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国际药学文摘》
《乌利希期刊指南》
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来源期刊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第七届湖北十大名刊提名奖  
医药导报, 2019, 38(3): 392-395
doi: 10.3870/j.issn.1004-0781.2019.03.024
万古霉素及奥司他韦致药物热的药学监护
陈玥1,, 柴栋1, 刘磊2,

摘要:

目的 总结临床药师参与1例抗感染疗效不佳、高热患者治疗方案调整的过程,为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针对1例颅脑手术后反复发热患者,临床药师参与探讨发热原因,排除致热因素,疑为药物热,并针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建议调整治疗方案。结果 经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结论 临床药师应对抗感染治疗进行全程药学监护,对于抗感染治疗中仍有发热的患者,应综合考虑,避免药物热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 万古霉素 ; 奥司他韦 ; 发热 ; 药学监护

Abstract:

药物热是临床常见药源性疾病,与其他疾病所致发热难以鉴别,常被误认为原发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而加大药物剂量、联合用药、延长药物疗程等,致使患者发热加重或引发新的不良反应[1]。抗感染药物是导致药物热最常见的药物[2]。笔者介绍1例药物热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临床药师参与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及取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44岁,身高1.62 m,体质量56 kg。因胶质瘤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入院。主诉:2个月前于我院行右额叶复发胶质瘤切除术,术中使用人工硬膜做水密缝合,塑型钛板修补缺损,切口愈合出院。后因操作部位皮瓣下积液,伴发热,体温最高39.2 ℃,当地医院给予拉氧头孢后有所好转,但仍间断发热。10 d前患者发现头部手术切口有清亮分泌物流出,再次入我院治疗。其他既往史、过敏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后完善检查,脑脊液生化、脑脊液常规未见异常,体温正常,炎症指标正常,完善术前准备后行“颅骨钛板取出+硬膜修补术”。

2 抗感染药物治疗经过

患者围手术期预防给予注射用头孢呋辛,手术顺利,术中情况稳定,术后1~4 d间断发热,最高38.9 ℃,术中取局部脓液培养,报告显示“短小芽孢杆菌”(药敏结果显示为敏感格兰阳性杆菌,对常用药物无耐药),遂调整抗菌药物为万古霉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后体温下降。术后9 d腰椎穿刺,脑脊液生化、脑脊液常规检查显示仍有颅内感染可能(表1),再次调整抗菌药物为万古霉素+美罗培南,患者体温在约37 ℃波动。手术后14~18 d,患者再次发热,最高39.2 ℃,医师调整抗菌药物为万古霉素+美罗培南+氟康唑+甲硝唑,体温无下降,患者诉双膝疼痛。术后18 d,临床药师介入,提示医师,患者发热可能为抗菌药物所致发热,停用所有抗菌药物。术后19 d,患者体温正常,临床医师认为当时系流行性感冒(流感)高发季节,且该患者所在病区有流感患者,当日夜间加用奥司他韦。术后20~21 d,患者再次发热,最高39 ℃,第21天出现胸、腹、手臂、腿部大面积皮疹,白细胞明显降低,当日两次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0.50~0.81)×109·L-1(↓)、中性粒细胞比例0.21~0.328(↓)、血红蛋白95 g·L-1(↓)、血小板计数107×109·L-1,血IgE 24 600 U·mL-1(↑)、血β2微球蛋白43.1 mg·mL-1(↑);立即停药,给予升白细胞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 μg·d-1)。术后22~23 d,患者体温正常,白细胞正常,停用升白细胞药物,皮疹未消退,给予氯雷他定片,患者皮疹减轻,体温正常出院。

表1 脑脊液生化与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
术后时间/
d
白细胞 细胞总数 糖/
(mmol·L-1)
蛋白/
(mg·L-1)
(×106·L-1)
8 19 57 2.1 1338.9
12 30 105 1.9 1101.9
15 14 50 2.5 748.8
19 8 56 2.9 646.1

表1 脑脊液生化与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

患者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结果见表1,抗感染治疗药物列表见表2,术后体温、血白细胞计数见表3。

