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国际药学文摘》
《乌利希期刊指南》
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来源期刊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第七届湖北十大名刊提名奖  

过刊目录

  • 2017年, 3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7-05-01
      

  • 全选
    |
  • 张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现代医学和药学的飞速发展,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肿瘤治疗依然是临床上一个棘手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很多肿瘤早期难以检测,药物治疗毒副作用大,并且疗效差。基于纳米医学背景的长循环脂质体递送系统应用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给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该脂质体制剂可延长荷载药物或探针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增加在肿瘤部位的靶向聚集,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并降低由荷载药物或探针引起的毒副作用。该文主要就长循环脂质体递送系统荷载诊断探针或抗肿瘤药物在肿瘤靶向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 吴春勇,柳文媛,肖莹,何志磊,康立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对新加坡国立大学和中国药科大学本科药学专业的药物分析课程进行比较性研究,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模式和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概述,为药物分析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 樊丽,李世玲,伊超,周丽,岳丽玲,许惠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低分子姬松茸多糖(LMPAB)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大鼠海马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新生SD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分离培养,分为正常对照组(加入等量的培养液)、模型对照组(加入500 μmol·L-1H2O2)和LMPAB大、中、小剂量组(分别加入20,10,5 mg·L-1LMPAB预处理后,加入500 μmol·L-1H2O2)。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海马神经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海马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按照试剂说明书介绍的方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LMPAB大剂量组的细胞活性、CAT活性、SOD活性、 GSH-PX活性及MMP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均P<0.01);MDA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均P<0.01)。结论 LMPAB对H2O2诱导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氧化损伤有一定的拮抗作用,机制可能与LMPAB增强海马神经细胞抗氧化能力有关。

  • 张义晖,田丽萍,薛琳,时靖,何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测定打瓜干皮中多糖的含量,探讨打瓜多糖的降血糖机制。方法 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打瓜干皮中多糖的含量,淀粉和蔗糖负荷法测定打瓜多糖对淀粉和蔗糖负荷小鼠血糖的影响,采用对硝基酚法测定打瓜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 打瓜多糖标准曲线为A=0.066 4 C+0.022 6,R2=0.999 5,测得打瓜干皮中多糖含量4.45%(n=10,RSD=1.80%);50,100和150 mg·kg-1打瓜多糖均可以显著降低淀粉负荷小鼠的血糖;100和150 mg·kg-1打瓜多糖可显著降低蔗糖负荷小鼠血糖;打瓜多糖在浓度18 mg·mL-1时能显著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 抑制率(73.19±3.45)%(n=10)。结论 打瓜多糖对淀粉和蔗糖负荷小鼠均有降血糖作用,且对α-葡萄糖苷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王柳萍,沈茂杰,杨斌,莫凯,李良波,钟霞军,黄荣韶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牛大力多糖对小鼠脾细胞增殖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牛大力多糖对刀豆蛋白A(Con A)刺激的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前列腺素E 2(PGE 2)的含量。结果 牛大力多糖浓度在50~200 μg·mL-1范围内能增强Con A诱导的小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并对TNF-α和IL-6的产生有促进作用,对PGE 2有抑制作用。结论 牛大力多糖能促进小鼠脾细胞的增殖,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发挥免疫增强作用。

  • 郑龙,肖会敏,郭伦锋,刘洋,顾丙权,赵荣,王四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四季抗病毒合剂的抗A16型柯萨奇病毒(CoxA16)作用。方法 采用75倍半数(75TCID50)、50 TCID50 CoxA16感染Vero细胞模型,5日龄BALB/c乳鼠腹腔注射感染1×106 TCID50 CoxA16建立动物模型,分别检测四季抗病毒合剂对CoxA16感染Vero细胞损伤的量效、时效指标;观察不同剂量四季抗病毒合剂对病毒感染乳鼠死亡率、存活时间、体质量、临床症状评分等的影响。结果 ①四季抗病毒合剂对Vero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为9.59 mg·mL-1;②32.3 g·kg-1单次和连续给予四季抗病毒合剂对5日龄BALB/c乳鼠无明显致毒作用;③四季抗病毒合剂对CoxA16病毒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浓度>1.22 mg·mL-1四季抗病毒合剂能显著提高Vero细胞存活率,抑制75 TCID50和50 TCID50 CoxA16诱发Vero细胞病变;④四季抗病毒合剂可显著改善CoxA16病毒感染乳鼠的临床症状,当剂量>1.62 g·kg-1时,乳鼠存活率等指标与利巴韦林相当或略高,且临床评分优于利巴韦林。结论 四季抗病毒合剂可显著抑制CoxA16细胞增殖,明显降低CoxA16诱发乳鼠病毒性致死率,显著改善乳鼠感染病毒的临床症状评分。

