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戊酸是临床一线的广谱抗癫痫药物,但其代谢易受遗传、联合用药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如何更好实施丙戊酸个体化给药,是临床备受关注的问题。群体药动学将经典的药动学原理与群体统计模型结合,定量地考察患者群体中药物浓度的影响因素,可更好表征个体间差异,实现个体化给药。近年来,许多研究报道丙戊酸的群体药动学研究及其在个体化给药中的应用。该文对近年来丙戊酸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总结联合用药及基因多态性对丙戊酸代谢的影响,重点阐述群体药动学指导下丙戊酸个体化给药的最新研究进展。
目的 了解目前全面触发工具(GTT)国内外应用情况,为GTT在我国医疗机构的应用与完善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查阅收集国内外GTT相关文献,并就GTT用于医疗不良事件(AE)检测相关应用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 共纳入有效研究58项,文献分布15个国家。研究涉及GTT应用的多个方面:AE发生率的测定(62.07%),明确AE发生对象类别的相关研究(36.21%),评估GTT作为AE测量工具的效能(27.59%),GTT应用效能的改进与探索(23.41%),GTT与其他AE检测方法的对比(15.52%);18.97%研究审评者数量及标准均按照GTT白皮书建议,32.76%研究对审评者没有明确描述;报告AE发生率的方法最常用表达方式是住院患者发生AE的比例;研究对象包括一般住院患者、儿童、重症监护患者(ICU)等共11类;一般住院患者发生AE的比例3.4%~43.3%,可预防比例32.2%~72.4%;最常见的AE事件类型是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感染/院内获得性感染、手术相关并发症、血钾异常、压力性溃疡等。目前美国、韩国、西班牙、中国等多个国家地区评估显示GTT具有高效性,GTT与其他AE检测方法(包括自愿报告系统、HMPS、QPSIQ、DLCR等)相比具有优势;对GTT性能改良的探索涉及不同资质审评者、审评者经验、抽样方法、样本大小、触发器等对检测效能的影响等多方面。结论 GTT已在多个国家地区应用于医疗机构患者的AE检测,并显示出一定优势,GTT不失为一种有效的AE检测工具,可在我国医疗机构AE监测中推广应用。
目的 研究盐酸异丙嗪在大鼠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特性,为新的制剂研发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25,50,100 μg·mL-1盐酸异丙嗪在肠道不同部位浓度变化,计算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结果 十二指肠段和回肠段随着盐酸异丙嗪浓度增加,同一肠段的Ka和Papp都显著增加;在盐酸异丙嗪50 μg·mL-1时空肠段Ka为(28.00±0.02)×10-2min-1和Papp为(9.64±0.22),均为最大,结肠段随着浓度增加,Ka和Papp没有显著变化。结论 异丙嗪在各个肠段都有吸收,十二指肠和回肠段较为明显,其他肠段则较低,吸收大小依次是十二指肠>回肠>空肠>结肠,盐酸异丙嗪在小肠段吸收较好,符合肠道吸收特性。
目的 探讨orexin-1受体抑制剂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与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提取SD大鼠BMSCs并鉴定,配制10-2,10-3,10-4,10-5,10-6 mol·L-1不同浓度的orexin-1受体抑制剂溶液,分别与第3代BMSCs共培养后,应用噻唑蓝(MTT)法检测orexin-1受体抑制剂对BMSCs增殖的影响。对硝基苯磷酸盐法和双抗体两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成骨分化相关基因Runx2、Col1a1 mRNA。结果 orexin-1受体抑制剂最佳促BMSCs增殖浓度为1×10-4 mol·L-1。10-4,10-5,10-6 mol·L-1orexin-1受体抑制剂作用3,5,7 d能升高BMSCs胞浆内碱性磷酸酶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这种作用在第5天达到高峰。10-4,10-5,10-6 mol·L-1orexin-1受体抑制剂作用7 d可使骨钙素含量升高(P<0.05)。10-4,10-5,10-6 mol·L-1orexin-1受体抑制剂上调Runx2、COL1A1 mRNA表达。结论 orexin-1受体抑制剂可促进BMSCs增殖,同时促进其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促进BMSCs表达碱性磷酸酶刺激骨钙素的分泌。
目的 观察药根碱对糖尿病大鼠血管蛋白激酶B/一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Akt/AMPK/eNOS)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对糖尿病大鼠可能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药根碱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通过诱导胰岛素抵抗后空腹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作2型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每日灌胃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药根碱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每日分别给予药根碱100,50 mg·kg-1,连续8周。