万古霉素液对脑室进行持续的局部灌洗,亦取得较好的疗效。值得注意的是鞘内注射的抗菌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达到鞘内注射的药物剂量,药物的容量应与置换出脑脊液量等同,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2.1.3.4 外科引流及清创 颅脑损伤患者行颅骨钻孔侧脑室引流或脑室腹腔分流术置管,逆行颅内感染发生率约为10.5%[24],如果确认是脑脊液引流及脑室腹腔分流导管导致的颅内感染,应撤出引流管及分流装置,再次分流手术应等待脑脊液细胞数正常且反复培养阴性后实施[25]。必要时应进行清创治疗。

2.2 肺部感染

颅脑损伤后发生肺部感染很常见,其主要原因有以下4个方面: ①患者意识障碍导致吞咽困难,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不畅,细支气管被分泌物堵塞,造成肺小叶膨胀不全,从而继发感染;②高血压脑出血大多数见于老年人, 肺组织萎缩, 肺泡弹力下降,免疫力低下,导致肺部感染、肺淤血水肿渗出;③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的正常解剖结构, 声门与气囊之间形成无效腔,大量分泌物在此聚集,且空气直接通过气管插管进入,分泌物易脱水干燥,不易咳出,阻塞管腔,易致肺部细菌感染;④ 口、鼻、咽分泌物和呕吐物误吸入肺[26]。此外,肺部感染还可源于机械辅助呼吸措施不当导致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长期应用抗菌药物导致二重感染以及长时间住院引发的交叉感染等。

2.2.1 临床表现 颅脑损伤后肺部感染的特点是发生时间早,甚至当天或术后第1天即可产生较为严重的临床表现,持续时间长,且多为反复感染。当患者出现发热同时伴有气道分泌物增加、白细胞增多、血氧饱和度下降,X线、CT影像学提示肺部出现新的或进展性浸润病灶,应及时进行痰培养和药敏试验,并给予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

2.2.2 病原菌 颅脑损伤后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白杆菌和不动杆菌属最常见。革兰阳性菌则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27]。初始的经验治疗应根据当地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并结合患者近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选择最佳的抗感染治疗方案,覆盖常见的病原菌以控制感染[28]

2.2.3 抗菌药物治疗 假单胞菌感染可以选择头孢菌素类(头孢吡肟、头孢他啶)、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药物,如肾功能正常可加用氨基苷类(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如考虑MRSA可使用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或万古霉素;不动杆菌可加用米诺环素、替甲环素。如果怀疑嗜肺军团菌或支原体、衣原体感染,联合用药方案可使用阿奇霉素。

2.3 泌尿系感染

颅脑损伤患者因长期留置尿管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其发生率为31.18%,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属为主,占47.93%,真菌占36.36%,革兰阳性菌15.70%[29]。合并有血糖增高的泌尿系感染年发病率可高达58.59%~76.19%[30],其中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白杆菌检出率高,其次是阴沟肠杆菌,革兰阳性菌只约占23%。如果反复大量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可以导致耐药菌株和真菌增加。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等均有较好的敏感性。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氯霉素等有较好的敏感性[30]