  • 王志江,梁丽丽,接明军,魏国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草本威灵仙的抗炎、镇痛、止血等药理作用,探讨其作为威灵仙药用资源的可行性。方法 小鼠120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草本威灵仙大、中、小(1.5,1.0,0.5 g·mL-1)剂量组,威灵仙(1.0 g·mL-1)组,0.9%氯化钠溶液组和2%阿司匹林组,每组20只。采用小鼠热板法和醋酸扭体实验观察镇痛作用;采用二甲苯诱导小鼠耳肿胀实验模型观察抗炎作用;测定小鼠断尾出血时间观察止血作用。结果 草本威灵仙能显著提高小鼠热板痛阈值,相同剂量下,草本威灵仙组小鼠扭体次数的减少与威灵仙组相似;耳廓肿胀抑制率比威灵仙组高5.72%(P<0.05);小鼠断尾出血时间比威灵仙组缩短7.6%(P<0.05)。结论 草本威灵仙和威灵仙镇痛作用相似,抗炎、止血作用更强,可以作为威灵仙的潜在药用资源,值得进一步研究。

  • 李伟,姜春岩,王战伟,伍晓,肖德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贝伐单抗兔膝关节腔内注射的安全性。方法 32只兔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和贝伐单抗 1,2,4 mg组,各8只。4组分别膝关节腔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和贝伐单抗 1,2,4 mg,均每3周注射1次,共2次。6周后观察各组生物习性及精神状态,处死动物观察膝关节软骨、滑膜组织病理切片和软骨过碘酸-希夫(AB-PAS)染色切片,并进行血液细胞学、生化检查和Mankin’s评分。结果 4组动物生物习性及精神状态正常,软骨与滑膜组织结构没有明显异常改变;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及Mankin’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贝伐单抗关节腔内注射对兔膝关节及全身未见明显毒性作用。

  • 王培,范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舒芬太尼或盐酸羟考酮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经乙状窦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羟考酮0.03 mg·kg-1组(H1组)、羟考酮0.05 mg·kg-1组(H2组)、羟考酮0.08 mg·kg-1组(H3组)、舒芬太尼0.08 μg·kg-1组(S组),各30例。全身麻醉诱导后瑞芬太尼4 ng·mL-1靶控输注,丙泊酚5~6 mg·kg-1·h-1泵注维持麻醉,使脑电双频指数(BIS)维持在40~60。开始缝合硬脑膜时,按照不同剂量给予舒芬太尼或盐酸羟考酮静脉滴注。记录4组患者手术结束时BIS值,丙泊酚总量,麻醉维持时间,手术持续时间,给药至手术结束时间,手术结束至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手术结束后10,20,30 min时患者镇痛口述分级评分(VRS)和镇静评分(SS)及不良反应。结果 4组患者术后10 min时V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0,30 min时H1组评分均高于H2组、H3组。4组患者术后10 min时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0 min时H1组评分低于H3组,S组评分低于H2组、H3组,术后30 min时H3组评分高于H1组、H2组、S组。结论 神经外科手术中给予舒芬太尼0.08 μg·kg-1或盐酸羟考酮0.05 mg·kg-1均可以获得良好的麻醉苏醒质量。

  • 郑红波,陈晔凌,罗爱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剖宫产手术中使用不同温度的0.5%布比卡因行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室温组和加热组,各50例。室温组:将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和葡萄糖注射液放入24 ℃恒温水浴锅中加热30 min以上;加热组:将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和葡萄糖注射液放入37 ℃恒温水浴锅中加热30 min以上。麻醉时将不同温度的布比卡因注入蛛网膜下腔,观察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 加热组麻醉平面上升较快,镇痛肌松效果好,但加热组一过性低血压的发生率为36.0%,高于室温组的16.0%;两组手术中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温度的布比卡因均可安全用于剖宫产手术麻醉。加热的布比卡因麻醉起效更快,麻醉平面更高,镇痛肌松效果更完善;室温的布比卡因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相对较小。