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比较各组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血管中eNOS蛋白及Akt/AMPK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体质量下降,血糖升高,血清胰岛素水平显著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药根碱大剂量组体质量显著增加,血糖降低,胰岛素水平下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L-1β为(92.3±4.3) pg·mL-1,模型对照组为(152.4± 20.0) pg·mL-1,药根碱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分别为(120.96±33.0),(95.05±7.7) pg·mL-1;模型对照组血清中TNF-α为(10.50 ±0.82)pg·mL-1,正常对照组为(7.48±0.36) pg·mL-1,药根碱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TNF-α分别为(8.82±0.42)和(7.11±0.33) pg·mL-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血管中eNOS表达量及磷酸化的Akt和AMPK含量显著减少,药根碱大剂量组较模型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或P<0.01)。结论 药根碱可能通过影响糖尿病大鼠血管中Akt/AMPK/eNOS信号通路及对抗炎症作用对糖尿病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目的 寻找一种具有显著类肉毒作用而淡化皱纹抗衰老的多肽,用于医疗美容领域和皮肤科药物领域。方法 采用多肽合成技术,通过对已经上市SYN-AKE化合物的结构式进行改造,合成一系列新的化合物。采用人肌细胞和来自小鼠胚胎脊髓神经元共培养模型模拟肌肉收缩,进行效果测试。结果 优选6种新合成多肽,H-(β-Ala)-Hyp-Dab-NH-苄基(C19H30N5O4)在1 min肌肉收缩次数变化率低于SYN-AKE(P<0.05)。结论 H-(β-Ala)-Hyp-Dab-NH-苄基有望成为抗皱抗衰领域医疗美容新原料及皮肤科药物。
目的 研究麦角甾醇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方法,观察麦角甾醇对二磷酸腺苷(4 μmol·L-1)、胶原蛋白(4 μg·mL-1)、花生四烯酸(1 mmol·L-1)和凝血酶(0.5 U·mL-1)诱导体外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活性;麦角甾醇与奥扎格雷、双嘧达莫、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体外抗二磷酸腺苷(0,1,2,4,6 μmol·L-1)与纤维蛋白原(0,1,2,4,6,10 mg·mL-1)诱导血小板聚集作用。结果 麦角甾醇对各诱导剂二磷酸腺苷、胶原蛋白、花生四烯酸、凝血酶抑制作用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 19.3±0.8),(23.4±1.2),(26.7±0.7) ,(32.9±1.5 ) μmol·L-1。麦角甾醇抑制二磷酸腺苷及纤维蛋白原诱导聚集作用的协同相关性的线性最佳为双嘧达莫与氯吡格雷。结论 麦角甾醇能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其功能活化,为麦角甾醇资源的充分开发及研制新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提供实验依据。
目的 研究Y-box结合蛋白1(YB-1)与人肝癌耐药细胞Bel-7402/ADM中P糖蛋白 (P-gp)的关系,推测其诱导癌细胞产生耐药性的相关机制。方法 以浓度梯度递增联合大剂量间断冲击诱导法建立人肝癌耐药细胞株Bel-7402/ADM;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YB-1、P-gp在人肝癌耐药细胞株Bel-7402/ADM 和相应敏感株 mRNA含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YB-1、P-gp在两种细胞株的表达量;将YB-1 siRNA转染耐药细胞,检测转染前后YB-1和MDR1在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多柔比星对Bel-7402和Bel-7402/ADM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2.23±0.07)和(7.02±0.03) μmol·L-1。耐药组MDR1 mRNA的表达量高于亲本细胞(P<0.01),YB-1 mRNA的表达量也显著高于亲本细胞(P<0.01)。耐药组P-gp表达量高于亲本细胞(P<0.05),YB-1表达量也显著高于亲本细胞(P<0.01)。耐药细胞转染siRNA后YB-1 mRNA、MDR1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YB-1、MDR1蛋白水平较转染前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YB-1表达与P-gp表达密切相关,YB-1与人肝癌耐药细胞株Bel-7402/ADM多药耐药相关。
目的 观察黄芩苷体外抗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活性;探讨黄芩苷对HCMV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CCK-8法测定HEL细胞对黄芩苷药物的最大耐受剂量(MTC);标准空斑抑制法测定黄芩苷抗HCMV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不同浓度黄芩苷对高、低感染复数组不同时间点(感染后24,48,72,96 h)凋亡率及凋亡关键蛋白pro-caspase-3表达的影响。结果 HEL细胞对黄芩苷的MTC为20.6 μg·mL-1;黄芩苷抗HCMV的EC50为16.13 μg·mL-1;大小剂量黄芩苷处理高低感染复数HCMV感染的细胞后,均表现出较强的凋亡抑制效应。大剂量黄芩苷处理高感染复数HCMV感染细胞后pro-caspase-3表达量较未处理前增多(P<0.05)。结论 黄芩苷体外具有直接抗HCMV效应,其抑制感染细胞凋亡和拮抗pro-caspase-3活化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目的 探讨茶多酚对吗啡所致便秘的预防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雌性昆明种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茶多酚组、茶多酚+吗啡组,每组10只。