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亚太地区骨科专家小组制定了《亚太膝关节和髋关节置换术和髋部骨折手术静脉血栓栓塞共识: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药物预防》,主要内容涉及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药物预防,详细介绍了目前骨科常用的预防血栓的药物及疗程,骨科大手术预防方案之间的差异,以及针对骨科的血栓和出血风险的评估等。该文对其进行解读,为骨科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MMI-0100对良性前列腺增生大鼠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MMI-0100组,各6只。通过手术去势和皮下注射丙酸睾酮建立良性前列腺增生模型。MMI-0100组给予40 μg·kg-1 MMI-0100腹腔注射。测定大鼠前列腺指数。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前列腺增生和胶原沉积。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前列腺波形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以及mRNA水平,评价前列腺上皮-间质转化(EMT)。Western blotting测定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活化蛋白激酶2(MK2)、磷酸化MK2(p-MK2)、P38、p-P38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模型对照组和MMI-0100组前列腺指数分别为(3.51±0.14 )×10-2,(3.12±0.10)×10-2(P<0.05)。MMI-0100组胶原沉积和EMT明显抑制,MK2的磷酸化水平下调,TGF-β1的表达明显抑制。 结论 MMI-0100对大鼠良性前列腺增生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P38/ MK2/TGF-β1信号通路。
目的 探讨山楂叶总黄酮(HLF)对高脂血症大鼠肾脏损伤的作用。 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辛伐他汀组(辛伐他汀8 mg·kg-1)和HLF小、中、大剂量组(100,200,400 mg·kg-1)(n=8)。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维持饲料,其他各组给予高脂饮食饲料,连续灌胃给药8周,测血浆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实验(ELISA)测定血浆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采用苏木精-伊红(HE)和马松(Masson)染色法,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组织的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含量,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MCP-1、TGF-β1和核转录因子 P65(NF-κB P65)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HLF小、中、大剂量组TG、TC及LDL-C减少,IL-1β、IL-6以及TNF-α降低,HDL-C增加,SOD、GSH与GSH-Px增加,MDA降低,光镜下可见肾脏组织损伤有所改善,纤维化减轻;MCP-1、TGF-β1和NF-κB P65表达下降,且呈剂量依赖性。 结论 HLF对高脂血症肾脏损伤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及NF-κB P65下调MCP-1与TGF-β1的通路有关。
目的 采用共晶技术改善芒柄花素水溶性。 方法 采用悬浮液法和加液研磨法制备一种新的芒柄花素-4,4’-联吡啶共晶,利用磁共振波谱法(NMR)、粉末X射线衍射法(PXRD)、红外光谱法(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共晶进行表征。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了共晶的溶解性能,采用PXRD进行稳定性评价。 结果 采用悬浮液法和加液研磨法可以制备纯度较高的芒柄花素-4,4’-联吡啶共晶,共晶的平衡溶解度相比原料药提高了2.61倍,且共晶在高温[(60±1) ℃]、高湿[(90±5)%,25 ℃]和光照[(4500±500) lx,25 ℃]下均保持稳定。 结论 芒柄花素-4,4’-联吡啶共晶稳定性良好,可显著提高原料药的溶解性。
目的 研究木犀草素与哌嗪共晶的制备与表征,体外溶解性以及大鼠体内药动学,并与二者同比例物理混合物进行对比。 方法 对共晶以及物理混合物进行粉末X射线衍射(PXRD)和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体外溶解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测定大鼠灌胃给药的血药浓度,比较主要药动学参数的差异。 结果 共晶与木犀草素的PXRD、DSC等方法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在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中的溶解度较物理混合物提高39%。大鼠灌胃给予共晶和物理混合物后,共晶的达峰时间和体内滞留时间明显缩短,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增加。 结论 共晶改善了木犀草素溶解度和体内生物利用度,提高了木犀草素的成药性。
