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国际药学文摘》
《乌利希期刊指南》
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来源期刊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第七届湖北十大名刊提名奖  
医药导报, 2017, 36(2): 220-222
铜绿假单胞菌致肺部感染合并血液感染患者的药学监护
DOI 10.3870/j.issn.1004-0781.2017.02.026
王仙, 徐传新

摘要: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合并血液感染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方法1例神经外科术后合并肺部感染、血液感染患者,经验性治疗选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治疗效果不满意后,临床药师协助医生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先后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治疗;因病情进展过程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凝血因子Ⅰ(FIB)降低,临床药师对患者凝血功能进行重点监护;此外,做好治疗过程中药物相互作用方面的药学监护。结果经治疗方案的调整,患者体温正常,痰量减少, APTT、FIB恢复正常水平;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临床药师不仅需要全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真正地在临床用药中发挥作用,协助医生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
关键词: 药学监护 ; 铜绿假单胞菌 ; 感染,肺部 ; 感染,血液 ; 凝血功能障碍

Abstract:

患者,男,51岁。因“突发意识障碍1 h”于2014年12月21日入院。入院体检:体温 36.1 ℃,脉搏 80次·min-1,呼吸率17次·min-1,血压135/8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昏迷,双侧瞳孔左∶右=3∶4 mm,对光反射消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4分,颈软,体检心、肺、腹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低下,肌力0级,生理反射消失,病理征未引出。既往否认原发性高血压病史。辅助检查:外院头部CT提示左侧小脑半球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小脑动静脉畸形合并颅内多发动脉瘤。入院当天行“脑室外引流+开颅血管畸形切除+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气管切开术”。术后予以降颅压、预防感染、抑酸、营养神经等治疗。2015年1月10日行“全脑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2015年1月12日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气管套管内痰液不多,意识较前清楚,肢体动作不明显。2015年1月16日胃管内回抽出较多暗黑色胃液,考虑为上消化道出血,2015年1月17日行胃镜提示:糜烂胃炎并出血,并在急诊下行胃造瘘手术,患者经胃造瘘管供给营养。

患者2014年12月25日—2015年1月10日因合并肺部感染给予头孢噻肟/舒巴坦(1.5 g,q 6h),2014年12月29日痰培养+药敏试验提示少酸链球菌,对头孢噻肟敏感。2015年1月19—28日因发热使用头孢他啶(2 g,q8h),其中2015年1月21,23日痰培养+药敏试验提示大肠埃希菌感染,对头孢他啶敏感。自2015年2月11日起患者再次发热,临床药师对该患者的治疗过程实施监护。

2 治疗过程

2015年2月11日患者体温约38.5 ℃,中等量白色黏液痰,肺部CT提示:右肺上叶及双肺下叶少许感染、两侧胸腔少量积液。予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q8h,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2015年2月13日体温>39 ℃,痰量增加,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32×109·L-1,血红蛋白106 g·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89.6%,血小板43×109·L-1;C反应蛋白(CRP)1.89 mg·L-1。2015年2月15日体温>39 ℃,出现喘气,股静脉穿刺处有少量渗血。抗感染治疗方案调整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q8h;左氧氟沙星0.5 g,静脉滴注,qd。加用多索茶碱0.3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 mL,静脉泵入,qd。

2015年2月16日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1.5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为75.8 s、凝血因子Ⅰ(FIB)为2.12 g·L-1;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2.1 ng·mL-1;血培养:阴性。(2015年2月11日送检)痰培养+药敏试验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检出,对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耐药,对氨曲南中介,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多粘菌素敏感。

2015年2月17—19日复查凝血功能:APTT持续升高,FIB持续下降,考虑败血症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2015年2月13日送检)痰培养+药敏试验提示:铜绿假单胞菌,除对亚胺培南中介、多粘菌素敏感外,其他试验药物耐药。2015年2月17日和18日分别输冷沉淀10,8 U;临床药师建议将左氧氟沙星更换为环丙沙星(0.4 g,q12h),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使用静脉泵给药,持续2.5 h;输注免疫球蛋白(10 g·d-1,共3 d)辅助抗感染治疗;停用多索茶碱。(2015年2月14日送检)血培养+药敏试验提示:铜绿假单胞菌,除对亚胺培南中介、多粘菌素敏感外,其余试验药物耐药。2015年2月18-21日,给予维生素K110 mg,im,bid。