茶多酚组和茶多酚+吗啡组小鼠灌胃给予茶多酚100 mg·kg-1,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0.1 mL·kg-1,连续4 d。给药第4天,模型对照组和茶多酚+吗啡组小鼠腹腔注射吗啡20 mg·kg-1,茶多酚组和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0.1 mL·kg-1,15 min后小鼠灌胃给予5%墨汁液0.2 mL。热板法检测各组小鼠的第1次舔足时间,观察茶多酚对吗啡镇痛效果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小肠内胃动素、P-物质及生长抑素的含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墨汁推进长度和墨汁推进率明显降低(P<0.01);茶多酚组墨汁液推进长度和墨汁推进率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茶多酚+吗啡组墨汁推进长度和墨汁推进率显著升高(P<0.01)。空白对照组和茶多酚组小鼠第1次舔足时间分别为(8.64±2.72),(9.11±2.13) s,模型对照组和茶多酚+吗啡组小鼠第1次舔足时间分别为(18.79±3.58),(20.10±3.72) s。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胃动素、P物质含量减少(P<0.05),茶多酚组胃动素、P物质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茶多酚+吗啡组胃动素、P物质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生长抑素含量增加,而茶多酚组和茶多酚+吗啡组生长抑素含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 茶多酚在不降低疼痛治疗效果的前提下,能有效改善小鼠肠蠕动预防吗啡所致便秘,这一作用与茶多酚对肠道胃动素、P物质和生长抑素的含量调节有关。
精神分裂症发病率高,社会和家庭负担重。随着近半个世纪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治疗遵循早期、有效和维持的原则,临床预后日趋改善。该文从精神分裂症不同时期的临床特征,结合近年抗精神病药物的研究进展,阐述精神分裂症治疗药物的临床选择。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患病率,但总体诊断率及治疗率偏低。抑郁症即使初发治愈,仍有较高复发可能,自残自杀风险大。目前,国内外多个临床治疗指南推荐抗抑郁症药物作为中重度抑郁症治疗首选。同时,抑郁症的治疗理念也逐步从最初的单纯依靠药物控制症状向综合性、个体化、量化的治疗模式转变。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及替代补充治疗等辅助治疗也在不断发展。
失眠是临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长期失眠可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目前失眠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该文总结失眠的治疗进展,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苯二氮类和非苯二氮类)、褪黑素及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症药物、某些抗精神病药、有中枢抑制作用的抗组胺药物、中药等,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目前尚缺乏有效延缓和阻止AD病程进展的药物。该文概述AD的治疗药物进展,主要包括症状治疗药物,控制精神行为症状的药物和其他治疗药物;同时对非药物治疗略作阐述。临床上希望通过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联合治疗以期减轻AD的病情和延缓病程发展。
目的 探讨特异性TrkB受体激动剂7,8-二羟基黄酮(7,8-DHF)对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空间认知及海马突触结构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出生后6天SD幼鼠分成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第7~11天,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1 mL·kg-1,模型组则皮下注射地佐环平0.1 mg·kg-1,每天2次。出生后第60天,模型组大鼠随机分成7,8-DHF组和模型对照组,分别给予7,8-DHF(5 mg·kg-1)和二甲亚砜(DMSO)腹腔注射,每天1次,连续14 d。正常对照组大鼠注射等容积DMSO。利用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空间认知能力,高尔基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树突棘密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组织蛋白表达及活性。结果 旷场实验结果,正常对照组5 min内总运动距离(12.20±1.62) m,模型对照组为(11.73±1.36) m,7,8-DHF组为(12.94±1.09) m。模型对照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和运动距离均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7,8-DHF组模型大鼠逃避潜伏期和运动距离显著缩短(P<0.05);3组大鼠在训练期间游泳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树突棘密度(14.2±2.3)/10 μm,模型对照组为(8.0±1.9)/10 μm(P<0.05),7,8-DHF组为(13.5±1.7)/10 μm(P<0.05);正常对照组GluR1蛋白磷酸化水平为(100.0±5.0),模型对照组为(47.9±10.8)(P<0.05),7,8-DHF 组为(97.5±9.3)(P<0.05)。结论 7,8-DHF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空间认知能力,可能与其上调海马神经元的树突棘密度和GluR1蛋白功能有关。