目的 采用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探讨柚皮素与卡马西平共晶的形成机制和弱相互作用的关系。 方法 通过悬浮液法制备柚皮素与卡马西平共晶样品,采用X射线衍射法(XRD)对共晶样品进行表征,确证所得样品为共晶物纯品。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和拉曼光谱法(Raman)对共晶样品进行分析,并与药物活性成分(API)、共晶形成物(CCF)的红外光谱及拉曼光谱进行比对分析。 结果 柚皮素与卡马西平共晶的红外特征吸收峰和拉曼位移均产生了峰位置偏移以及峰强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红外波数的3500~3000 cm -1范围内与杂原子相连接氢原子的伸缩振动变化明显,如-NH2和-OH的特征峰向低频移动且峰有变宽的趋势;拉曼位移在1000~800 cm-1波数范围内苯环的基频振动峰发生变化。 结论 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在共晶物质鉴别分析与分子作用力分析研究中具有良好应用,光谱分析获得的分子间作用力信息,如红外光谱的-OH伸缩振动峰和-C-N伸缩振动峰偏移,拉曼光谱得出二者分子之间存在氢键、π-π堆积等相互作用力,与共晶的形成机制一致,并与其单晶结构的分析相吻合,印证了基于光谱探测共晶成因的研究具有较好可行性,可为阐明共晶形成机制与特点提供较全面的、多维度的科学依据。
目的 探讨雌三醇的共晶制备以及结构表征、性能。 方法 利用球磨法和混悬法筛选制备雌三醇共晶,并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法、热重-差示扫描量热联用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氢谱法等晶型结构确证方法对共晶结构进行表征,并进一步检测其稳定性及水溶性。 结果 获得雌三醇-脲共晶、雌三醇-乙酰胺共晶、雌三醇-哌嗪共晶、雌三醇-异烟碱共晶、雌三醇-萘共晶、雌三醇-蒽共晶、雌三醇-菲共晶等7种共晶,并利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表征。上述共晶具有良好的物理稳定性,且具有优于雌三醇的水溶性。 结论 通过对雌三醇共晶的系统研究,阐明了其多种共晶样品的制备方法、表征方法,评价了其稳定性、水溶性,为雌三醇共晶药物的选择提供了科学基础数据。
目的 基于白桦脂醇的热力学性质,探讨白桦脂醇新晶型及确定稳定性好、溶解性高的优势药用晶型。 方法 对白桦脂醇晶A型热分析的特征图谱进行分析,发现白桦脂醇3种新晶型,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法(TG)、粉末X射线衍射法(PXRD)对晶型进行结构表征。采用PXRD进行稳定性评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考察晶型的溶解性能。 结果 利用相变温度发现了白桦脂醇的3种新晶型,分别为晶B型、晶C型和晶D型。通过稳定性和溶解度评价确定了其优势药用晶型为晶D型(无定型),其在0.5%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液中溶解性最好,且在高温[(60±1) ℃]、高湿[(90±5)%,25 ℃]和光照[(4500±500) lx,25 ℃]条件下稳定。 结论 相比于多晶型研究常用的筛选方法,该研究发现白桦脂醇不同晶型之间的相变规律,为白桦脂醇多晶型的发现和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方法,具有简便、快捷的优点。
随着药物共结晶技术的发展,以筛选药物共晶配体为目的的快速高通量筛选方法引起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在药物共晶配体的预测和快速筛选中常用的理论计算方法有:①基于分子表面静电势的虚拟共晶设计方法,通过计算分子表面静电势来确定分子表面可能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位点,为分子间识别提供了可靠的指导原则。②依据Hansen溶解度参数的设计理论,通过计算药物活性成分与共晶配体的Hansen溶解度差来对形成共晶的可行性进行预测,实现对共晶配体的快速筛选。③依据液相热力学理论的COSMO-RS计算模型,使用由第一性原理计算得出的屏蔽电荷密度结合快速统计热力学来计算溶液中化合物的化学势,为快速筛选共晶配体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方法。该文旨在通过比较3种常用共晶虚拟筛查方法的优缺点,为虚拟共晶筛选在药物共晶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药物的固体存在形式包括多晶型、共晶和盐等多种形式。晶型的变化可以改变固体化学物质的多种理化性质,进而影响药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药物共晶(盐)能够在不改变药物结构的情况下修饰药物分子,从而改善溶解度、增加稳定性、提高生物利用度等。共晶和盐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存在质子转移。多晶型和共晶(盐型)研究已成为药物设计、审批、生产和质量控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氮唑类药物通过改变膜的通透性对曲霉菌、白念珠菌等多种真菌具有抑制作用,是临床上极具应用前景的抗真菌药物。该文从氮唑类抗真菌药物(包括咪唑类、三唑类、第2代三唑类)出发,综述了酮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氮唑类药物的多晶型和共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为后续新型氮唑类药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活性药物成分多以固体制剂的形式用药,为改善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等性质,研究与表征药物晶型很有必要。近年来,固态核磁共振技术在晶型药物研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其技术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该文系统概述了固态核磁共振技术的分类、信息参数及常用的核磁探针等基本理论,并综述了其在药物晶型、共晶及无定型领域的研究进展,为其在晶型药物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开发新型药-药共晶的临床应用价值是值得期待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多个药-药共晶药物获得美国和我国药品审评中心上市批准,这使得药-药共晶药物研究成为药物晶型领域的研究热点,药-药共晶成为多靶点药物开发的新思路。沙库巴曲可与多种沙坦类药物在分子水平上形成药-药共晶,该文对沙库巴曲-沙坦类药物共晶的作用机制、结构特征和制备方法等发展情况进行综述。