2015年2月21日患者体温<38.5 ℃,复查凝血功能:INR、APTT、FIB正常;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17×109·L-1,血红蛋白103 g·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62.7%,血小板119×109·L-1。2015年3月1日体温正常,神经反射增强,痰液减少,停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2015年3月5日停用环丙沙星,继续康复科行神经康复治疗。

3 药学监护要点
3.1 临床药学监护点1:抗感染方案的调整

患者于2015年2月11日起出现发热,根据痰量、肺部CT检查结果诊断合并肺部感染,术后发生肺部感染,考虑医院获得性肺炎;且术后行气管插管,目前住院时间已接近2个月,住院期间曾使用过头孢他啶抗感染治疗,存在多药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ce,MDR)感染的危险因素。经验性抗感染选用药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药,根据美国胸科学会与感染病学会联合发布的《医院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医疗保健相关性肺炎治疗指南》[1],可选择该药物作为经验性治疗的选择。2015年2月15日体温>39 ℃,CRP 1.89 mg·L-1,血清PCT检测优于血清CRP检测, 且可用于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革兰阴性杆菌血液感染的PCT值较阳性菌的PCT值高,更支持革兰阴性杆菌的感染[2-3]。临床药师建议查血培养,送外院查PCT;暂调整抗生素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左氧氟沙星。根据2013年CHINET公布的细菌耐药性检测结果[4],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7.1%,16.5%;《2013年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5]中指出,多药联合治疗可降低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的病死率,尤其是对于MDR细菌需联合用药。2015年2月16日痰培养结果回报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药敏提示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敏感,继续使用该药抗感染治疗。2015年2月17—19日期间查凝血功能:APTT持续升高、FIB持续下降,考虑败血症引起的DIC可能,除针对凝血异常予以对症治疗外,有效抗感染治疗是解决凝血异常的根本措施。再次痰培养以及血培养结果均提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目前我国大陆多粘菌素应用较少,临床药师认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药敏试验显示中介,可能体内有效,建议继续使用,改用静脉泵给药,持续2.5 h,延长给药间隔内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其次,我院无环丙沙星,可能敏感,建议外购环丙沙星,两药联合应用。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同属抗假单胞菌喹诺酮类药物,但环丙沙星的铜绿假单孢菌抗菌活性更强,推荐剂量为0.4 g,q12h。调整给药方案后,患者体温逐渐好转,痰量逐渐减少,且伴随冷沉淀的治疗,凝血功能、血小板逐渐恢复正常。2015年3月1日停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环丙沙星继续使用至2015年3月5日停药。

3.2 临床药学监护点2:凝血功能的监测

患者2015年2月15日深静脉穿刺处出现少量渗血,自2015年2月16日起查凝血功能: APTT延长、FIB降低;血常规:血小板计数下降。考虑并发败血症、DIC可能,遵血液专科医生意见输冷沉淀。感染是DIC患者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严重感染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使凝血酶增加,引起微血栓的形成,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进一步造成凝血系统失衡。冷沉淀是使新鲜冷冻血浆在1~5 ℃条件下不溶解的白色沉淀物, 加热至37 ℃时才溶化,其主要含有凝血因子Ⅷ、FIB、vW因子等成分[6]。临床药师监护患者穿刺处及其他皮肤黏膜的出血情况,随访予以冷沉淀治疗后凝血功能变化情况。经输注冷沉淀10,8 U后,患者APTT、FIB逐渐恢复正常。

3.3 临床药学监护点3:药物安全性的监护

药物安全性的监护包括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在该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重点关注喹诺酮类药物与多索茶碱的药物相互作用。多索茶碱药品说明书中指出在与氟喹诺酮类药物,如依诺沙星、环丙沙星合用时,宜减量。李朵璐等 [7]在健康受试者进行左氧氟沙星对多索茶碱血药浓度和药动学影响研究,发现合用左氧氟沙星后,除表观分布容积增加外,对多索茶碱的代谢动力学及血药浓度无明显影响,联用不会引起多索茶碱的体内蓄积,提示两药合用相对安全。孙西征等[8]研究环丙沙星对多索茶碱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影响,认为两药联用时,环丙沙星对多索茶碱的tmaxCmax没有影响,对AUC和t1/2β有明显影响,环丙沙星抑制了多索茶碱的消除、代谢、排泄,认为两药联用时应加强临床观察,必要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临床药师针对上述研究证据,提出如患者需继续使用多索茶碱,宜对其进行减量。临床医生接受建议,在开始使用环丙沙星治疗时,根据患者喘气症状的缓解情况,停用多索茶碱的治疗。

