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卜学彬(1984-),男,湖北武汉人,主管药师,学士,研究方向:临床药学。电话:(0)15927386451,E-mail:buxuebin1984@sina.com。
患者,男,58岁。患者于2012年10月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丙型肝炎,当时未进一步诊治。后在他院确诊为丙型肝炎,患者于2014年4月11日开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IFNα-2a)180 μg(每周1次)+利巴韦林分散片(900 mg·d-1,分次口服)抗病毒治疗。因近3 d患者食欲明显下降,伴恶心、气促、胸闷,于2014年9月11日入住我院肝科住院治疗。2014年9月19日上午给予pegIFNα-2a(商品名:派罗欣,豪夫迈·罗氏有限公司,批号:B1339),加服利巴韦林300 mg,期间未使用其他药物治疗。当天下午在家出现上肢抽搐,短时间恢复,急来院查肾功能、心肌标志物、钾、钠、氯,均正常;肝功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69 U·L-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均正常;血脂总胆固醇(TC)2.65 mmol·L-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71 mmol·L-1,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94 mmol·L-1,均偏低;随机血糖9.01 mmol·L-1,偏高。患者给予补液治疗后回家,于当晚23:00又出现双上肢抽搐,同时面部抽搐,无口吐白沫,神志清楚,遂立即来医院抢救。来院后体检:体温36.7 ℃,血压140/92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99%,神志清楚,心率80次·min-1,律齐。急查血电解质,给予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推注,肌内注射东莨菪碱,患者颜面部仍然抽搐明显,给予地西泮5 mg静脉推注后,抽搐逐渐缓解,继续给予补充电解质治疗。后期观察患者无特殊不适,患者否认有癫史,否认有抽搐史。后暂停使用pegIFNα-2a,患者未出现抽搐症状。
干扰素是目前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病毒的有效药物,特别是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被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NICE)列为治疗成人慢性丙型肝炎的标准方案[1],持续病毒应答率最高可>80%。在使用干扰素α-2a治疗过程中,常发生因药物本身的引起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发热、乏力、肌痛等流感样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失眠、抑郁等神经系统异常;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反应;脱发、瘙痒等皮肤反应;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系统反应;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等内分泌异常等。也有报道比较罕见的不良反应,如低血糖、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等[2~4]。但干扰素引起抽搐反应的文献报道较少见,该药说明书也无收载。
本例患者在使用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发生严重抽搐反应,期间未使用其他药物,停药后未再发生,应当考虑为干扰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临床证据充分。患者发生抽搐反应可能与干扰素对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直接毒性作用有关。
[1] |
|
[2] |
|
[3] |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