表2 患者抗感染治疗药物
术后时间/d 药物 给药方法
0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 1.5 g,术中及术后1次
4~18 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 1 g,q12h
4~8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 3 g,q12h
9~18 注射用美罗培南 2 g,q8h
14~18 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 0.5 g,q8h
14~18 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 0.2 g,qd
19~21 磷酸奥司他韦胶囊 75 mg,q12h

表2 患者抗感染治疗药物

表3 治疗过程体温及血白细胞计数变化情况
术后时间/d 体温/℃ 白细胞/(×109·L-1)
3 38.9 7.22
7 37.6 5.54
13 37.2 4.14
14 38.5 3.91
21 38.1 0.55
21 38.1 0.81
22 36.9 8.81
23 37.0 10.08

表3 治疗过程体温及血白细胞计数变化情况

3 用药分析
3.1 患者3次发热情况分析

该患者术后3次发热,分别为术后1~4 d,14~18 d,20~21 d。根据用药经过和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考虑分别为手术后吸收热[3]和(或)合并感染、万古霉素所致药物热、奥司他韦所致药物超敏反应。

该患者术前创口愈合不良,且有颅内植入物,术中脓液检出病原菌,因此临床医师认为吸收热混合感染可能性高,选用万古霉素联合第3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治疗[4]。短小芽孢杆菌为革兰阳性菌,非临床常见的颅内感染、手术切口感染致病菌[5],治疗初期未及时留取脑脊液标本进行生化、常规检查,感染或标本污染并不明确,且该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常用药物均敏感,已被之前使用的抗菌药物覆盖,据该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有过度治疗的可能。术后第9天,患者体温、外周血炎症指标正常,体格检查无颅内感染病理征引出,但脑脊液生化、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无法排除颅内感染可能,临床医师根据实验室指标使用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术后14 d,患者再次发热,此时白细胞接近正常值下限,其他炎症指标正常,临床医师认为抗感染治疗仍有未覆盖的病原菌,经验性加用甲硝唑、氟康唑覆盖厌氧菌和真菌,并于术后18 d请临床药师会诊。临床药师分析:①患者脑脊液生化、脑脊液常规结果略有异常,与颅内曾有植入物及未清除的人工硬膜、手术干扰等有关,脑脊液培养持续阴性且体温一直正常,未有明确脑膜刺激征,颅内感染可能性小;②经颅脑CT、肺部CT、血培养、痰培养、尿常规、尿培养、真菌G试验、GM试验等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基本排除患者存在肺部、尿路或血流感染,真菌感染证据不足,体检未发现体表局部感染;红细胞沉降率、免疫、类风湿因子检验未见异常,基本排除风湿免疫病[6];肿瘤导致发热的证据不足[7],患者目前除抗感染和营养支持治疗外,未使用其他药物,因此高度怀疑为抗菌药物所致药物热,尤其是万古霉素。患者感染证据不足,建议停用所有抗菌药物,密切观察。停用所有药物后,患者术后第19天(停药次日)未发热,当日夜间医师加用奥司他韦。术后第20~21天,患者再次发热,且伴有皮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严重降低,血IgE及β2微球蛋白升高,高度怀疑为奥司他韦所致药物超敏反应。临床药师建议立即停药,对症治疗,患者迅速好转,未产生严重后果。