目的 观察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 治疗组9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利培酮治疗16周,利培酮剂量为(3.79±0.88) mg·d-1。在治疗前,治疗第2,8,16周末检测血清BDNF,治疗前及治疗第16周末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精神分裂症症状严重程度。同时测定90名健康对照组血液BDNF浓度。结果 对照组BDNF为(22.867±6.051) ng·mL-1;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2,8,16周末血清BDNF水平分别为(14.256±4.096),(13.078±3.462),(18.001±5.753),(21.089±6.692) ng·mL-1,治疗组治疗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BDNF水平出现先降后升现象,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16周末,BDN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PANSS 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6周末PANSS量表减分率与血清BDNF浓度变化率正相关( r=0.499,P=0.001)。治疗16周末血清BDNF浓度变化率与16周末利培酮剂量无相关性( r=0.103,P=0.335)。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BDNF异常,利培酮治疗能够获得改善。
目的 观察比索洛尔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肺功能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50例中重度COPD合并CHF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对照组予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化痰、扩管、利尿、强心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比索洛尔。分别于治疗前、 治疗后4个月经超声心动图及肺功能仪检测心肺功能,心率(HR)、左心射血分数(EF)、三尖瓣反流压差(TRPG)、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肺活量(VC)、 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并查血清B型脑钠肽(BNP)水平,采用访谈调查问卷的方式完成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调查表(LiHFe)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FEV1占预计值为(66±12)%,对照组为(67±13)%;治疗组治疗后VC占预计值为(81±14)%,对照组为(82±13)%;治疗组治疗后PEF为(461±87) mL·s-1,对照组为(455±79) mL·s-1,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心肺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改善(均P<0.05), 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HR分别为(68.6±12.0)和(75.5±13.6)次·min-1;EF分别为(54.5±8.8)%和(48.8±13.2)%;LVED分别为(56.0±7.4)和(62.0±4.8)mm;TRPG分别为(31.7±12.6)和(34.4±14.5)mmHg;BNP分别为(2015.0±127.0)和(240.5±115.0)ng·L-1;SFPCS分别为(38.3±7.2)和(35.6±4.5);SFMCS分别为(49.5±5.2)和(45.8±4.5);MLHFQ分别为(40.6±7.4)和(44.6±8.9);两组心功能指标与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 比索洛尔辅助治疗COPD合并CHF有效、安全。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11(IL-11)联合锡类散、地塞米松防治宫颈癌患者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方法 将75例初治宫颈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均行根治性放射治疗:体外照射95% PTV 50 Gy/2 Gy/25f+腔内放疗25 Gy/5 Gy/5f;自放疗第1天开始,治疗组采用 IL-11 1.5 mg联合锡类散1.5 g、地塞米松5 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5 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保留灌肠;每天1次,每周5次,用至体外照射疗程结束;分别观察两组放射性直肠炎发生情况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两组均以0或1级直肠炎为主;但2级直肠炎发生率对照组(32.4%)较治疗组(13.1%)显著增高,并出现3级直肠炎1例;两组直肠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两组血清CRP水平均不断升高,且对照组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 IL-11联合锡类散、地塞米松保留灌肠可有效减轻宫颈癌患者放疗所致直肠黏膜损伤,推迟直肠黏膜炎症的发生时间,并降低血清CRP水平,患者耐受性好。
