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夏露(1985-),女,湖北麻城人,主任医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结核病、呼吸疾病。电话:021-37990333-2382。
通信作者: 卢水华(1966-),男,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结核病、传染病。E-mail:shui.hua.Lu@hotmail.com。
当前,结核病临床和流行病学面临新的问题。自利福平1963年问世之后,世界范围内已有五十多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抗结核新药出现。虽然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新的抗结核病药物研究高潮,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该文以抗结核新药临床试验中有效性研究分类和具体内容为出发点,重点介绍了贝达喹啉、利奈唑胺、莫西沙星、德拉马尼、利福霉素类药物、新大环内酯类药物、氯法齐明等新药临床试验的有效性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自1963年利福平问世之后,全世界范围内已有五十多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抗结核新药上市。2013年和2014年,美国和欧盟启动绿色通道紧急批准了两种新的抗结核药物上市,国内外抗结核新药研发又掀起了一轮小高潮。抗结核新药临床试验涉及很多问题,我国缺乏这方面的准备,笔者正参与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抗结核新药临床试验指南的撰写,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抗结核新药临床试验规范化研究。本文重点讨论抗结核新药临床试验有效性评价问题。通过临床有效性研究可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确定适应证,计算进入人体试验的安全剂量,从而促使药物获得上市及推广应用。
药物临床试验分为四期,I期临床试验针对人体安全性进行临床药理学评价;Ⅱ期临床试验对治疗作用进行初步临床评价;Ⅲ期临床试验对疗效进行确证和全面评价;Ⅳ期临床试验是在药物上市后扩大范围重新评价药物对大多数人的疗效以及安全性。Ⅱ、Ⅲ、Ⅳ期临床试验都涉及疗效评价问题,即对药物进行临床有效性研究。Ⅱ期临床试验为治疗作用摸索阶段,此阶段的试验称之为探索性试验,目的是探索药物对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也包括为设计Ⅲ期临床试验研究和确定给药剂量方案提供依据。Ⅲ、Ⅳ期临床试验为治疗作用确证阶段,此阶段的试验称之为确证性试验,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预期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并为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提供依据,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获得批准提供充分依据。
2006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出台了《探索性临床试验指导原则》[1],正式提出探索性临床试验的概念,将其描述为一种在I期临床试验早期进行的探索性临床研究方法,允许使用亚临床治疗剂量或可诱发药理反应剂量或微剂量在少量受试者中短期进行药物试验,用于非治疗或诊断的临床研究。探索性新药临床研究在国内称为0期临床试验或Ⅰa期临床试验,但该研究与传统Ⅰ期临床试验的扩大剂量、安全性、最大耐受性等研究目的根本不同。抗结核药物探索性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寻找是否存在风险/效益比可接受的、用法与用量安全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初步评价该抗结核药物对结核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为Ⅲ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确定提供依据。受试者是结核病患者或者健康志愿者,给予其单次或多次极低剂量抗结核药物,临床试验持续时间通常在两周之内。