  • 陈玉华,余奇劲,陶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丙泊酚与七氟烷对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丙泊酚与七氟烷全身麻醉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早期发生POC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6年6月。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3名独立研究者根据纳入标准,对纳入研究的RCT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进行Meta 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 RevMan5.1版软件。结果 共纳入14个RCT,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79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丙泊酚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七氟烷组[SMD睁眼=-0.83,95%CI(-1.05,-0.61),P<0.05;SMD拔管=-0.85,95%CI(-1.09,-0.62),P<0.05];手术后1,3,6 h丙泊酚组与七氟烷组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均降低,且丙泊酚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七氟烷组[SMD1 h =0.84,95%CI(0.61,1.08),P<0.05; SMD3 h=1.12,95%CI(0.86,1.38),P<0.05;SMD6 h=0.61,95%CI(0.40,0.82),P<0.05],手术后1 d丙泊酚组与七氟烷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1 d=0.14,95%CI(-0.03,0.31),P>0.05],手术后3 d丙泊酚组评分高于七氟烷组[SMD3 d=-0.32,95%CI(-0.56,-0.07),P<0.05],手术后7 d丙泊酚组与七氟烷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7 d=-0.18,95%CI(-0.51,0.15),P>0.05];手术后24 h,丙泊酚组患者POCD发生率明显高于七氟烷组[OR=0.35,95%CI(0.21,0.58),P<0.05]。结论 丙泊酚与七氟烷麻醉,前者苏醒较快,拔管时间短,二者都会引起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早期认知功能降低,但丙泊酚作用弱于七氟烷,更适合应用于老年患者的全身麻醉。

  • 阙彬,甘建辉,史金麟,陈欣,杨榕,肖萍,周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盐酸羟考酮在开胸手术患者手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开胸手术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盐酸羟考酮组和舒芬太尼组,各60例。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方式相同,在手术结束前15 min分别静脉注射盐酸羟考酮0.1 mg·kg-1和舒芬太尼0.1 μg·kg-1。术毕送至麻醉恢复室进行复苏,两组患者同时开启静脉镇痛泵,记录患者进入复苏室后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手术后2,4,12,24和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并记录手术后2 d内患者追加镇痛及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苏醒时间相近(P>0.05);盐酸羟考酮组在48 h内各时间点VAS评分优于舒芬太尼组,且手术后不良反应及追加镇痛均少于舒芬太尼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48 h内各时间点Ramsay评分相似(P>0.05)。结论 盐酸羟考酮用于开胸手术患者复苏及手术后镇痛安全有效,镇痛效果良好,可有效减轻拔管期反应,不良反应少,舒适度高。

  • 徐红州,郝继英,黄东华,邢彩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不同药物复合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 初产妇90例,完全随机法分为Q组、F组和S组,各30例,分别给予曲马多25 mg、芬太尼25 μg、舒芬太尼5 μg,均加罗哌卡因2.5 mg至3 mL。3组产程潜伏期于蛛网膜下腔分别给予相应腰麻液,均采用0.1%罗哌卡因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镇痛期间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胎心率,记录镇痛效果[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分娩情况,如产程、分娩方式、阴道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不良反应、患者满意度等。结果 与Q组比较,F组、S组镇痛后3 min时, VAS=0的患者明显增加(P<0.05);F、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镇痛起效和达最高平面时间依次为S组<F组<Q组 (P<0.05)。Q组、F组和S组镇痛时间分别为(102±11),(85±8),(99±9) min(P<0.05)。3组分娩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Q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P<0.05)。S组患者镇痛满意度高(P<0.05)。结论 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分娩镇痛起效快、维持时间长、镇痛完善,对母婴影响小。