2.4 其他部位感染

除上述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外,还应寻找排除其他部位感染,如血液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鼻窦感染、消化道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等。杨巧云等[31]探讨检测血清降钙素原对鉴别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发热原因的价值,认为降钙素原明显升高时,应积极寻找感染部位,完善细菌学以及影像学检查,明确感染部位及致病菌,以便进行目标性抗感染治疗。如果降钙素原不高或轻度升高的患者,可考虑非感染性发热,包括合并中枢性发热、创伤应激性发热、血肿吸收热、药物热等,采取物理降温、补液、停药以及必要的清创、钻孔引流等治疗措施。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STOCCHETTI N, ROSSI S,ZANIER E R, et al.Pyrexia in head-injured patients admitted to intensive care[J].Intensive Care Med,2002,28(11):1555-1562.
OBJECTIVES: (a) To quantify the occurrence of pyrexia during the first week after head injury; (b) to elucid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yrexia and neurological severity, length of stay in the ICU, , and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 and (c) to describe the effects of therapy on temperature, intracranial pressure () and .: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in three ICUs in the Milan area. PATIENTS: 110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Eighty patients suffered pyrexia, defined as an external temperature higher than 38 degrees C or internal temperature higher than 38.4 degrees C. Occurrence and duration of pyrexia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degree of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and with prolonged ICU stay. In patients with normal perimesencephalic cisterns the episodes of increased were more frequent in febrile cases. Various therapies were used in 66 patients.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was slightly effective (mean temperature reduction 0.58+/-0.7 degrees C) but caused a significant drop in (6.5+/-12.5 mmHg).: Pyrexia is extremely frequent in the acute phase after head injury. Its incidence is higher in more severe cases and is correlated with a longer ICU stay. It may affect , but its contribution is difficult to assess when other major causes of increased intracranial volume are present. therapy is poorly effective for controlling body temperature and may be deleterious for .
DOI:10.1007/s00134-002-1513-1      PMID:12415441      URL    
[本文引用:1]
[2] GEFFROY A, BRONCHARD R,MERCKX P,et al Severe traumatic head injury in adults: which patients are at risk of early hypenrthermia?[J]. Intensive Care Med,2004,30(5):785-790.
[本文引用:1]
[3] 李玉斌,刘运生. 颅脑损伤与发热[J].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2004,31(6):585-588.
颅脑损伤病人常见有发热发生,其原因可能与脑损伤后炎性介质反 应、下丘脑损伤以及感染等有关.发热可使机体代谢增加、谷氨酸兴奋毒性升高、一氧化氮表达上调、血脑屏障破坏、轴索损伤、颅内压升高,从而加重脑损害,导 致病程延长,影响预后.颅脑损伤发热时脑温较体温升高明显,应同时监测体温和脑温.退热药及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还有待深入研究.
[本文引用:1]
[4] 徐建民,叶媛,孟新科,.ICU颅脑损伤患者发热与病死率相关性的研究[J].医学信息,2014,27(5):159-161.
目的探讨ICU颅脑损伤患者发热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发热与病死率相关性。方法对入选的7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脑损伤患者患者分别按性别、年龄(±2年)、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APACHE-域评分±5分)与非脑损伤患者进行匹配。入住ICU第一个24h内的最高温度高于37.5℃者确定为发热。主要转归指标为病死率。结果36例脑损伤患者年龄为65.5±14年,47豫为男性,平均APACHE-域评分为15(IQR11-20)。平均住院时间脑损伤患者明显低于非脑损伤患者。相较于非神经系统患者来说,脑损伤患者的平均最高温度更高,入住ICU后脑损伤患者发热更易出现。两组相比较脑损伤患者病死率高于非脑损伤患者(30%vs 20%,<0.05)。在单因素分析中,入ICU后发烧与病死率相关。在多因素分析中,APACHE-域,神经系统疾病,MAP,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功能衰竭,发热均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结论脑损伤后发热经常发生,且与院内病死率相关。
[本文引用:1]
[5] 周立明,李黎明,卫晓静.颅脑损伤中枢性高热患者应用冰毯降温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7):89-91.
冰毯降温机是利用半导体制冷原理,将水箱内蒸馏水冷却后通过主机与冰毯内 的水进行循环交换,促进与毯面接触的皮肤进行散热,以达到降温的目的.冰毯机上连有肛温传感器,可设定肛温的上下限,根据肛温的变化自动切换制冷开关,将 肛温控制在设定的范围之内,尤其对于颅脑损伤患者中枢性高热时,采取冰毯降温效果显著.颅脑损伤患者是由于双侧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所致,特别是视前 区体温敏感神经元病变,引起体温整合功能障碍,所以下丘脑损伤病人常可迅速出现中枢性高热,体温持续在40~41℃,但发热时不伴有出汗、呼吸及脉搏增 快、皮肤血管扩张等生理性散热表现,常会出现四肢厥冷,躯干温暖,皮肤干燥的表现.
[本文引用:1]
[6] 谢润月. 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伴中枢性高热的护理进展[J].医学信息,2010,5(7):1967-1968.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体温升高相当常见,原因各种各样,有呼吸道感染、手术区感染发热、大量脱水药物使用后出现的脱水热、发热中枢调节障碍而形成的中枢性发热[1]。有作者报道110例颅脑外伤后一周内有73%的患者发热,其中GCS8分的患者发热率为52%,GCS8分的患者发热率为78%[2]。
[本文引用:1]
