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国际药学文摘》
《乌利希期刊指南》
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来源期刊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第七届湖北十大名刊提名奖  
医药导报, 2021, 40(2): 265-267
doi: 10.3870/j.issn.1004-0781.2021.02.022
神经外科鼻饲给药情况分析与改进
高玲娜, 杜雪亭, 朱小丽, 孙红爽, 马红芳

摘要:

目的 调查分析神经外科鼻饲给药患者情况,提出改进措施,促进鼻饲给药的合理性。方法 调查分析河北省衡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1—5月鼻饲给药的患者资料,对鼻饲药物的分类、剂型分布、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汇总,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结果 共有75例患者使用鼻饲给药方法,涉及48种药品,使用例次共307次,使用频次共12 101次;鼻饲药物以心血管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电解质及肠内营养为主,剂型包括片剂、肠溶胶囊、缓释片、注射液、分散片等;不合理应用共计103例。结论 该院鼻饲给药存在不合理现象,需进一步改进,临床药师应发挥药学专业特长以促进鼻饲给药的规范化。

关键词: 鼻饲给药 ; 临床药师 ; 合理用药 ; 神经外科

Abstract: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吞咽困难是神经科住院患者常见症状,发生率37%~38%[1]。吞咽困难使患者进食、服药困难,可导致吸入性肺炎、电解质紊乱以及营养不良等。其中鼻饲法能为吞咽困难患者提供有效的给药通路和营养支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前鼻饲给药没有统一的指南与标准,临床上鼻饲给药经常忽视药物剂型、相互作用等问题,从而引起药物疗效降低、发生不良反应等。文献报道均为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鼻饲用药分析,没有涉及神经外科。神经外科患者疾病种类多为脑外伤、脑肿瘤,相对于神经内科、ICU合并慢性病较少,用药品种不同,目前大部分医院没有神经外科临床药师,但是鼻饲给药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果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将使神经外科用药更加规范合理。笔者通过对神经外科鼻饲给药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鼻饲给药的合理性,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进一步提高神经外科鼻饲给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收集我院2019年1—5月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中鼻饲给药患者的病例资料。

1.2 研究方法

运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鼻饲给药患者的基本信息、鼻饲药物名称及分类、药物剂型、使用频次和共用药品。依据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文献评价鼻饲给药的合理性。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信息

共收集我院神经外科经鼻饲给药的患者75例,其中男41例(54.67%),女34例(45.33%);年龄29~80岁,平均年龄(60.96±11.89)岁;所有患者均采用鼻胃管给药。患者主要疾病有脑出血、颅脑外伤、颅脑肿瘤等,主要并发症有肺部感染69例(92.0%)、高血压63例(84.0%)、应激性溃疡19例(25.3%)、静脉血栓10例(13.3%)、糖尿病8例(10.7%)、癫 6例(8.0%)、电解质紊乱5例(6.7%)。

2.2 鼻饲药物使用情况

本次调查中,神经外科鼻饲药物品种共计48种,使用例次共计307次,使用频次共计12 101次;其中使用例次和使用频次最多的前3类分别为心血管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电解质及肠内营养,见表1。鼻饲药物剂型应用情况见表2。

表1 神经外科鼻饲药物分类情况
药物分类 品种数 使用
例次
构成比/
%
使用
频次
构成比/
%
心血管系统药物 16 140 45.60 5599 46.27
消化系统药物 3 68 22.15 3407 28.15
电解质及肠内营养 4 42 13.68 1222 10.1
神经系统药物 9 26 8.47 881 7.28
呼吸系统药物 9 21 6.84 592 4.90
其他 7 10 3.26 400 3.30
总计 48 307 100.00 12 101 100.00

表1 神经外科鼻饲药物分类情况

表2 神经外科鼻饲药物剂型分布
剂型 药物
品种数
使用
例次
构成比/
%
使用
频次
构成比/
%
普通片剂 27 173 56.35 7764 64.16
缓释片 2 23 7.49 987 8.16
分散片 1 17 5.54 420 3.47
肠溶片 1 4 1.30 44 0.36
颗粒剂 1 2 0.65 42 0.35
咀嚼片 1 1 0.33 4 0.03
普通胶囊 5 14 4.56 290 2.40
软胶囊 1 1 0.33 51 0.42
肠溶胶囊 1 33 10.75 1462 12.08
口服液 5 6 1.95 245 2.02
合剂 1 5 1.63 225 1.86
乳剂 1 12 3.91 106 0.88
注射液 1 16 5.21 461 3.81
总计 48 307 100.00 12 101 100.00

