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五味子醇甲(SA)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氧化应激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HK-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以600 μmol·L-1H2O2作用2 h造模)和SA小、中、大剂量组(分别以0.125、0.50和0.75 μmol·L-1SA孵育24 h,600 μmol·L-1H2O2作用2 h)。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抗凝血蛋白膜粘连蛋白-荧光素(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碘化丙啶(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试剂盒检测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乳酸脱氢酶(LDH)活性,Western Blot测定凋亡通路相关蛋白活性。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凋亡率显著上升(P<0.01),G0/G1期染色细胞数量显著升高、 S期比例降低(P<0.05),SOD水平与GSH含量显著下降(P<0.01),ROS含量、LDH水平和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SA小、中、大剂量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SA中、大剂量组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5),SA大剂量组S期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SA中、大剂量组ROS水平明显下降(P<0.01),且呈现剂量依赖性;SA小、中、大剂量组SOD活性均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中、大剂量组LDH活力下降明显(P<0.01),且与SA浓度呈正相关;SA 小、中、大剂量组GSH含量显著上升(P<0.01),且呈现浓度依赖性;SA小、中、大剂量组MDA含量显著下降(P<0.01),且呈现剂量依赖性;SA小、中、大剂量组Bax/Bcl-2比值明显下降(P<0.05),SA中、大剂量组Caspase 3和SA小、中、大剂量组Cytochrome C蛋白活性降低(P<0.05)。结论 SA能够调节细胞氧化因子水平,减少细胞凋亡,调控细胞周期进程,对H2O2诱导损伤的HK-2细胞起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栀藿定颗粒(ZHDG)抗炎活性成分和指纹图谱,建立其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以脂多糖(LPS)(10 μg·mL-1)刺激24 h建立人正常肺上皮BEAS-2B细胞炎症模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BEAS-2B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RP-HPLC) 法建立7批ZHDG指纹图谱研究方法;HPLC法建立ZHDG中栀子苷与黄芩苷含量测定方法。结果 与LPS相比,ZHDG、升麻素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黄芩苷、栀子苷、全方多糖提取物均可显著降低LPS所致BEAS-2B细胞炎症中TNF-α水平(P<0.05)。建立的7批ZHDG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1.000,标定共有峰15个,指认色谱峰7个。确定以栀子苷和黄芩苷为ZHDG指标成分进行评价,建立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快速、准确。结论 该实验建立的ZHDG黄芩苷和栀子苷含量测定方法专属、准确、有效,可为ZHDG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小鼠血浆奈玛特韦浓度的方法,测定给药后小鼠血浆药物浓度。方法 以卡马西平为内标,检测设备选用ACQUITY超高效液相分离系统串联API 4000三重四级杆质谱仪,色谱条件:以Waters BEH C18(2.1 mm×5.0 mm,1.7 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水(含0.1%甲酸)和甲醇(含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1,柱温40 ℃,进样量5 μL;质谱条件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定量分析奈玛特韦母/子离子对m/z 500.3→110.3,卡马西平母/子离子对m/z 237.3→193.3。结果 该方法选择性好,定量下限10 ng·mL-1,浓度范围10~2 560 ng·mL-1线性方程为Y=0.003 6X+0.002 95(r=0.997 4),定量下限、低、中、高浓度质控样品的批内、批间准确度均<±15%,批内、批间精密度均<15%,血浆奈玛特韦室温放置24 h、-80 ℃反复冻融3次、经提取后4 ℃放置3 d等几种条件下稳定性良好。小鼠给药后采样检测,该方法能够灵敏、准确对奈玛特韦浓度进行定量检测。结论 该方法具有较好专属性和灵敏度,线性范围能满足定量检测需求,方法准确度与精密度均符合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可用于小鼠血浆奈玛特韦的定量检测。
深入解读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滴眼剂用塑料瓶系统及组件标准的制订背景和思路,让相关方更透彻地理解该标准内容,为该标准后续顺利实施提供帮助。该文从标准构建的背景出发,深入探讨滴眼剂用塑料瓶系统和组件的质量控制需求,详细剖析质量控制项目设置背后的逻辑与思路。认为相关方应基于药品包装用塑料材料和容器指导原则通用要求,结合滴眼剂用塑料瓶系统和组件的产品特点及实际应用情况,制订产品质量标准。2025年版《中国药典》中滴眼剂用塑料瓶系统和组件标准内容更具科学性和灵活性,将有助于提升我国滴眼剂产品质量,同时推动滴眼剂包装行业创新与发展。