[7] 曹静,玄静,马晶.颅脑损伤患者发热物理降温方法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2, 29(7):222-223.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发热的物理降温方法 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接受物理降温的颅脑损伤发热患者319例,分别采用温水擦浴、乙醇擦浴、冰袋冰囊降温对其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其中89%患者通过物理降温及时达到降温要求.结论 物理降温有多种方法,对于颅脑损伤发热患者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案.
[本文引用:1]
[8] 应奇,王毛毛,徐小龙,.颅脑外伤发生高热的原因分析与治疗(附49例报告)[J].海军医学杂志,2007,28(4):317-319.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患者高热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发热原因及处理方法。并比较中、重度脑外伤发热的差异。结果:肺部感染发热15例(30.6%,其中呼吸机相关肺炎9例,占18.4%),术区(伤口、颅内)感染发热3例(6.1%),深静脉置管感染1例(2.0%),脱水热13例(26.5%),中枢性高热17例(34.7%)。治疗包括给予各种退热药、补充血容量、广谱抗生素、亚低温等综合治疗。35例发热好转,14例呈植物生存或死亡。重度脑外伤高热以中枢型高热为主。结论:脑外伤后高热病因有感染、中枢性、脱水热3种,不同病因应用不同治疗,以减轻继发性脑损伤,提高生存率。
[本文引用:1]
[9] 江基尧,朱诚.现代颅脑损伤学[M].2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611.
[本文引用:1]
[10] 肖华,孙晓川.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热的原因分析及体温控制[J].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2013,39(8):507-509.
篇首: 发热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常见的内科并发症,约41%~72%的SAH 患者发热(体温>38.3℃)[1-3],多发生在意识较差或者预后较差的患者.临床及众多文献表明[2-6],发热增加脑代谢,加重缺血性脑损伤,加重 脑水肿,增加颅内压,影响预后.但SAH的发热不同与颅脑外伤、脑室内出血引起的发热,因为在SAH患者中,发热增加脑血管痉挛发生的风险及血管痉挛的严 重程度,进一步加重颅脑损伤,影响预后[6、7].故对SAH患者发热的体温控制尤其重要,可显著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本文主要对SAH 患者发热的病因、控制措施及存在的问题作以下综述.
[本文引用:1]
[11] 金涌,刘池波,罗永康,.神经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20(5):644-645.
目的:了解我院神经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情况,探讨其主要感染原因、危险因素,并进行预防和控制。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06年3月—2008年10月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医院感染72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2.93%;高血压脑出血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感染率分别高达31.94%、44.44%;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最多见,占36.12%。结论:神经外科住院患者易感人群比例大、感染率高;医院感染部位不同,危险因素就有所不同。临床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减少侵入性操作、提高手术卫生的依从性以及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均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措施。
URL    
[本文引用:1]
[12] 郑一,徐明,王谦,.神经外科患者获得性感染的发病与构成分析[J].北京医学,2008,30(5):267-269.
目的 探讨我国神经外科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HAI)的发生和构成情况.方法 系统收集1997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发表的有关神经外科患者HAI的国内文献,应用荟萃分析方法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和筛选.对纳入文献进行 数据提取、归纳和统计分析.计算HAI的发生率和构成比.结果 共26篇文献、38 834例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符合标准被纳入荟萃分析.报道了HAI例数的文献为22篇,住院患者数为31 591例,HAI 2905例,平均HAI发生率为9.2%,HAJ发生率的中位数为11.9%.各单位报道的HAI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按由多到少的顺序.HAI感染部位 构成比分别为:呼吸道54.0%、泌尿系14.0%、手术部位13.2%、胃肠道7.8%和血源性2.8%.结论 我国神经外科患者HAI发生率为9.2%,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最常见,不同单位报道的HAI发生率存在差异,应建立较大规模的HAI监测机制.
[本文引用:1]
[13] 靳桂明,董玉梅,余爱荣,. 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的荟萃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12(3):149-151.
目的探讨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病率、死亡率和病原菌谱,为制订预防颅内感染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荟萃分析方法,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有46篇论文进入荟萃分析,其中有34篇论文用于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发病率的统计,共调查43766例,发生颅内感染1137例,发病率为2.60%;有23篇论文提供了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死亡的数据,918例颅内感染病人中死亡193例,死亡率为21.02%;26篇论文统计显示,颅内感染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5.41%,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及其它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40.18%,铜绿假单胞菌、大肠艾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占32.28%,真菌占7.13%。结论我国开颅术后颅内感染以G^+球菌为主,亦有不少真菌感染病例,临床上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及时治疗。
[本文引用:1]
[14] 靳桂明,董玉梅,张瞿璐,.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3):149-151.
目的 探讨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颅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1994年至2004年在国内杂志发表的有关颅内感染的相关文献,收集描述其相关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 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统计.结果 共有46篇论文进入荟萃分析,其中有18篇文献探讨了颅内感染危险因素构成比,12篇可提取6种主要相关危险因素的可比较资料.开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构成 比最高的是手术时间>4h,占54.81%,其它依次为颅内置管引流、后颅窝手术、开放性颅脑损伤、急诊手术和脑脊液漏.二分类Logistic回 归统计结果显示,脑脊液漏(OR=11.587)、开放性颅脑损伤(OR=3.024)和后颅窝手术(OR=2.737)是构成颅内感染密切关联危险因素 (P1).结论 分析结果证实了开颅手术后脑脊液漏、开放性颅脑损伤和后颅窝手术是术后颅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URL    