3.4 临床药学监护点4:健康教育的监护

患者于2015年1月17日行胃造瘘术,经胃造瘘管供给营养。胃造瘘管可降低患者因意识不清而导致返流、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危险。但是,该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造瘘口周围皮肤感染。在行胃造瘘术后的1周内每日护理人员用聚维酮碘消毒皮肤,持续10 d,造瘘口皮肤干燥。患者发热无缓解的情况下,嘱家属对患者进行护理时需每天观察造瘘口周围皮肤情况,有无肿胀、流液、发红等征象,在神经外科住院期间患者造瘘口周围皮肤良好,未发生造瘘口感染及腹腔感染。

4 结束语

此例患者术后约50 d痰培养及血培养均证实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且已存在败血症引起DIC,病情危重,预后较差。ALIAGA等 [9]通过对125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的治疗及结果分析, 认为若患者存在以下情况,死亡的危险性增加:①入住ICU;②出现凝血功能障碍;③出现感染性休克;④患者年龄≥65岁;⑤临床表现较差。因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一经确诊, 应立即予以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尤其是多药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且需联合用药。患者此次严重感染发生前住院时间较长,气管切开,且因“肺部感染”曾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治疗,发生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机会增加;初始抗感染治疗选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发热未缓解情况下,行升阶梯治疗。临床研究证明,降阶梯治疗可显著降低重症呼吸单元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病死率[10];该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并最终引起严重的败血症发生,如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选择降阶梯治疗原则,可能会减轻感染发展程度,缩短患者感染治愈时间。因此,患者初始抗感染治疗方案存在一定的缺陷。