口服液体药用塑料瓶及组件广泛应用于相关制剂包装中,该文介绍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口服药品包装用塑料材料和容器指导原则(简称指导原则)起草思路及标准架构,基于产品实际情况对口服液体药用塑料瓶及组件质量控制要点进行讨论。与现行国家药包材标准中相关标准相比,新制定的指导原则中口服液体药用塑料瓶及组件标准适用范围更广泛,质量控制覆盖更全面,可全面覆盖口服液体药用塑料瓶的产品需求,助力提升国家药包材综合监管能力。
塑料类药包材在药品包装中应用广泛,其质量的有效控制对于确保药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品包装用塑料材料和容器指导原则(简称指导原则)的制定,从塑料类药包材特点出发,结合产品的不同用途,明确了不同类别产品的质量控制要求。该指导原则的制定不仅完善了药典标准体系,也适应了新形势下产业发展和药品监管的需求,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提升产品质量。该文结合指导原则起草背景、起草过程和思路,对指导原则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说明,可为行业各方正确理解和使用该标准提供指导。
目的 制订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药包材方法标准中预灌封注射器钨溶出量测定法,对方法内容进行解读,为后续实施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 阐述预灌封注射器钨溶出量测定法的制订过程,通过梳理现行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对样品浸提条件进行探索和验证,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建立了分别以水和0.01 mol·L-1氢氧化钠溶液为浸提介质,在75 ℃下通过超声对玻璃预灌封注射器中的钨进行浸提,通过ICP-OES和ICP-MS测定钨溶出量的方法。其中以0.01 mol·L-1氢氧化钠溶液为浸提介质的方法是一种加严的可接受替代方法。结论 企业可根据产品质量控制需求,按该方法选择合适的浸提介质进行预灌封注射器中钨溶出量的测定。
该文结合药用复合膜及袋的产业和标准现状,对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指导原则中药用复合膜、袋有关内容进行梳理,解析其生产要求、使用要求、关键质量属性和控制要求改进细节,为协助相关方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药典指导原则提供参考,有助于提升行业质量控制水平。
为促进相关企业对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口服固体药用硬片要求的理解,提升相关方在生产和使用环节的质量控制水平,该文结合口服固体药用硬片行业现状及国内外相关标准要求,分析并探讨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规定的关键质量控制项目及测试要点,建议药包材及药品相关生产企业根据产品特性、用途、生产工艺以及风险评估情况对口服固体药用硬片产品进行质量控制,并设置合理的限度。
目的 制订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预灌封注射器硅油量测定法,并对方法内容进行解读。方法 取预灌封注射器,加入硅溶剂乙酸乙酯至套筒卷边处静置浸提5 min,后将硅溶剂置于已105 ℃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再向套筒中加入乙酸乙酯1 mL进行润洗并置于同一蒸发皿,水浴蒸干后105 ℃干燥至恒重,根据质量差计算预灌封注射器套筒中硅油含量。结果 通过极限浸提实验、加标回收实验及精密度考察验证实验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预灌封注射器套筒经乙酸乙酯浸提5 min后可达到极限浸提,该方法的回收率为100.0%~101.6%,精密度3.5%。结论 该测定法的制订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中的硅油量测定法,结合在日常实验硅油量测定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了该检测方法的可操作性,该方法简单高效,可行可靠。
为深入解读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外用软膏剂用塑料复合管系统及组件标准,为该标准的理解和实施提供帮助,该文从行业现状、国内外标准情况、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外用软膏剂用塑料复合管系统及组件相关要求3个方面对该标准进行深入解读,对特定毒性物质和原料要求进行讨论。该标准秉持源头控制和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理念,从生产、使用、品类关键质量属性方面为企业从原料选择、工艺优化到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了全面依据和指导。该标准对产品风险和关键质量属性进行了有效控制,同时兼顾产品多样性和创新要求,体现了有效风险控制和灵活性的统一,对产品安全保障和行业创新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吹灌封技术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无菌制剂生产工艺,通过集成吹塑、灌装和密封工艺,显著降低污染风险。该文介绍吹灌封设备的核心技术特点及其在无菌生产中的优势,对比分析国内外监管机构对吹灌封技术的法规要求,结合制药行业发展趋势,展望吹灌封技术在智能化生产、高阻隔材料应用等方向的发展前景,并挖掘其在个性化医疗和特殊制剂生产中的潜在价值。