3.2 抗感染药物所致药物热

药物热是指药物治疗疾病过程中所致发热。各类药物均可引起药物热,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停用可疑药物,补液,促进药物排泄和退热,不建议使用退热药物[8]。药物热是临床常见药源性疾病,与其他疾病所致发热难以鉴别,常被误认为是原发疾病未被有效控制而加大药物剂量、联合用药、延长药物疗程等,进一步加重发热或引发新的不良反应。抗感染药物是导致发热最常见的药物。该例患者即在发生药物热时被误判为抗感染药物覆盖面不够广,加用其他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所致发热,多伴有畏寒、头痛、皮疹、关节酸痛[9],通常还伴有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升高,白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血清总IgE升高,其中以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升高和血清总IgE值升高最常见。该类不良反应多数在给予抗菌药物7~13 d后出现,有抗菌药物所致药物热史者,可在用药后10 min~2 h出现,热型可为弛张热或稽留热[10]。该患者曾出现膝关节疼痛,后期出现皮疹、白细胞降低、IgE升高,未检测嗜酸粒细胞绝对值。患者术后14~22 d体温情况见表4,可见14~18 d出现明显弛张热,且每天近似同一时间发热(22:00),可能与患者每日21:00开始使用第二剂万古霉素相关。该患者使用多种抗菌药物,判断导致第一次发热的药物为万古霉素的主要理由如下:①万古霉素使用10 d出现药物热,与既往文献报道一致;②患者后期出现皮疹,白细胞降低,是万古霉素药物热常伴发的情况。虽然无法排除另一可疑药物奥司他韦的可能,但患者在使用奥司他韦之前已有白细胞下降趋势,由于未及时监测血常规而无法区分责任药物。③发热时间与万古霉素给药时间相关。④虽然患者使用万古霉素时每次滴速、溶媒均符合要求,但疗程较长,而头孢哌酮钠舒巴坦、美罗培南等虽然也可能引起药物热,但疗程较短、发生可能性较小,万古霉素为该不良反应第一怀疑药物。⑤停药后立刻好转,符合药物热特点。

表4 患者术后14~22 d每日体温 ℃
术后时间/d 2:00 6:00 10:00 14:00 18:00 22:00 24:00
14 36.6 36.5 36.8 36.6 37 38.5 37.4
15 36.1 36.5 36.8 37.1 37.4 38.9 37.4
16 36.6 36.6 37.8 37.3 36.8 39.0 37.8
17 37.6 36.7 36.6 37.7 37.6 39.2 36.7
18 37.2 36.3 37.3 37.2 37.4 38.8 37.1
19 37.1 37.0 37.0 37.4 36.5 37.1 37.2
20 38.2 36.5 36.5 37.5 39.0 38.1 38.1
21 38.1 37.3 37.2 36.7 36.6 36.9 36.7
22 36.0 36.1 36.4 36.5 36.7 36.8 36.5

表4 患者术后14~22 d每日体温 ℃

奥司他韦用于成人和≥1岁儿童甲型和乙型流感的治疗和预防,应在首次出现症状48 h内使用[11]。由于当年流感疫情严重,临床有滥用现象,该患者无流感症状,亦未进行任何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属于无指征用药。该药严重不良反应在国内报道较少,但在亚洲人群中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精神病(自杀倾向)、胃肠炎、高热、重症药疹等[12]。该患者在使用奥司他韦第2天出现高热、白细胞降低、继发全身大面积皮疹等,虽无法完全排除万古霉素致发热的持续反应,但20~21 d患者发热规律与之前不同,仍高度怀疑是奥司他韦所致超敏反应。超敏反应是机体与抗原性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产生致敏淋巴细胞或特异性抗体,如与再次进入的抗原结合,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害的免疫病理反应,严重者可引发超敏反应综合征,造成脏器损害[13]。药物热也可能由超敏反应所致[14]。因此可认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短期内对不同药物出现两次超敏反应,可能与患者个体因素有关,也可能与患者当时免疫系统处于高度敏感状态有关,提示对于近期曾出现药物热的患者,再次使用其他药物时也应高度警惕[15]

3.3 药学监护在抗感染治疗中的意义

不规范用药是抗感染药物致发热高发的影响因素,临床不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常见,如品种选择、用法用量、不合理联用或更换、疗程过长等,所以应对抗感染药物应用的各环节进行规范管理[16]。促进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是临床药师的重要工作内容。该患者治疗中存在抗感染药物不合理应用问题,如初始治疗可能存在过度治疗、无理由升级抗菌药物、盲目联用多种药物(如美罗培南可覆盖甲硝唑抗菌谱,一般情况无需联用)、治疗中对炎症指标监测不及时(如14~21 d无血常规监测)、无指征使用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等。临床药师应深入临床,从抗感染治疗方案的制订、调整、全程用药监护和用药教育等方面着手,提高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17]