  • 张扬,冯勇,商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对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炎症应激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治疗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对照组采用丙泊酚异氟烷静脉、呼吸复合麻醉。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比较两种麻醉方式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炎症应激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 在诱导期、插管时、拔管时、拔管后30 min两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较麻醉前均有明显下降(均P<0.05);治疗组在拔管后30 min HR、肺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MA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插管时、拔管时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水平较麻醉前明显增高(P<0.05或0.01);在插管时、拔管时治疗组NE、E、Co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水平在手术后24、72 h明显低于同组手术前(P<0.05或0.01);治疗组患者CRP、TNF-α、HMGB1水平在手术后72 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24,72 h时CD3+、CD4+、CD8+水平、CD4+/CD8+比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及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并且可更好地减轻炎症应激反应。

  • 刘娜,仵文英,张抗怀,张超英,王娜,王海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依据CYP2C19基因多态性筛查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并制定精准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方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患者200例,应用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识别氯吡格雷弱代谢患者,制定氯吡格雷抵抗应对策略,指导临床抗血小板治疗。结果 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包括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所占比例高达63.5%。中间代谢型患者中将氯吡格雷剂量加倍占41.4%,更换替格瑞洛占20.2%;慢代谢型患者中将氯吡格雷剂量加倍占39.3%,更换替格瑞洛占46.4%。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比例明显提高。结论 基于CYP2C19基因多态性制定的氯吡格雷抵抗应对策略初见临床成效。

  • 宋光明,李建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米诺环素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及其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方法 精神分裂症患者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7例。两组均使用奥氮平作为基础治疗用药。治疗组同时加用米诺环素胶囊200 mg·d-1,po,bid。治疗周期为12周。在治疗前及治疗12周末分别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定及TNF-α检测。结果 治疗12周末,治疗组SANS总分及PANSS总分的减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TNF-α水平分别为(6.5±1.3),(7.6±1.8) pg·mL-1,治疗组TNF-α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 米诺环素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TNF-α水平有关。

  • 胡秋菊,杨建云,肖炳坤,黄荣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类固醇类激素在生物体内含量极低,由于其结构中含有羟基、羰基等极性官能团,使其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中受到限制;类固醇类激素化学结构中缺少可离子化的官能团,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中检测的灵敏度达不到要求,因此对其进行准确定量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具体介绍各类固醇激素分析方法中所采用的衍生化方式以及衍生化条件,并且探讨各种衍生化方法的优缺点。

  • 李然,赵燕娜,王婷,韩美华,王向涛,阎雪莹,郭一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提高姜黄素(CUR)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方法 选用一种新型的树枝状大分子(PGD)作为稳定剂制备姜黄素纳米粒。采用超声沉淀联合高压均质法制备CUR-PGD纳米粒。考察CUR-PGD纳米粒在0.9%氯化钠溶液、5%葡萄糖溶液、磷酸盐缓冲液(PBS)及血浆中的稳定性。结果 CUR-PGD纳米粒载药量高达41.2%,CUR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原药提高50倍,达到1.5 mg·mL-1。CUR-PGD纳米粒粒径438.0 nm,扫描电镜观察为球形,电位41.4 mV。纳米粒在0.9%氯化钠溶液、5%葡萄糖溶液、PBS及血浆中均稳定,无红细胞溶血现象,适合于静脉注射给药。CUR-PGD纳米粒DSC及XRD图谱显示,CUR在纳米粒中以晶型形式存在。CUR-PGD纳米粒在不同释放介质中缓释效果明显。结论 PGD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稳定剂制备CUR-PGD纳米粒,该纳米粒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输送系统扩展姜黄素在临床中的应用。