确证性研究的目的是论证或确定治疗收益,为获得上市许可提供足够的证据,研究内容涉及剂量-效应关系的进一步确认,或对更广泛人群、疾病的不同阶段,或合并用药等情况的研究等。对于预计长期服用的药物,药物延时暴露的试验通常在本期进行,为完成药物使用指南提供了所需要的信息。
进入确证性临床研究阶段意味着在探索性临床试验的基础上,对目标适应证的疗效进行确证。此时的研究在试验的设计、实施、分析、报告、评价等方面均已经有了探索性临床研究的基础,主要体现在:适应证目标人群,疗效和安全性主要观察指标,疗效评价标准,治疗指数和变异,可能影响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依从性和脱落率等方面。
有效性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试验目的、试验背景、药物的组方、适应证、国内外临床研究现状、临床前研究中有临床意义的发现和与该试验有关的临床试验结果、已知对人体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危险与受益,试验药物存在人种差异的可能、试验设计的类型、随机化分组方法及设盲水平、受试者的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标准、选择受试者的步骤、受试者的分配方法等。
确定研究目的是临床有效性研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针对抗结核药物,当研究目的是观测药物对结核菌的抑制作用时,研究周期可能较短,通常为半年至一年,监测频率可能较频繁,通常为1个月;当研究目的为观察患者的远期预后时,研究周期可能较长,多为1~2年,随访间隔时间也可能较长,后期可以6个月随访一次。试验总体设计需明确该设计方案的类型(平行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成组序贯设计等),随机化分组方法(完全随机化分组、分层随机分组、配对或配伍随机分组等)、盲法的形式(单盲、双盲等)、是多中心还是单一中心试验,各组受试者例数、疗程、给药途经及方法等。
选择受试人群应考虑研究阶段和适应证,确证性临床研究的入选人群不同于早期临床研究的入选人群,在早期试验中被研究患者或健康志愿者的组群变异可以用严格的筛选标准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但当研究推进到确证性临床研究阶段时,受试人群应扩大以反映目标人群。此时应该尽可能入选更宽范围的患者,包括不同年龄阶段、性别、不同严重程度、合并不同疾病、合并使用不同药物等人群。药物剂量根据Ⅰ期临床试验的结果,选择合适的剂量进行研究,并确定药物对适应证的量效关系。
有效性临床研究结束后,应该能为药品上市准备一份清晰的指导医患使用的用药方法,其中至少应该包括剂量范围和给药方法。另外,确定合理的、以治疗反应指导的剂量调整步骤以及应当采用的给药间隔,同时还应当根据患者的特征进行相应调整,目前新出现的抗结核药如德拉马尼、贝达喹啉等均有不同剂量、不同给药周期的对比试验,这样的有效性试验能发现最合理的剂量及给药间隔,让药物有效性最大化。当然尚需确定最大受益剂量,超过此剂量患者疗效不能进一步增加,或不良反应的增加不能被接受。抗结核药的肝肾毒性大,如何在不良反应最小情况下发挥最大疗效,是抗结核药物有效性试验中相当重要的部分。试验应选择适宜的对照组,包括安慰药、无治疗对照、活性对照或受试药物不同剂量组间的对照,对照品的选择取决于试验目的。探索性临床试验可选择以上几种药物进行对照,确证性临床试验大多应该包含阳性药物对照,以比较新药与目前标准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贝达喹啉(Bdq,TMC207)是近40多年来第一个上市的抗结核新药,该药由强生公司研发,已完成Ⅱ期临床试验[2],目前正在进行Ⅲ期临床试验。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24周痰培养阴转率79%(对照组58%)。Bdq属于二芳基喹啉类代表药物,通过与ATP合成酶低聚物亚基C相结合,影响ATP合成酶质子泵活性,导致ATP合成受阻,从而阻止结核分枝杆菌中ATP能量供应,发挥抗菌及杀菌作用[3]。以小鼠为对象的研究发现,Bdq能够将治疗时间由原来的24个月缩短至12个月[4]。采用Bdq、吡嗪酰胺(PZA)以及利福平(LFP)联合用药,对携带结核分枝杆菌(MTB)的小鼠进行抑菌效果观察。结果显示,给药2个月后90%小鼠培养结果为阴性,表明三药联合应用能够迅速抑制MTB生长,快速清除小鼠体内MTB[5]。Bdq治疗人类耐多药结核(MDR-TB)探索性研究显示,3种方法(100 mg·kg-1,每周1次;50 mg·kg-1,每周2次;25 mg·kg-1,每周3次)的治疗效果相当,每周使用Bdq的治疗效果与每日使用其他抗MTB药物的结果相似,表明Bdq的治疗作用仅与给药周总剂量有关,与给药频率无关[6]。DIACON等[7]进行的一项随机、安慰药对照试验中,纳入MDR肺结核患者,以评估贝达喹啉有效性,在为期8周的试验中,以标准五联用药为基础(乙硫异烟肼+卡那霉素+吡嗪酰胺+氧氟沙星+环丝氨酸或特里齐酮),加入Bdq或安慰药。结果表明,Bdq组比安慰药组痰转阴速度更快,提示该治疗方案可用于治疗MDR-TB。