神经系统感染为重症,且由于存在血脑屏障,多数药物透过率低,故神经外科抗感染药物经验治疗建议药物均为管理等级较高、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的药物,如万古霉素、第3和第4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且用药时间一般较长[18]。临床医师在药物治疗中往往更多关注药物药理作用和疗效,对药品不良反应了解较少,临床药师可在药物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防范和识别方面给予补充。该患者虽前期治疗存在一定问题,并出现两次药物热,但后期临床药师干预,未造成严重后果。提示临床药师积极参与临床工作,可以协助解决合理用药问题,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周铎. 抗菌药物相关性药物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医药导报,2015,34(1):50-52.
抗菌药物是导致药物热最常见的药物.在抗感染治疗时,临床上往往容易忽视抗菌药物相关性药物热,而使发热控制不理想.综述抗菌药物相关性药物热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合理判断及治疗抗菌药物相关性药物热提供参考,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用药.
DOI:10.3870/yydb.2015.01.012      URL    
[本文引用:1]
[2] 李祥,刘皈阳,阎媛媛.1340 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1):57-58.
对抗感染药物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其临床应用提出指导意见。对50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报道进行文献分析。研究涉及β-内酰胺类药物,喹诺酮类等共27种抗感染药,其中β-内酰胺类致不良反应最多(42%),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其次为氟喹诺酮类(30%),主要表现为皮肤反应(药疹)和欣快感。病例年龄在4~89岁之间,主要为14~30岁(32例占64%),60岁以上11例。结论:必须加强抗感染药物的监测,避免不合理滥用造成的对人体的伤害。
[本文引用:1]
[3] GARIBALDI R A,BRODINE S,MATSUMIYA S,et al.Evidence for the non-infectious etiology of early postoperative fever[J].Infect Cont Hosp Ep,1985,6(7):273-277.
I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infections in 871 general surgery patients, we identified 81 patients who developed unexplained postoperative fevers. The majority of these episodes (72%) occurred early (within the first 48 hours) following surgery. Patients who developed early, unexplained fever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rom patients who developed documented postoperative infections. Patients with unexplained fevers were younger, had less severe underlying disease and underwent less extensive surgeries than patients who subsequently developed infections. In these respects, they were more similar to non-infected, non-febrile patients. We concluded that episodes of early, unexplained postoperative fever occur frequently in a wide range of general surgery patients. Most of these episodes are non-infectious in origin. Patients with early postoperative fevers should be evaluated to identify any obvious sources of infection. If no focus is identified, empiric antibiotic therapy should not be initiated nor should prophylactic antibiotics be extended for prolonged durations. Unexplained fevers will resolve in time without specific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DOI:10.1017/S0195941700061749      PMID:3847403      URL    
[本文引用:1]
[4]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17)[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21):1607-1614.
神经外科是危重症患者较多的专业之一,而细菌感染又是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临床诊治的难点及重点,尤其是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者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文献报道,我国各神经外科中心医院获得性感染总体发生率约为6%~12%[1-5],主要类型有医院获得性肺炎 (H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手术切口感染(SSI),此外,还包括重症患者患者常见感染,如尿路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消化道感染及压疮等.北京天坛医院赵继宗院士牵头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神经外科伴有开放性颅骨骨折、头皮裂伤的脑外伤或头皮裂伤超过4 h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10%~25%;清洁-污染手术包括进入鼻旁窦或乳突的手术、修补开放性颅骨骨折或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者,感染发生率为 6.8%~15%;清洁手术感染率为2.6%~5%[6].