  • 陈吼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依维莫司自微乳化释药系统,并评价其理化性质。方法 通过考察依维莫司在不同辅料中的溶解度和辅料配伍实验,采用伪三元相图法最终确定依维莫司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最优处方;考察依维莫司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经水稀释后形成微乳的外观、微观形态、粒径分布、Zeta电位及体外释放行为。结果 依维莫司自微乳化释药系统处方组成为:油酸乙酯(油相),Solutol HS 15(乳化剂),1,2-丙二醇(助乳化剂),最佳配比为8∶1∶1。依维莫司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经水稀释后形成的微乳外观呈微泛蓝光的澄清、透明状液体;透射电镜下显示其成圆整、规则球状分布;平均粒径(48.7±25.1) nm,Zeta电位(-14.2±2.5) mV;依维莫司自微乳化释药系统在30 min内药物释放完全。结论 将依维莫司制备成自微乳化释药系统可显著提高药物的体外溶出速度,为依维莫司的新剂型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 李海春,王敏,谢鹏,祁静波,肖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将塞来昔布制备成自微乳化释药系统(SMEDDS)以增加药物的溶出速度,并提高药物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伪三元相图法确定了塞来昔布-SMEDDS的最优处方,并评价了其经水稀释后形成的微乳外观、微观形态、粒径分布及体外释放行为;以塞来昔布混悬液为对照,测定塞来昔布-SMEDDS经大鼠口服的生物利用度。结果 塞来昔布-SMEDDS处方组成为:中链三酰甘油(油相),聚山梨酯-20(乳化剂),二乙二醇单乙基醚(助乳化剂),最佳配比为2∶9∶9。塞来昔布-SMEDDS经水稀释后形成的微乳外观呈淡蓝色透明状液体;透射电镜下显示其大小均匀,呈圆整球状分布,平均粒径为(57.6±14.2) nm;SMEDDS显著提高了塞来昔布的体外溶出速度;塞来昔布-SMEDDS和塞来昔布混悬液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分别为(5.54±0.94)和(3.32±0.59) mg·L-1·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66.9%。结论 将塞来昔布制备成SMEDDS可显著提高药物的体外溶出速度和体内生物利用度。

  • 黄琴伟,施贝,王如伟,姚建标,祝明,郑成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定量用银杏叶总内酯对照提取物药品标准物质。方法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以白果内酯、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C为指标,考察银杏叶总内酯对照提取物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并组织3家实验室进行协作定值。结果 银杏叶总内酯对照提取物中白果内酯、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C均匀性和稳定性的RSD均≤2.0%;对外标法量值溯源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了4种成分的标示含量:白果内酯为39.54%,银杏内酯A为29.03%,银杏内酯B为15.96%,银杏内酯C为11.69%。结论 制备的定量用银杏叶总内酯对照提取物可作为药品标准物质。

  • 吕传峰,王珊,袁方,姚佳,弓小雪,梁栋楼,郭玉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Elsevier、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筛选有关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化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年限为从建库至2015年12月。使用RevMan 5.3版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RR)及95%可信区间(CI),采用Stata12.0版软件进行Egger检验。结果 纳入20个随机对照试验,患者共1 330例,单纯顺铂化疗组(对照组)665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化疗组(治疗组)66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升高[73.53% vs 45.41%,RR=1.62,95%CI(1.47,1.78),P<0.000 01],生活质量改善率显著升高[71.65% vs 46.94%,RR=1.52,95%CI(1.38,1.68),P<0.000 01],心脏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显著性升高(10.38% vs 5.77%,RR=1.73,95%CI(0.99,3.03),P=0.06]。结论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化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效果优于单独顺铂化疗。

  • 龚文娟,吴方建,张倩睿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的使用情况,为规范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3年4月—2015年12月长江航运总医院使用rhEPO的住院患者,共547例,统计分析患者使用rhEPO的适应证、用法用量、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水平、合并用药、不良反应及超说明书应用情况。结果 547例中男322例(58.87%),女225例(41.13%),年龄(73.41±21.43)岁;rhEPO用药适应证主要为肾性贫血(76.60%)和外科围手术期的红细胞动员(8.96%),超说明书适应证用药72例(13.16%);在使用rhEPO的同时使用了铁剂104例(19.01%),在用药期间发生药物不良反应3例;rhEPO不合理使用情况主要包括适应证不适宜、用药时机不适宜和用药频次不适宜等。结论 rhEPO在临床的应用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亟需进一步规范临床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 林颖,李军,罗淑贞,刘碧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分析临床药师会诊病例,评价会诊效果。方法 对2011年1月—2014年12月临床药师参与731例次会诊进行系统回顾,统计申请科室、会诊问题分类、感染涉及器官系统、会诊目的、感染问题会诊建议分类、建议采纳情况、感染问题会诊效果,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会诊数量及覆盖科室数逐年增加;会诊目的以制定抗感染治疗方案、确定抗感染疗程、确定抗菌药物剂量为主;会诊感染问题占86.0%,建议采纳率83.6%,建议采纳后临床有效率为84.3%;会诊非感染问题占14.0%,建议采纳率为100.0%。结论 临床药师的专业技能得到医生认可;抗感染问题是深入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切入点。