该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环丙沙星,前者属时间依赖性,但抗生素后效应持续时间较长,临床药师建议通过延长输注时间,从而延长给药间隔内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提高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疗效;后者为抗铜绿假单胞菌喹诺酮类药物中活性最强的药物,两药联合,患者最终感染得以控制;伴随凝血因子的补充,凝血功能障碍得到纠正,最终治疗效果较满意。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hospital-acquired, ventilator-associated, and healthcare-associated pneumonia[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5,171(4):388-416.
[本文引用:1]
[2] 杨朵,胡梅,李莉,. 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在血流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2):5632-5634.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在血流细菌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为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23例血培养阳性患者及112例血培养阴性患者血培养采血当日CRP和PCT测定结果,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血培养阳性组按革兰阳性菌与革 兰阴性菌再次分组,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血培养阳性组与阴性组间CRP、PCT的比较,阳性组内CRP、PCT的比较采用秩和检 验.结果 112例血培养阴性患者与123例血培养阳性患者其CRP阳性率分别为97.3%和100.0%,PCT阳性率分别为31.3%和100.0%;血培养阳 性组CRP测定值为18.9~217 mg/L,显著高于血培养阴性组测定值3.5~138.8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组PCT测定值0.21~100 ng/ml亦显著高于阴性组测定值0.02~1.76 ng/ml(P<0.01);血培养阳性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组间CRP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CT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CT与CRP可作为血流细菌感染的监测指标;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PCT较阳性菌血流感染的PCT值更高.
URL    
[本文引用:1]
[3] 波顺庆,韩继媛,田兆兴,.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4,4(5):275-277.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在感染性疾病中对细菌感染和病毒感 染的鉴别作用.方法:297例感染性疾病患者,分为病毒感染组和细菌感染组,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清中的PCT,采用免疫单扩散试验法测定血清 中的CRP.结果:以血清PCT≥0.5 μg/L为阳性标准,细菌感染组PCT检测阳性率为95.6%(108/113),病毒感染组为12.5%(23/184)(P<0.01).以血清 CRP≥10 mg/L为阳性标准,CRP检测阳性率细菌感染组为32.7%(37/113),病毒感染组为25.0%(46/184)(P>0.05).结论:血清 PCT检测优于血清CRP检测,可用于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
[本文引用:1]
[4] 胡付品,朱德妹,汪复,. 2013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14(5):365-373.
[本文引用:1]
[5]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4,37(1):9-15.
铜绿假单胞菌(<i>Pseudomonas aeruginosa, P. aeruginosa</i>, PA)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 也是临床最常见的非发酵菌, 在自然界广泛分布, 可作为正常菌群在人体皮肤表面分离到, 还可污染医疗器械甚至消毒液, 从而导致医源性感染, 是医院获得性感染重要的条件致病菌, 具有易定植、易变异和多耐药的特点。下呼吸道是医院内细菌感染最常见的发生部位, 感染种类主要包括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合并感染和肺炎等, 由多重耐药PA(multidrug resistant <i>P aeruginosa</i>, MDR-PA)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病死率高, 治疗困难, 因此规范PA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文引用:1]
[6] 雷千红,叶东,栾建凤. 冷沉淀临床应用的新进展[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1):81-86.
冷沉淀是重要的血液成分之一,随着人们对成分输血认识的提高和对冷沉淀研究的不断深入,冷沉淀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作者就近年来冷沉淀临床应用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本文引用:1]
[7] 李朵璐, 阚全程,刘玲. 左氧氟沙星对多索茶碱在健康人体内药动学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8,27(9):680-683.
目的研究合用左氧氟沙星对健康受试者多索茶碱血药浓度和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对10名男性健康受试者采用自身对照交叉试验设计方法给药,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多索茶碱血药浓度,采用3P9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求出药动学参数。结果合用左氧氟沙星组(试验组)多索茶碱平均血药浓度在停药后0~6h各时间点(除停药后15min)与单用多索茶碱组(对照组)相比均元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多索茶碱的t1/2β分别为(1.20±s0.08)、(1.40±0.25)h;AUC分别为(16±4)、(17±3)mg·h·L^-1;CL分另4为(35±6)、(35±10)L·h^-1;t1/2α分别为(0.052±0.013)、(0.33±0.27)h;K分别为(6.1±2.1)、(34±30)L。合用左氧氟沙星后多索茶碱的Vd和t1/2α的增加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药动学参数在2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合用左氧氟沙星对多索茶碱的代谢动力学无影响,但可改变其分布动力学,增大t1/2α和Vd,2药合用不会引起多索茶碱的体内蓄积,提示2药合用相对安全。
[本文引用:1]
[8] 孙西征,姜云平,卢熙,. 环丙沙星对多索茶碱药物动力学的影响[J].华西药学杂志,2004,19(2):107-109.
目的研究环丙沙星对多索茶碱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RP-HPLC法,测定10只家兔多剂量服用盐酸环丙沙星片前、后,口服多索茶碱的血药浓度,以3p87药动学软件按二室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用和合用环丙沙星后多索茶碱的T max 分别为0.44±0.26h、0.50±0.28h,C max 分别为4.93±2.75、5.72±3.04μg·ml -1 ,T 1/2β分别为7.36±2.96h、9.35±3.38h,AUC 0→t 分别为12.86±7.88、17.40±7.64μg·h·ml -1 .结论两药联用时,环丙沙星对多索茶碱的T max 和C max 没有影响,对T 1/2β和AUC 0→t 有影响,抑制了多索茶碱的代谢排泄.
[本文引用:1]
[9] ALIAGA L, MEDIAVILLA J D, COBO F.A clinical index predicting mortality with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acteraemia[J]. J Med Microbiol,2002,51(7):615-619.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fin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ortality in bactaeremia and to combine them in a clinical index predicting the risk of . The study investigated 125 consecutive episodes of at this hospital. Crude mortality was 34%, corresponding to 43 patients who died, with 67% of , directly attributable to . A regression logistic model identified five variables that were independently and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 1) hospitalis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2) ; 3) septic shock; 4) age > or = 65 years; and 5) the clinical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 These variables were as recorded at the time that the first positive blood culture was obtained.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a prediction of based on the model were 84% and 85%, respectively. An index score, calculated from these variables, divided patients into three groups with increasing likelihood of mortality resulting from .
DOI:10.1099/0022-1317-51-7-615      PMID:12132781      URL    
[本文引用:1]
[10] JOUNG M K, LEE J A, MOON S Y,et al.Impact of deescalation therapy on clinical outcomes for intensive care unit-acquired pneumonia[J]. Crit Care,2011,15(2): 79.
De-escalation therapy is a strategy currently used for the management of nosocomial pneumonia.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clinical outcomes and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de-escalation therapy in patien
DOI:10.1186/cc10072      PMID:3219332      URL    
[本文引用:1]
资源
PDF下载数    
RichHTML 浏览数    
摘要点击数    

分享
导出

相关文章:
关键词(key words)
药学监护
铜绿假单胞菌
感染,肺部
感染,血液
凝血功能障碍


作者
王仙
徐传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