该文分析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的临床路径(CPs)发展及现状。CPs是一种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的标准化治疗模式,旨在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成本、确保治疗一致性、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并增加患者满意度。美国自1985年起推广CPs,通过立法和专业协会推动其发展,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减少医疗支出。欧盟通过欧洲路径协会支持CPs的开发和评估,强调改善患者治疗结果。日本将CPs作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工具,强调多学科合作。三者均显示CPs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的积极效果。但也面临过度强调成本控制、透明度不足和医生不配合等挑战。中国可借鉴这些经验,推动CPs发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药物治疗路径是临床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明确的药物治疗步骤,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质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医疗差错率,并最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美国的药物治疗路径强调多学科团队合作,药师在路径的制订和实施中发挥关键作用;英国的药物治疗路径由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和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共同制订,药师在路径制订和实施中提供专业建议;日本的药物治疗路径管理由日本临床路径学会负责,药师在路径的推广和执行中扮演重要角色。该文分析美国、英国、日本在药物治疗路径发展中的经验和模式,以期为我国药物治疗路径发展提供借鉴。
目的 分析国外营养药物治疗路径的制订、实施经验,为我国营养药物治疗路径提供启示。方法 检索国际文献与指南数据库中截至2024年12月1日的关于营养药物治疗路径的研究,对其路径制订方法、制订团队、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最终检索到营养药物治疗路径相关文献29篇,其中临床实践指南12篇,研究论文17篇。临床实践指南均来自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17篇研究论文的研究异质性较大,跨越多个国家、地区及病种,但主要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分析文献发现营养药物治疗路径的制订一般由营养评估、营养方案拟定、与其他药物治疗的整合、随访计划的制订、路径实施团队以及路径的再评估和更新构成。结论 可以借鉴国外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包括构建多学科团队、推进分级诊疗模式,呼吁医药专业学会组织专家团进行营养药物治疗路径的构建并推广实施,提高我国营养药物治疗的质量。
目的 对药物治疗路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药物治疗路径发展历程,展示该领域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趋势。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10月31日发表的药物治疗路径研究文献,使用VOSviewer 1.6.20版和CiteSpace 6.3.R1版软件绘制可视化图谱,对发文量、研究者所在国家、期刊、研究机构、作者和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中文文献45篇,英文文献105篇。中英文研究发文量近5年来增长明显;美国在该领域发文量最多;国内各研究团体之间合作相对较少,但国际间合作相对密切;中文期刊中该领域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路径从制订到实施的全过程,围手术期用药、慢病用药和辅助用药是研究热点,近年来对临床药师和循证药学等的关注度有所提高;英文期刊主要关注癌症治疗相关研究,目前研究侧重患者体验和社会效益。结论 英文期刊药物治疗路径领域研究发展迅速,但尚未形成专门针对药物治疗相关临床路径研究的核心期刊区域,中文期刊药物治疗路径研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且正在快速推进,但整体数量仍相对较少,研究内容和所涉及的病种较局限,研究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研究者应关注研究热点、拓宽研究主题并进一步提升该领域研究数量和质量。
目的 建立贝利尤单抗药物利用评价标准,评价和分析贝利尤单抗临床应用情况,为促进其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贝利尤单抗药品说明书及相关诊疗指南、专家共识为依据,通过专家咨询法建立贝利尤单抗药物利用评价标准。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云南省某三甲医院2021年1月1日—2024年6月30日使用贝利尤单抗的全部住院患者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结果 共纳入用药病历1 809份,涉及患者213例。完全符合评价标准的病历1 311份,合理率72.5%,不合理应用指标包括用药频次(15.0%)、用药剂量(9.8%)、用药监护(4.3%)、疗效评估(3.3%)等。结论 贝利尤单抗临床使用基本合理,对于用法用量不合理、未进行用药监护和疗效评估等方面的问题需加强管理,进一步规范该药的使用。建立的贝利尤单抗药物利用评价标准切实可行,可为贝利尤单抗的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提供参考。