目的 观察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神经心理学测试、肝功能及血氨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70例确诊的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给予乳果糖30~60 mL,po,bid,根据软便进行调整,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3粒,ti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肠溶阿司匹林 75 mg,qd,治疗2周后,采用神经心理测验评价治疗效果,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肝功能、血氨,并进行比较,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2周后,治疗组较对照组的智力心理测验结果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组肝功能、血氨下降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改善神经心理学测验结果,提高智力水平。
目的 探讨冬凌草甲素-单壁碳纳米管载药体系的制备方法及其吸附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冬凌草甲素-单壁碳纳米管载药系统,并用激光粒径仪、电镜、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衍射等对其进行表征,进行吸附动力学的研究。结果 冬凌草甲素-单壁碳纳米管载药体系的包封率为(70.23±2.1)%,载药量为(27.29±1.2)%,Zeta电位为(-34.29±1.2) mV,平均粒径为(458±18) nm,冬凌草甲素在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SWCNTs-COOH)表面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式。结论 冬凌草甲素-单壁碳纳米管载药体系制备工艺简单,储存稳定性好,载药量和包封率高。
目的 建立鉴别尼莫地平不同晶型的新方法。方法 通过快速去溶剂法制备A、B 2种晶型,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法、红外光谱法和拉曼光谱法对尼莫地平2种晶型物质进行鉴别分析。对2种晶型样品在6种不同介质中进行溶出实验。结果 晶A型和晶B型实验所得粉末X射线衍射图谱可用于尼莫地平的晶型鉴别。晶B型在2θ=5°和2θ=13°处有特征衍射峰,而晶A型没有;晶A型在2θ=27°处存在特征衍射峰,而晶B型没有,根据特征衍射峰存在与否可有效区分2种晶型。晶A型和晶B型拉曼光谱图谱,在481 cm-1处晶A型存在特征散射峰;通过对晶A型和晶B型样品的拉曼光谱图分析比较,根据峰位置和峰强度的不同,可有效鉴别2种晶型。溶出度实验结果表明晶A型样品溶解性优于晶B型。结论 在晶型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原理的分析技术,如粉末X射线衍射法、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等,可根据晶型性质,多角度对晶型进行鉴别分析,通过溶出实验确定晶A型溶解性优于晶B型。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异甘草酸镁中18β-异构体的含量。方法 色谱柱为Agilent Extend- 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0.1 mol·L-1磷酸二氢钾缓冲液(氢氧化钾调pH值至7.0)-乙腈(80:20),流速1.0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250 nm。结果 异甘草酸镁与18β-异构体之间的分离度>2.0,18β-异构体的线性范围为0.41~2.46 μg·mL-1(r=0.999 8),检测限为0.21 ng,平均回收率为100.2%,99.1%,110.2%,RSD为0.9%,0.1%,0.2%(n=3)。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异甘草酸镁中18β-异构体的含量测定。
目的 以自制材料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PLGA-TPGS)和市售材料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分别制备槲皮素PLGA-TPGS纳米粒(QPTN)和槲皮素PLGA纳米粒(QPN),体外考察和比较2种纳米粒的质量。方法 应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分别制备QPTN和QPN,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激光粒度仪测定2种纳米粒的外观、粒径和表面电荷。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色谱柱为Hypersil C18(4.6 mm×250 mm,5 μm)、甲醇-0.03%磷酸溶液(3: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70 nm,测定2种纳米粒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放度,对二者的质量进行体外考察和比较。结果 QPTN和QPN的粒径分别为(155.4±2.7)和(363.8±3.2) n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1.6±2.8)%,(93.7±2.9)%和(15.0±1.5)%,(64.6±1.6)%(n=6)。体外药物释放显示2种纳米粒均有明显的缓释作用,30 d时QPTN和QPN的体外累积释放率分别为(85.8±2.8)%和(68.6±1.4)%(n=6)(P<0.05)。结论 QPTN比QPN粒径相对更小、载药量和包封率更大,体外显示有明显的缓释作用,释放比QPN更快、更完全。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合并出血风险的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行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应用体外枸橼酸抗凝和体外肝素抗凝法的优缺点,探讨重症AKI患者CRRT时最佳抗凝方式及护理注意事项。