表2 神经外科鼻饲药物剂型分布

2.3 鼻饲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

本次调查的75例鼻饲用药患者中,鼻饲用药不合理共计108例,其中药物剂型选择不适宜91例,存在药物间相互作用的17例,见表3。

表3 鼻饲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
不合理类型 药品名称 不合理原因 不合理例数
剂型选择不适宜
肠溶制剂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阿司匹林肠溶片 破坏肠溶结构,使药物失去肠溶性质,提前在胃内 37
释放,增加对胃肠道刺激,减弱药物疗效。
缓释制剂 硝苯地平缓释片、氯化钾缓释片 破坏缓释结构,改变药动学参数,药物迅速释放, 23
使药效持续时间缩短。
注射液 氯化钾注射液 改变给药途径,增加对胃肠道的刺激。 16
普通胶囊 奥拉西坦胶囊、奥司他韦胶囊、海昆肾喜宝胶 胶囊制剂需整粒吞服,除非药品说明书中有特殊 14
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双黄止咳胶囊 说明的。
软胶囊 丁苯酞软胶囊 需使用注射器吸出胶囊内容物,易导致剂量不准, 1
一般不用于鼻饲给药。
药物间相互作用
氯化钾与缬沙坦 可能会引起血钾、血肌酐浓度升高。 10
丙戊酸钠片与美罗培南 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下降,导致癫痫发作。 2
卡托普利与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可使其吸收率减少约30% [2] 3
丙戊酸钠与肠内营养 影响肠内营养中叶酸在体内的吸收过程[2] 2

表3 鼻饲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

2.4 鼻饲药物安全性监测

本次调查属于回顾性分析,查阅本次调查患者的病程记录和不良反应上报情况,所有患者病程中均未记录鼻饲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鼻饲药物剂型的选择

鼻饲管管径一般为1.98~5.28 mm,常用口服剂型如片剂、胶囊剂等无法直接通过,需将药物研磨用适量的水溶解后才能通过鼻饲管。颗粒剂、可溶性片剂、溶液剂、糖浆剂、混悬剂等剂型是鼻饲给药优先选用的剂型。肠溶制剂、缓控释制剂、胶囊剂以及注射液不适宜鼻饲给药。

3.1.1 普通片剂 目前,普通片剂说明书中普遍没有提及能否研磨鼻饲以及鼻饲给药的剂量,临床治疗中鼻饲给药的用量一般参照口服给药。然而,绝大部分药品鼻饲与口服是否等效没有数据证实[3]。对于治疗窗较窄、个体差异较大的片剂,需监测血药浓度,以更好地调整剂量,保证疗效。有研究指出,丙戊酸钠在相同用法用量下,鼻饲给药的血药浓度显著低于口服给药,且鼻饲给药的血药浓度不能达到有效参考范围[4,5]

3.1.2 肠溶制剂 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让大部分药物不在胃内释放,而在肠道内释放的剂型,为了达到这个效果,通常需要在药物表面包裹一层肠溶材料,若破坏肠溶包衣则无法起到肠溶效果。有些肠溶制剂是将微丸压片或包裹入胶囊中,此类肠溶制剂可以鼻饲[6]。本次调查中阿司匹林肠溶片说明书中标明为肠溶包衣片,因此要达到肠溶效果需整片吞服。若研磨鼻饲,则破坏了肠溶包衣,使阿司匹林在胃中释放,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另外有文献报道,研磨后肠溶衣遇水易成团,鼻饲给药时易堵塞鼻饲管[7]。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说明书中标明,胶囊内药粉为白色或黄色粉末,该药起肠溶作用的应为外部胶囊壳。鼻饲给药使内部活菌制剂提前在胃部释放,不利于药物在肠道内形成生物屏障,影响疗效。

3.1.3 缓释制剂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规定,缓释制剂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与其他相应的普通制剂相比,每24 h用药次数应从3或4次减少至1或2次的制剂。若采用鼻饲给药,会将其研磨,破坏了缓释结构,使药物在体内迅速释放,导致体内药物血药浓度迅速升高,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影响药物疗效。本次调查中涉及到的缓释制剂有硝苯地平缓释片、氯化钾缓释片。硝苯地平缓释片说明书明确要求须吞服,勿嚼碎。将其研碎,破坏缓释结构,导致体内硝苯地平血药浓度迅速升高,使血压迅速下降。