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已成为治疗多种恶性肿瘤的突破性手段,而其主要不良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是限制该疗法广泛应用的主要影响因素。CRS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异常激活及相互作用,常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和多脏器损伤。近年来,针对CRS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揭示了其发生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免疫途径,为开发新型干预策略提供了基础。该文系统梳理CRS概念、病理机制以及防治药物研发进展,旨在为提高CAR-T疗法安全性、优化CRS临床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植物源生物活性肽因其来源安全性高,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具有潜在的食用及药用价值,成为食品和医药领域研究热点。按照功能,可将生物活性肽分为降血压肽、降血糖肽、降血脂肽、抗癌肽、抗氧化肽、抗菌肽和抗炎肽等。其中,降血压肽、降血糖肽和降血脂肽统称为心血管活性肽,可用于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类疾病,对现代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生物活性肽的制备方法、分离纯化和鉴定技术,以及调控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与应用,以期为植物源心血管活性肽的进一步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近年来,我国儿童常见病发病率逐渐上升且低龄化日益显著。作为特殊人群,儿童用药与成人相比,除具有同适应证用药不同、剂量不同、辅料不同等特点以外,用药依从性差是影响其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与普通注射剂相比,儿童用长效注射剂可降低药物突释带来的副作用,并可大幅度减少注射次数,从而显著提高儿童患者依从性,提高临床疗效。长效注射剂应用于儿科具有显著优势。该文以药物和材料相互作用分类,综述儿童用长效注射剂研究进展,可为儿童用长效注射剂开发提供参考。
目的 建立艾叶中29种矿质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方法,基于元素指纹及化学计量学方法构建蕲艾产地判别模型。方法 采用方差法比较蕲艾、河北艾叶、河南艾叶中29种矿质元素含量差异,通过判别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主成分结合逻辑回归算法建立不同产地艾叶的判别模型。结果 蕲艾、河北与河南艾叶样品中22种元素(钒、铬、镍、砷、硒、铷、钼、镉、锑、钡、汞、铅、钾、锂、硼、镁、铝、磷、钙、铁、锌、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判别分析模型显示,将8种对产地判别有显著作用的元素磷、铬、钾、锂、汞、钡、镁、钼变量逐步引入判别模型,回代检验正确率100%;留一法交叉验证正确率96.7%。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预测能力较好,钾、磷、镁元素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IP)>1,可作为不同产地艾叶的差异标志成分。主成分结合逻辑回归分析构建的产地判别模型准确率100%,锂、硼、镁、铝、磷、钾、钙、钒、铬、铁、镍、锌、砷、铷、镉、锑和钡为第一主成分载荷较大的元素。结论 元素指纹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能鉴别蕲艾、河北艾叶与河南艾叶,可为蕲艾产地溯源提供技术支持。
目的 探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模式下,临床药师提供药学服务对肝胆外科合理用药及成本管控的影响,为提高药物治疗合理性、节约医疗成本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2024年4月DRGs的 HB15、HB13、HB11疾病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纳入的195例患者分为干预组106例和对照组89例。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临床药师提供的多维度临床药学服务,观察2组间药物使用合理率、药品费用、住院总费用、住院时间。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评价向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的经济性,成本指标为临床药学服务成本,效益指标分别为降低的住院总费用与降低的药品费用,计算效益-成本比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干预组预防性抗感染药物(药物选择 83.96% vs. 46.07%,P<0.01;疗程 84.91% vs.56.18%,P<0.01)和肠外营养药品(97.17% vs. 73.03%,P<0.01)使用合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药品费用、医保超支金额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与对照组比较,临床药师干预后可降低药品费用4 320.05(2 555.00,5 088.25)元,降低住院总费用8 891.12(5 135.05,10 074.03)元,其效益-成本比B/C分别为14.24(8.42,16.77)和29.30(16.92,33.20),具经济效益。敏感性分析支持该结论。结论 DRGs 付费模式下,以药物治疗路径为导向的临床药学服务有助于提高肝胆外科合理用药水平且具有明确经济学获益,对节约医疗成本具有积极作用。