[本文引用:1]
[5] 荆楠,唐明忠,刘志忠,.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脑脊液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7):1272-1274.
正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神经外科颅脑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对于神经外科医院获得性颅内感染的报道较多,但尚缺乏脑外伤与非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性比较的研究。我们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8月至2011年3月脑脊液培养阳性标
[本文引用:1]
[6] 马小军,王爱霞,邓国华,.不明原因发热449例临床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9):682-685.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发热(FUO)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3年12月间在我院住院诊治的符合不明原因发热诊断标准的患者449例.结果 449例患者中经各种检查或诊断性治疗最终明确诊断者387例,确诊率为86.2%.病因包括:感染性疾病220例(56.8%),其中结核病96例,占43.6%(96/220);结缔组织病76例(19.6%),其中Still病占34.2%(26/76),系统性红斑狼疮占18.4%(14/76),血管炎占13.2%(10/76);肿瘤性疾病64例(16.5%),其中淋巴
DOI:10.3760/j.issn:0578-1426.2004.09.014      Magsci     URL    
[本文引用:1]
[7] 马锦玲,曹剑,王玉堂,.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1,33(1):83-87.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科住院且符合FUO诊断标准的8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了病因、诊断方法和临床表现,并在老年患者与非老年患者间进行了比较。结果 816例患者中,766例(93.9%)最终确诊,包括:感染性疾病330例(40.4%),其中结核病占49.7%(164/330);结缔组织病281例(34.4%),其中成人斯蒂尔病占55.2%(155/281);恶性肿瘤89例(10.9%),其中淋巴瘤占56.2%(50/89),所有肺癌均合并有阻塞性肺炎;其他疾病66例(8.1%),其中克罗恩病占22.7%(15/66)。50例患者(6.1%)最终未确诊。老年患者中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肿瘤所占比例分别为49.4%和15.6%,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的32.0%(P=0.0000)和6.4%(P=0.0000);结缔组织病所占比例为17.9%,明显低于非老年患者的50.1%(P=0.0000)。结论大多数FUO通过仔细检查和分析可最终确诊。感染性疾病是FUO的主要病因,其中结核所占比例最高,以老年患者多见。结缔组织病和恶性肿瘤在FUO中也占有相当比例。
DOI:10.3881/j.issn.1000-503X.2011.01.018      Magsci     URL    
[本文引用:1]
[8] 丁满拴,郭娟,武保福,.药源性发热浅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3,12(6):306-308.
目的:介绍易致药源性发热药物;探讨与药源性发热相关因素.方法:检索和 查阅国内近年来有关文献,统计、分析和归纳有关内容.结果:药源性发热涉及28类103种药物;药物热可发生于各个年龄的患者,男性的构成比约为66%, 静脉给药的构成比较高.结论:药源性发热涉及药物种类之多,发病原因及其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本文引用:1]
[9] VODOVAR D,LE BELLER C,LILLO-LE-LOUET A,et.al.Drug-induced fever: a diagnosis to remember[J].La Rev Med Interne,2013,35(3):183-188.
Drug (DF) is a febrile reaction induced by a drug without additional clinical features like . This adverse drug reaction is probably common but under diagnosed. While its outcome is generally favourable, DF generates unnecessary diagnostic procedures as well as hospitalisations or hospitalisation prolongations.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biological findings are not specific. is generally well tolerated but may be accompanied by general symptoms mimicking . Moderate biological disorders could be expected, including elevation or decrease in white blood cell count, , liver , and increased C-reactive protein. An should be systematically ruled out. Clinical or biological signs of severity should question DF diagnosis. When DF is suspected, the involved drug(s) should be stopped after a reliable assessment of imputability. Antibiotics represent the most often implicated drugs. disappearance after discontinuing the suspected drug is the cornerstone of DF diagnosis. Before stopp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suspected drug(s), a risk/benefit ratio assessment is necessary. Consistently, it may be complicated to stop an when treating an or an immunosuppressive drug if required.