3.1.4 注射液 注射液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未可知;其生产过程复杂,有时会加入一些赋形剂以增加药物溶解性或稳定性,有些赋形剂不适宜鼻饲给药,如山梨醇可能导致腹泻。本次调查中鼻饲给药的注射液只有氯化钾注射液,临床上对于急需补钾患者,常采用口服氯化钾注射液快速补钾。氯化钾注射液口服生物利用度不明确,若监测不及时很可能引起高血钾。氯化钾注射液具有很强的胃肠道刺激,胃肠道梗阻、慢性胃炎、溃疡病、食道狭窄、憩室、肠张力缺乏、溃疡性肠炎的患者不宜口服补钾,否则会加重病情。氯化钾注射液是临床常用的高浓度电解质,也是高危药品,一旦使用不当极易发生致死风险。

3.1.5 胶囊 胶囊制剂一般分为硬胶囊和软胶囊,药物做成胶囊的目的有很多,如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控制药物释放部位提高生物利用度、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等[8]。原则上除非药品说明书有特殊说明,胶囊制剂需整粒吞服。软胶囊是指将油脂类或液体类药物包裹制成透明的胶囊[9]。如丁苯酞软胶囊,其内容物为淡黄色或黄色油状液体,油状物质难溶于水,易沾附管壁造成鼻饲管堵塞;一般使用针头刺破软胶囊将药物挤出的方式,很难确保给药剂量的准确性。有研究指出,健康受试者分别单剂量口服奥司他韦胶囊及其胶囊内容物,生物利用度和主要药动学参数无显著差异[10]

3.2 药物相互作用

依据药品说明书以及合理用药软件,本次调查中存在相互作用的药品主要集中在氯化钾制剂与缬沙坦、丙戊酸钠与美罗培南。缬沙坦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抗高血压类药物,与钾补充剂合用时,可导致血钾升高和引起心力衰竭患者血肌酐升高,因此两药联合使用时应注意监测血清钾浓度。丙戊酸钠是神经外科治疗和预防癫 常用药,美罗培南说明书中明确标明可能引起丙戊酸钠血药浓度降低,增加癫 发作的风险。有研究显示美罗培南对丙戊酸钠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可抑制小肠上皮细胞基底膜侧的丙戊酸钠的吸收;影响红细胞膜上相关蛋白的转运活性,增加丙戊酸在红细胞内的分布;升高肝脏内的葡萄糖醛酸二磷酸尿苷活性,抑制丙戊酸葡萄糖苷酸代谢成丙戊酸;最终导致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下降[11,12]

3.3 改进措施

我院神经外科鼻饲给药患者相比神经内科而言,伴随的慢性病较少,合并用药品种较少,用药较简单,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果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将使我院神经外科鼻饲给药更加规范合理,为进一步提高我院鼻饲给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为此采取了如下措施:①做好鼻饲给药相关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对鼻饲用药的认识。鼻饲药物剂型选择,应首选无需改变剂型的药物,如溶液剂、糖浆、混悬剂等;其次可选用速释剂型(分散片、速释胶囊、颗粒剂等);不宜鼻饲的有肠溶制剂、缓控释制剂、注射液、胶囊、舌下片等。②利用合理用药软件做好鼻饲药物相关规则的设置、提醒服务。如将我院现有药品中的肠溶制剂、缓控释制剂、胶囊的给药途径设置为口服,注射液给药途径设置为肌内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若医师开具处方/医嘱时给药途径为鼻饲,弹出提醒框,提示医师该药剂型不适宜鼻饲给药,建议选用其他剂型替代。借助合理用药软件做好鼻饲给药处方/医嘱的审核,定期汇总,并向相关科室反馈。③临床药师是合理用药团队中的重要成员,可在鼻饲给药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我院有一名经过培训的神经内科临床药师,无神经外科临床药师,神经内科临床药师应多参与神经外科药物治疗,协助医护人员制定安全合理的鼻饲给药方案,提高鼻饲药物应用的安全性。临床药学组已将全院各科室鼻饲给药列为重点调查干预项目。

随着医疗技术和药品制备工艺的不断发展,鼻饲给药在临床中应用逐渐增加,能够用于鼻饲给药的特殊剂型也在逐渐增加,但是鼻饲给药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药师应该运用药学专业知识,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正确的药学服务,确保鼻饲给药的安全与合理。