方法 将96例存在凝血功能紊乱或出血风险的AKI患者分为体外枸橼酸组50例和体外肝素组46例,对比分析两组透析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游离钙、pH值、碳酸氢根、钠离子、两组血滤器使用时间及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体外枸橼酸组高钠血症、代谢性碱中毒及转氨酶升高发生率分别为2.3%,6.1%,1.9%,体外肝素组分别为1.6%,0.9%,1.6%;体外枸橼酸组使用血滤器(70.0±5.3)h,体外肝素组为(48.0±2.7)h(P<0.05),体外枸橼酸组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3.8%,体外肝素组为13.0%(P<0.05)。结论 对于存在凝血功能紊乱或出血风险的AKI患者进行CRRT时,体外枸橼酸抗凝法更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目的 探讨基于治疗药物监测(TDM)的美罗培南个体化给药方案是否有助于提高药动学/药效学(PK/PD)达标率及抗感染疗效。方法 收集南京鼓楼医院2015年1月—12月重症监护病房(ICU)使用美罗培南的患者共36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 干预组第4天美罗培南血药浓度为22.5 μg·mL-1,对照组为17.5 μg·mL-1。以最低抑菌浓度(Cmin)>8 μg·mL-1为靶目标,干预组和对照组在第2天达标率均为22.2%,在第4天分别为100.0% 和72.2%(P=0.015)。以Cmin>32 μg·mL-1为靶目标,则干预组和对照组在第2天达标率均为0,在第4天分别为38.9%和5.5%(P=0.015)。干预组和对照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83.3%和7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7),失败率分别为16.7%,27.8%。干预组细菌清除率为88.9%,对照组为55.5%(P<0.05)。结论 ICU患者基于TDM的美罗培南个体化给药有助于提高PK/PD达标率和抗感染疗效。
目的 调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子流行病学、耐药性特征及感染危险因素,采取相应干扰措施,降低MRSA的感染率。方法 调查2014—2015年煤炭总医院重症监护病房,采用葡萄球菌蛋白A基因(spa)分型技术对分离53株MRSA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同时分析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然后采用1:2成组病例对照方法选取同时期苯唑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对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3株MRSA的分子克隆型全部为t030。MRSA敏感性最高的抗菌药物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甲氧苄啶和复方磺胺甲唑(1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静脉插管和气管插管是MRS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该院重症监护病房MRSA克隆株由t030引起。MRSA耐药性强,静脉插管和气管插管等有创性治疗是MRS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目的 提升儿童专科医院药学服务质量,方便患儿家长实时在线咨询用药,建设临床药师全程化药学服务专业品牌。方法 申请开通上海首家上海市儿童医院用药问答微信平台,家长搜索微信号或扫二维码添加为微信好友,以远程在线形式提问,临床药师每天轮流在线值班实时解答家长用药咨询。结果 2014年6月—2016年1月,拥有微信好友逾8 000人,用药咨询总量为13 315人次,日均有效用药咨询量26人次(高峰期逾60人次),发布原创用药科普文章20篇,转发用药科普知识100篇。咨询高峰日期为星期二,咨询低谷为星期六。咨询高峰段为9:00—10:00,咨询低谷段为4:00—5:00。排名前10位疾病或症状依次为咳嗽、发热、流鼻涕、咽喉疼痛、咳痰或有痰、腹泻、感染、肺炎、皮肤湿疹、药品不良反应。排名前10位药品依次为布洛芬混悬液或滴剂、氨溴特罗口服液、酚麻美敏混悬液、小儿伪麻美沙芬滴剂、阿奇霉素片或干混悬剂、维生素类、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蒙脱石散、氯雷他定片或糖浆。结论 互联网+药学服务新模式得到大众官方一致认可,临床药师通过微信与家长实时在线互动,有效保障院内外儿童用药安全,成功打造临床药师全程化药学服务专业品牌。
目的 探讨临床儿科常用抗癫痫药物的不同分药方法。方法 通过1例癫痫患儿抗癫痫药物的病例分析,讨论抗癫痫药物适合的分药方法。结果 苯妥英钠虽易溶于水,但因溶液性质不稳定,不可溶于水后分割剂量。左乙拉西坦溶液稳定性较好,可溶于水分剂量。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拉莫三嗪及氯硝西泮不溶于水;奥卡西平、丙戊酸钠及左乙拉西坦市场上有口服液制剂,剂量不易分割时,可选用口服液剂型。结论 临床对于儿童使用成人剂型时,对于溶液稳定性不佳的药物,应选用切片或研磨的方法,而不应使用溶液,避免造成药效降低。
尼拉帕尼(niraparib) 最初由美国默克公司研制,授权美国Tesaro生物制药公司负责在美国上市和销售,随后Tesaro公司授权给比利时杨森制药公司(Janssen Pharmaceutica N.V.)和再鼎医药(上海)有限公司负责除美国之外的全世界各国开发上市、生产和销售。尼拉帕尼是一种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和聚合酶-2(PARP-2)抑制药。2017年3月27日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商品名为Zejula?。用于复发性上皮细胞卵巢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及对铂化疗完全或部分应答的成人患者维持治疗。该文对尼拉帕尼的非临床和临床药理毒理学、临床研究、适应证、剂量与用法、用药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知识产权状态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等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