DOI:10.1016/j.revmed.2013.02.023      PMID:23490338      URL    
[本文引用:1]
[10] JOHNSON D H,CUNHA B A.Drug fever[J].Infect Dis Clin North Am,1996,10(1):85-91.
[本文引用:1]
[11] 李龙芸,蔡柏蔷,王孟昭,.磷酸奥司他韦治疗流行性感冒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1,40(12):838-842.
目的观察磷酸奥司他韦在自然获得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受试者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共入组478例,入组条件为年龄≥18岁,≤65岁;发热≥37.8℃;至少有两个流感样症状;出现症状后不超过36 h.合格的受试者随机接受磷酸奥司他韦75 mg或安慰剂治疗,每日2次,共5 d.结果证实为流感患者(即ITTI总体)有273例,试验组134例,对照组139例.ITTI总体试验组疾病持续时间中位数为91.6 h(95%可信区间为80.2~101.3 h),
DOI:10.3760/j.issn:0578-1426.2001.12.014      Magsci     URL    
[本文引用:1]
[12] 范晓梅,李文周,王多干,.奥司他韦致小婴儿头部和肢体不自主抖动1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38(3):344-345.
1临床资料患者,男,2月,7.0kg,6天前(2017/01/10)无诱因出现阵发性轻咳,伴喉中痰鸣,鼻塞,无流涕,无发热,无气促及喘息。2017年1月12日在我院儿科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口服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溶液1.5 mL,tid、小儿伪麻美芬滴剂0.4 mL,tid进行治疗。
[本文引用:1]
[13] 石平荣,李凯,段逸群,.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32(2):117-120.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是一种具有特异征候的重症药疹.目前认为,在 一定的遗传背景下,机体对药物活性代谢产物解毒功能的缺陷是其病因之一,人疱疹病毒-6感染再激活也参与了此病的发生.药物及病毒再激活引发的免疫过敏反 应所致组织损害主要由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造成.针对其病理生理改变,最有效的治疗是采用激素与免疫球蛋白联合疗法.
[本文引用:1]
[14] 赵妍,康红军,王彬,.药物热的诊断思维(附二例报告)[J].临床误诊误治,2014,27(1):64-67.
目的 探讨药物热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知,降低误诊率.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例药物热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例1因腹部外伤致肠破裂入院急诊手术,术后发生严重腹腔感染,予美罗培南抗感染10d,体温正常,按抗生素降阶梯治疗原则改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周后体温再次升高,加强抗生素治疗无效,停用所有抗生素体温正常,证实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所致药物热.例2心肺复苏后癫痫发作,使用卡马西平抗癫痫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及皮疹,停药后发热及皮疹消失,证实为卡马西平所致药物热.结论 药物热发病机制复杂,经常与感染性发热混淆,诊断困难.临床医生对不明原因发热应在早期鉴别诊断中考虑到药物热可能.早期识别有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降低医疗成本.
[本文引用:1]
[15] LEVINE B B.Immunochemical mechanisms of drug allergy[J].Ann Rev Med,1966,17(1):23-38.
DOI:10.1146/annurev.me.17.020166.000323      PMID:5327159      URL    
[本文引用:1]
[16] 马越. 合理利用抗生素资源,遏制细菌耐药性蔓延[J].中国药房,2011,22(26):2401-2403.
目的:阐述我国抗生素应用现状、滥用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当前我国抗生素的应用现状、滥用原因等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与结论:当前我国医疗机构抗生素滥用现象较严重,已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其主要原因是药品管理法规不健全,监督管理机构缺失,医疗机构缺乏指导、监督与检查,医务人员缺乏抗生素合理应用继续教育,大众科普教育缺乏等。应针对上述原因,加强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管,以进一步遏制细菌耐药现象的的出现和蔓延,保护抗生素资源。
URL    
[本文引用:1]
[17] 刘正印.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遏制细菌耐药[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7,9(4):10-12.
细菌耐药往往和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了解目前抗菌药物应用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加强耐药菌的监测、实施抗菌药物管理项目,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可以进一步遏制细菌耐药的发生.
DOI:10.12037/YXQY.2017.04-03      URL    
[本文引用:1]
[18] TUNKEL A R,HASBUN R,BHIMRAJ A,et al.2017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healthcare-associated ventriculitis and meningitis[J].Clin Infect Dis,2017,64(6):e34-e65.
[本文引用:1]
资源
PDF下载数    
RichHTML 浏览数    
摘要点击数    

分享
导出

相关文章:
关键词(key words)
万古霉素
奥司他韦
发热
药学监护


作者
陈玥
柴栋
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