Lzd是2000年被美国FDA批准上市的第一个唑烷酮类药,该药主要通过与MTB核糖体40s亚基结合,抑制70s起始物形成,从而在早期对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起抑制作用。研究表明[8],采用Lzd治疗广泛耐药结核病可使患者临床症状迅速缓解或消失,促进结核病灶吸收,加速空洞闭合,加速痰菌转阴。LEE等[9]在抗结核治疗至少6个月失败的广泛耐药肺结核(XDR-TB)患者中,将纳入的治疗失败的XDR患者随机分为立即应用Lzd治疗组和延迟2个月应用Lzd治疗组,治疗4个月后,前组患者痰转阴率79%,后组患者痰转阴率仅35%( P=0.001)。MIGLIORI等[10]总结了欧洲4个国家应用Lzd治疗85例MDR/XDR-TB患者的结果,认为该药可加速痰菌阴转,提高治疗成功率。另一项关于Lzd治疗MDR疗效的Meta分析显示,Lzd治疗MDR或XDR的成功率为76.3%[11]。不过目前关于Lzd治疗MDR疗效的研究多为小样本观察,缺乏足够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资料,故对Lzd治疗MDR-TB的综合评价受到限制,最佳治疗方案、疗程、不同剂量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耐受性等仍不能确定,需要开展更多的随机对照研究。
Mfx是新型第4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其在8位引入甲氧基,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尤其对耐药细菌抗菌活性较好,其抗结核活性是左氧氟沙星的4~8倍,最重要的是其与其他抗结核药物无交叉耐药。Mfx治疗结核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是治疗结核病研究中最活跃的新药。Meta分析提示,MDR-TB治愈率与喹诺酮使用相关,并且喹诺酮越新,治疗效果越好[12]。
STEPHEN等对含Mfx的抗结核治疗方案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的3期临床试验,旨在研究Mfx抗结核治疗方案的疗效以及能否缩短结核治疗疗程,研究共纳入结核病患者1 931例[13]。纳入标准:年龄≥18岁、新近诊断为结核感染且为初治患者、两个不同时期痰涂片结果为阳性、MTB培养对利福平和喹诺酮敏感。随机将患者分入对照组(8HREZ/18HR)、异烟肼组(17周的Mfx代替乙胺丁醇治疗+ 9周的安慰药治疗)和乙胺丁醇组(17周的Mfx代替异烟肼治疗+ 9周的安慰药治疗),主要终点为治疗失败或在随机治疗后18个月内出现复发。研究认为,与疗程为6个月的标准抗结核治疗方案比较,疗程为4个月的含Mfx抗结核治疗方案可更快速降低结核杆菌细菌量。但这些治疗方案并未展现出非劣效性,这意味着在结核患者中将抗结核治疗疗程缩短至4个月无效。
Dlm于2014年4月28日被欧洲药品管理局人用药品委员会批准为抗痨新药。该药由日本大冢制药研发,目前已完成Ⅱ期临床试验。SKRIPCONOKA等[14]共招募了481例经痰培养证实为多耐药结核感染的患者,患者平均35岁,超过90%的患者曾接受过抗结核治疗,其中50%已用过一线抗结核药物,40%已用过二线或三线药物,仅有4例患者合并HIV感染。将481例MDR肺结核患者分为3组:小剂量组( n=161,采用Dlm治疗,每次100 mg,bid),大剂量组( n=160,采用Dlm治疗,每次200 mg,bid),对照组( n=160,采用安慰药),均治疗2个月。采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进行痰培养,每周1次,以连续≥5次结果阴性为多重耐药结核病菌生长阴性,以2个月时患者痰培养结果转阴率为主要有效终点。结果提示小剂量组患者痰培养结果转阴率为45.4%,高于对照组的29.6%( P=0.008);大剂量组为41.9%,高于对照组( P=0.040)。因此Dlm治疗2个月可提高多重耐药肺结核患者痰培养结果转阴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Dlm可提高多重耐药肺结核患者疗效。GLER等[15]进行的一项比较Dlm、安慰药治疗多重耐药肺结核患者的试验中,161例患者应用Dlm100 mg、bid治疗,160例患者应用安慰药治疗,均持续2个月。