[本文引用:1]
[15]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协作组.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23):1765-1777.
正一概述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神经外科从理念和设备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尽管如此,在神经外科各个领域,尤其在神经外科重症医学(neurosurgical critical care)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别,诊疗规范各地仍存差异。近30年来,重症医学得到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借鉴重症医学发展的经验和理念,做好神经外科重症方面的工作是未来发展的
[本文引用:1]
[16] 李耘,吕媛,王珊.2010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脑脊液分离细菌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4):5152-5156.
目的 了解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 监测2010年度全国129所医院血标本,来源细菌药敏结果采用CLSI 2010年标准判读,利用WHONET5.6软件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获得22 74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1 356株,占49.9%,革兰阴性菌11 391株,占50.1%;最常见细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及鲍氏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6.6%和80.1%,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分别为0.7%和5.0%,未发现耐利奈唑胺肠球菌属;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检出率为7.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4.6%和9.1%,对美罗培南耐药率为1.4%和5.8%;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约为20.0%,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超过铜绿假单胞菌.结论 2010年度血培养分离细菌耐药现象较为普遍,但较上年度无明显上升趋势.
[本文引用:1]
[17] 李倩,武原星,唐明忠,. 神经外科患者脑脊液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5,14(3):159-161.
目的了解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患者脑脊液分离病原菌及其耐药趋势变化情况。方法对1997年8月—2013年8月该院神经外科患者脑脊液标本分离的病原菌情况及其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 果共分离病原菌2 732株,其中革兰阳性(G+)菌1 946株(71.23%),革兰阴性(G-)菌786株(28.77%)。居前3位的病原菌分别为葡萄球菌属(1 751株,64.09%)、不动杆菌属(254株,9.30%)和肠球菌属(172株,6.30%)。G+菌仍占主体,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为74.34%和80.73%;但近年G-菌逐渐增多。所有葡萄球菌属对万古霉素、 利奈唑胺保持较高敏感性(90%);G-菌总体敏感率下降,尤其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51%、44%。结论神外患者颅内感染仍以 G+菌多见,MRSA和MRCNS检出率高;但近年,G-菌,尤其是泛耐药的不动杆菌属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
[本文引用:1]
[18]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抗菌药物使用专家共识编写组.神经外科医院感染抗菌药物使用专家共识(2012)[J]. 中华医学杂志,2013,93(5):322-329.
[本文引用:1]
[19]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撰写协作组.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Ⅻ—神经外科感染的防治[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3):823-825.
[本文引用:1]
[20] 范亦明,刘佰远,陶晓刚,.开颅术后严重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培养菌分布及对疗效的影响[J].中华创伤杂志,2014,30(12):1165-1170.
[本文引用:1]
[21] 王苏平,赵耿义,王虹.脑脊液置换配合鞘内给药治疗化脓性脑膜炎[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54-56.
[本文引用:1]
[22] 张瞿璐,姚国杰,靳桂明.氟康唑加两性B联合治疗颅内真菌感染1例[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3,8(6):422.
[本文引用:1]
[23] 闵强,韦君武.脑室持续灌洗治疗化脓性脑室炎[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35):37-38.
[本文引用:1]
[24] 徐柯贝,胡婉湘,肖泉,.儿童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J].广西医学,2014,36(2):191-193.
[本文引用:1]
[25] 舒凯,牛洪泉,李勇,.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的预防及治疗[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364-1366.
[本文引用:1]
[26] 何礼贤. 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及防治[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10):587-589.
[本文引用:1]
[27] 何朝辉,孙晓川,支兴刚,.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医院获得性肺炎细菌培养结果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国药房,2007,18(2):128-130.
[本文引用:1]
[28] 陈晓康. 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尿路感染诱因分析及病原菌分布[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5):60-62.
[本文引用:1]
[29] 李恩杰,田立华,燕东海,.2型糖尿病并发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0(1):53-55.
[本文引用:1]
[30] 陈志成,吴龙章. 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微生物分布与药物敏感性实验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2,28(14): 2446-2447.
[本文引用:2]
[31] 杨巧云,左祥荣,曹权.降钙素原鉴别ICU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发热原因的价值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9):120-121.
[本文引用:1]
资源
PDF下载数    
RichHTML 浏览数    
摘要点击数    

分享
导出

相关文章:
关键词(key words)
损伤,颅脑
发热,非感染性
发热,感染性

Injury, craniocerebral
Fever,non-infection
Fever, infection

作者
李成才
董玉梅
靳桂明

LI Chencai
DONG Yumei
JIN Gui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