  • 徐瑞娟,张雪琴,葛卫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肾功能不全患者止血与抗凝的个体化给药方案。方法 在医师给药方案基础上,临床药师通过参与临床查房,关注患者的生理病理特征,通过血药浓度及效应的监测,为患者制定了个体化的止血与抗凝方案。结果 患者手术中及手术后总失血量为360 mL,凝血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手术后无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临床药师结合患者特征及药物作用特点,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给药建议,保证了围手术期止血与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李长艳,杨姣,石美智,韩永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介绍临床药师参与糖尿病整合门诊、提供药学服务的工作体会。方法 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糖尿病整合门诊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临床药师的工作方式、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糖尿病整合门诊药学服务的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40~70岁(占81.7%),患病时间5~10年占51.7%,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占90.0%,主要依靠口服降糖药降低血糖的患者占比最高(占50.0%)。经过临床药师的用药指导,患者用药依从性由30.0%上升至80.0%,血糖达标率由8.3%上升至41.7%,不良反应发生率由10.0%下降至3.3%。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糖尿病整合门诊,有助于提高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体现了临床药师的专业价值,值得推广。

  • 朱熙,刘丽萍,胡伟,杨婷,杨雅茹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所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筛选出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各临床科室2012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利奈唑胺或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的住院患者共124例。依据用药情况分为利奈唑胺组和万古霉素组各62例。观察利奈唑胺组患者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转归。将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同时纳入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血小板(PLT)和血红蛋白(Hb)减少的危险因素。结果 利奈唑胺组发生PLT减少21例(33.87%),Hb减少17例(27.42%),未观察到患者因PLT或Hb减少停用利奈唑胺。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利奈唑胺[OR=7.699,95%CI(1.408,42.090),P=0.019]、疗程>14 d[OR=7.639,95%CI(1.162,50.226),P=0.034]、基础肾小球滤过率(eGFR)<80 mL·min-1[OR=6.150,95%CI(1.604,23.577),P=0.008]、基础白蛋白(ALB)<25 g·L-1[OR=4.078,95%CI(1.017,16.351),P=0.047]及基础PLT<200×109·L-1[OR=6.148,95%CI(1.705,22.172),P=0.006]为PLT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利奈唑胺[OR=4.335,95%CI(1.308,14.365),P=0.016]和基础ALB<25 g·L-1[OR=5.424,95%CI(1.824,16.129),P=0.002]为Hb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利奈唑胺引起PLT和Hb减少的情况并不少见,但多可恢复正常。使用利奈唑胺时,应关注引起PLT和Hb减少的相关危险因素,注意监测血常规。

  • 李红娜,张云琛,费燕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苗秋丽,宋燕青,周微,张四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李小娟,舒成仁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国际联合委员会(JCI)认证过程对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药学服务质量的促进作用。方法 分析比较JCI认证前后黄石市中心医院PIVAS在设施、软件管理、作业流程、安全意识、药品管理、满意度评价、差错发生率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JCI认证过程中,PIVAS药学服务流程得到优化,软件升级,员工安全意识得到提高,高警讯药品管理更加严格,药学服务中的细节问题得到重视,临床对PIVAS的满意度从2013年平均约87.0%逐年上升到2015年的98.0%,差错发生率从2014年的0.40‰下降至2015年的0.15‰,次品发生率从2014年的0.32‰下降到2015年3月0.07‰, 医疗垃圾分类处理正确率由2014年85.5%上升到100.0%,手卫生遵从率和正确率都上升至100.0%,现场管理6S活动的参与率达到100.0%。结论 JCI标准的应用及其认证过程促进了医院PIVAS药学服务质量的提高,并有利于提高医院整体医疗安全。

  • 陈本川编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Rucaparib由辉瑞制药公司研发,2015年4月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治疗卵巢癌突破性疗法资格,美国Clovis肿瘤公司于2011年从辉瑞制药公司获得授权,负责在美国申请上市并取得生产和销售经营权。美国FDA于2016年12月19日加速审批上市,商品名为Rubraca?。该文对芦卡帕尼的非临床毒理学和临床药理学、临床试验、适应证、剂量与用法、用药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知识产权状态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等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