参考文献

[1] 王桂兰,郭红桃.早期康复护理对颅神经损伤致吞咽困难患者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6):87-90.
[本文引用:1]
[2] 赵娟,陈岩,张标,.临床药师在提高护理人员鼻饲给药合理性中的作用[J].医药导报,2019,38(1):107-110.
[本文引用:0]
[3] 王飞,李金刚,杨博文.丙戊酸钠在颅脑损伤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1,30(28):133.
[本文引用:1]
[4] 邬丹莲,陈志高,窦文琴,.鼻饲给药对血清丙戊酸浓度的影响[J].医药导报,2013,32(2):258-260.
[本文引用:1]
[5] 徐世希,谢朋飞,崔宏娣.临床药师参与颅脑损伤患者鼻饲给予丙戊酸钠的药学监护[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8,35(11):1722-1724.
[本文引用:1]
[6] 黎巍,陈立新.不同剂型药物在鼻饲患者中的使用问题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4):293-294.
[本文引用:1]
[7] 王媛媛,鲁超,雷婷,.神经内科95例患者鼻饲给药的合理性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38(7):750-753.
[本文引用:1]
[8] 林沛亮,黄惠燕,张晓娟,.某三甲医院鼻饲给药的情况分析[J].江西医药,2016,51(11):1157-1161.
[本文引用:1]
[9] 李雪娇,王晓媛,皮红英.鼻饲给药的国外护理实践及启示[J].护理研究,2018,32(20):3158-3160.
[本文引用:1]
[10] 李雪宁,诸骏仁,王浩,.奥司他韦及其活性代谢物在健康人体的药动学[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2,11(5):259-262.
[本文引用:1]
[11] TORII M,TAKIGUCHI Y,SAITO F,et al.Inhibition by carbapenem antibiotic imipenem of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valproic acid in rats[J].J Pharm Pharmacol,2001,53(6):823-829.
The concomitant use of carbapenem antibiotics with valproic acid has been prohibited because panipenem induced a decrease in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valproic acid in epileptic patients during valproic acid therapy. To clarify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the carbapenem-valproic acid interaction,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imipenem on the pharmacokinetic behaviour of valproic acid in rats. Co-administration of imipenem (30 mg kg(-1), i.v.) induced a decrease in the peak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valproic acid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However, the imipenem-induced decrease in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valproic acid was not observed within 60 min after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valproic acid. By utilizing in-situ vascular and luminal perfused small intestine, it was confirmed that absorption of valproic acid from the luminal to the vascular perfusate was decreased in the presence of imipenem (0.5 mM) in the vascular perfusate. The everted gut sac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imipenem on active transport of valproic acid. The accumulation of valproic acid on the serosal side of the intestinal sac against the concentration gradient was reduced by lactic acid that inhibits the 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of valproic acid across the intestinal brush-border membrane. However, imipenem did not affect the active transport of valproic acid. Therefore, the inhibition by imipenem of valproic acid absorption may be caused by a mechanism different from that of lactic acid. In conclusion, imipenem inhibits the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valproic acid,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decrease in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valproic acid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DOI:10.1211/0022357011776171      PMID:11428658      URL    
[本文引用:1]
[12] OMODA K,MURAKAMI T,YUMOTO R,et al.Increased erythrocyte distribution of valproic acid in pharmacokinetic interaction with carbapenem antibiotics in rat and human[J].J Pharm Sci,2005,94(8):1685-1693.
Carbapenem antibiotics cause pharmacokinetic interaction with valproic acid (VPA) in clinical pharmacotherapy. Here, we investigated the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erythrocyte distribution of VPA in rats and humans. Imipenem or panipenem was administered intravenously and then VPA intravenously or into the intestinal lumen in rats. Both imipenem and panipenem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lasma VPA levels. In contrast, these antibiotics did not affect, or rather increased, VPA levels in whole blood, and increased the erythrocyte distribution of VPA in vivo. In clinical, two patients receiving VPA were given imipenem intravenously, because of intractable infectious diseases. Imipenem lowered plasma VPA levels by approximately 40%-60% of original levels, and increased the erythrocyte distribution of VPA, as observed in rats. In conclusion, the pharmacokinetic interaction between VPA and carbapenem antibiotics, in which plasma VPA levels were markedly reduced, may partly be derived from the increased erythrocyte distribution of VPA.
DOI:10.1002/jps.20338      PMID:15986463      URL    
[本文引用:1]
资源
PDF下载数    
RichHTML 浏览数    
摘要点击数    

分享
导出

相关文章:
关键词(key words)
鼻饲给药
临床药师
合理用药
神经外科


作者
高玲娜
杜雪亭
朱小丽
孙红爽
马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