目的 通过制订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药物治疗路径并应用,为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背景下精细化用药以及控费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制订初治DLBCL的药物治疗路径,以循证医学和循证药学为基础,采用戴明环(PDCA)循环法进行行政干预,并以血液内科为试点科室,观察该科室初治DLBCL患者的住院费用、药品费用和DRGs支付结余等经济性指标以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实践情况。结果 RG13干预组平均住院总费用、药品费用、支付结余亏损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初治DLBCL药物治疗路径的制订及其应用,可以在保证治疗安全有效的前提下进一步节约治疗成本,减少DRG超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目的 总结巴西诺卡菌所致脑脓肿患者的抗感染药物治疗及药学监护。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1例巴西诺卡菌所致脑脓肿患者的治疗过程,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检查结果等情况,参考相关指南,协助医生制订复方磺胺甲叶恶唑(SMZ-TMP)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阿米卡星抗感染方案,通过治疗药物监测(TDM)调整阿米卡星给药剂量,及时发现和处理利奈唑胺和SMZ-TMP骨髓抑制不良反应,并对患者实施药学监护。结果 临床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者经过治疗,病情好转出院。结论 巴西诺卡菌所致脑脓肿抗感染方案的制订应依据诺卡菌属药敏试验结果、感染严重程度、宿主免疫状态以及抗菌药物药动/药效(PK/PD)特点和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参与巴西诺卡菌所致脑脓肿患者的治疗并实施药学监护,协助医师优化药物治疗方案,保障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1例抗黑色素瘤细胞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伴肝功能异常患者,入院后行磁共振成像检查,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后出现横纹肌溶解。分析该患者临床表现与用药相关性,确诊为钆喷酸葡胺注射液致横纹肌溶解。钆喷酸葡胺可导致皮肌炎患者横纹肌溶解,应用钆喷酸葡胺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病情,警惕该不良反应。
目的 了解药学科普短视频信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为提高用户对药学科普信息的采纳利用效率、推进药学科普宣传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以技术接受与使用统一理论为基础,结合信息采纳模型和感知风险理论,从主体、客体和环境3个维度构建研究模型。通过线上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验证研究假设并分析各因素影响路径。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443份。绩效期望和信息采纳意愿R2分别为0.358、0.545,模型解析力良好。信息质量(β=0.478,P<0.01)、信源可信度(β=0.162,P<0.01)对绩效期望有正向影响;绩效期望(β=0.336,P<0.01)、努力期望(β=0.139,P<0.01)、便利条件(β=0.261,P <0.01)、社会影响(β=0.158,P<0.01)对信息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感知风险(β=-0.006,P>0.05)对信息采纳意愿无影响。结论 药学科普短视频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共同正向影响用户绩效期望,从而间接影响信息采纳意愿;绩效期望、努力期望、便利条件、社会影响均显著正向影响信息采纳意愿;感知风险对信息采纳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目的 分析我国儿童药物相关政策文本,从政策工具及利益相关者视角探讨现有政策文本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合理优化建议。方法 收集2013—2023年我国国家层面发布的儿童药物相关政策,构建“政策工具-利益相关者”二维政策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分类和统计分析。结果 筛选纳入儿童药物政策文件54份。政策工具维度中共形成政策编码197个,其中环境型工具92个,占比最高(46.70%),以监督管理工具为主(28个,30.43%);其次是供给型工具(53个,26.90%),以发布技术指南工具为主(21个,39.62%);需求型工具52个(26.40%),以部门协作工具占比最高(17个,32.69%)。利益相关者维度中,共形成政策编码223个,其中政府133个,占比最高(59.64%),其次是医疗机构(56个,25.11%),医务人员、医药企业、患者占比接近,分别是14个(6.28%)、11个(4.93%)、9个(4.04%)。结论 供给型工具资金支持工具政策深度与定制化不足;需求型工具占比低,结构失衡,效能未彰显;环境型工具重监管轻激励,儿童药物可及性受限;利益相关者多主体潜能未激发,缺乏以儿童患者为核心的政策。供给型工具需建立多元化资金支持模式,明确覆盖范围;需求型工具需要进一步调整目录、采购升级、国际共研,重塑儿童药物保障体系;环境型工具要加强经济扶持、知识产权强化与精准宣教,共筑儿童药物发展生态;利益相关者方面需强化多主体协同,以患者为中心优化儿童药物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