结果显示,Dlm组患者痰培养转阴率45.4%,安慰药组患者痰培养转阴率29.6%,Dlm组比安慰药组提高了53%的痰培养转阴率,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自1962年利福霉素V第一次应用于临床后,利福霉素类药物在结核病治疗过程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利福喷汀作为我国最先开发并推广使用的高效、长效抗结核药物,体外抗菌活性比利福平高2~10倍。利福布汀是螺哌啶利福霉素s的衍生物,可与MTB DNA依赖性RNA多聚酶稳定结合,抑制其活性,从而抑制MTB合成RNA,其抗菌活性远高于利福喷丁及利福平,主要用于耐药MTB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治疗。研究表明,该药对病灶的治疗有效率达75.8%,痰菌转阴率74.6%,空洞闭合率24.3%[16]。
目前研究较多的为福霉素类衍生物中的利福美坦,已进入Ⅲ期临床研究阶段。与利福平相比,利福美坦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更强、半衰期更长,对利福平耐药菌株具有特殊活性。利福美坦给药后血浓度能在高于抗结核分枝杆菌的MIC水平上维持48 h,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17]。
该类药物是内酯环大小或取代类型与红霉素不同的半合成衍生物,其抗MTB活性高于红霉素。作用机制是与细菌体内核蛋白体50S亚基可逆性结合,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此类药物与利福平和异烟肼有协同作用,主要用于抗非结核分枝杆菌和多药耐药MTB。主要衍生物有甲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GI-448,其中罗红霉素抗MTB活性最强。G1448由Abbott公司开发,现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Cfz是20世纪40年代研制的抗分枝杆菌病药物,主要用于麻风病的治疗。2008年WHO在《耐药结核病的指南》中将Cfz作为治疗耐药结核病的第五组药物,在1~4组药物无法产生合理方案时可考虑使用。近年来开始用于治疗MDR结核病,该药通过与MTBDNA结合抑制转录,从而抑制其生长,另外与β-干扰素合用可恢复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但Cfz可引起威胁生命的腹痛和器官损害,因此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另外,研究表明Cfz的类似物B4157、B4169、B4128在体外也具有很好的抗MTB活性[18]。
其他还有很多目前正在进行探索性研究的抗结核药,如PA-824、PNU100480、AZD5847、SQ109、OPC-67683、TBA-354、氯丙嗪、三氟拉嗪、甲硫达嗪、硫内酯霉素等,因临床疗效不确切,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此不详细介绍。
目前,不仅是新型抗结核药物临床研究众多,对于不同部位结核病的抗结核疗程长短、耐药结核药物方案选择也有大量有效性研究。如Mfx短程治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尽管SKRIPCONOKA等[14]关于缩短Mfx疗程对于预后影响的研究表明并无获益,但更多的国内外学者正尝试将Mfx用于初治TB患者缩短疗程,我国也正在对Mfx等新一代FQs类药物治疗MDR-TB进行随机、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有望能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13]。DIACON等[19]进行了一项前瞻、双盲、随机抗结核治疗新方案的研究,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Bdq、Bdq和PZA、PA-824和PZA、Bdq和PA-824、PA-824和Mfx及PZA5个试验组治疗,对照组为开放的、标准抗结核治疗方案。研究通过检查患者痰MTB菌落形成单位(CFU)的下降情况,评价不同治疗方案14 d杀菌活性。结果显示,PA-824和Mfx及PZA组成的化疗方案早期杀菌活性最高,该方案同时不含异烟肼和利福平,提示对耐药和非耐药肺结核患者均有效;增加了PZA的方案与传统治疗方案有相似的早期杀菌活性,PA-824和PZA,Bdq和PZA可作为未来抗结核治疗方案中的主要组成;最重要的是,研究支持了在临床前试验中引入新化疗方案的做法,这将大大缩短新治疗方案研制的时间。
目前结核病流行广泛,耐药病例数量庞大,更多新药有效性试验需要不断发掘创新。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