免疫抑制药他克莫司在心脏、肝、肾和肺移植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移植后早期器官受者的首选免疫抑制药物,对提高器官移植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贡献。但是他克莫司治疗窗窄,血药浓度个体间和个体内变异大,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较多,给临床用药带来较大挑战。该文概述了人口生物学因素、移植时间和移植器官的类型、基因多态性、合并用药、食物和药物剂型对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影响,以及人口生物学因素与基因多态性相互关系。CYP3A4、CYP3A5基因及合并用药是影响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主要因素,可为临床器官移植患者他克莫司的治疗药物监测和剂量调整提供参考。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起病急、传染性强,目前西医治疗有局限性。中医药防治流感有一定的优势。中药药对作为中药复方的核心,研究药对有利于阐明中药配伍机制并发挥中药的最佳疗效。该文列举了金银花-连翘、麻黄-甘草、麻黄-石膏、霍香-半夏、人参-附子、沙参-麦冬6对常用药对,探讨药对的功效及药理研究,阐述中药药对在流感不同证型中的应用,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流感提供参考。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王孟英在温病治疗中运用竹茹的规律。 方法 统计《王孟英医案》和《王孟英医学全书》中温病的高频药物,运用Excel(Office 2010)、SPSS Modeler18.0版软件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结果 王孟英治疗温病的高频药物为竹茹,且与枇杷叶、旋覆花、瓜蒌、玄参、白薇、石菖蒲、黄芩、金银花的关系最为密切;与药对天花粉-知母、黄连-半夏的关系最为密切。若温病痰热内结者,加枇杷叶、旋覆花、“小陷胸汤” “二陈汤”等清热化痰、疏瀹气机;热盛化毒者,加黄芩、金银花、“清瘟败毒饮” “黄连解毒汤”等清热解毒化痰;痰热并重者,加黄连、半夏、“温胆汤” “雪羹汤”等清热化痰和胃;热入营血者,加玄参、白薇、“清营汤” “犀角地黄汤”等清营凉血化痰;阴津已伤者,加知母、天花粉、“沙参麦冬汤” “竹叶石膏汤”等清热化痰生津。 结论 竹茹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之功,是王孟英治疗温病的高频药物,常用于治疗与“痰热”病机相关的温病,疗效显著。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药物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该文通过整理近年来有关治疗失眠药物的文献,简述了失眠的病因机制及西药治疗、中药治疗、中西药合用治疗失眠等方面的问题,指出了西药和中药单独治疗失眠的不足,以及中西药合用治疗失眠的优势。旨在为临床合理治疗失眠提供参考。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壮药三七姜药材的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中原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醛的含量。 方法 Phenomenex Kinetex X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20 nm,流速0.8 mL·min-1,柱温35 ℃,进样量15 μL。以莪术二酮作为参照峰,建立10批三七姜药材的指纹图谱,综合应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评价三七姜药材批间质量差异。同法测定10批三七姜药材原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醛的含量。 结果 10批样品中有16个共有峰,相似度均>0.9。聚类分析可将样品分为3类,筛选出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93.875%。原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醛在测定范围内(2.36~16.52,2.12~14.84,1.49~10.43 μg·mL-1)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50%,101.54%,100.67%,RSD分别为1.85%,1.81%,1.54%;10 批三七姜药材中原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醛的含量分别为0.332 1~1.464 2,0.475 7~1.345 0,0.330 6~1.046 5 mg·g-1。 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三七姜药材的质量控制。
目的 观察不同加工方法与不同贮存时间对覆盆子中鞣花酸与山柰酚-3-O-芸香糖苷含量的影响,评价这2个指标成分用于覆盆子质量控制的合理性。 方法 对供试品溶液的提取方法进行比较,选择合适的检测波长与洗脱梯度,使样品中的鞣花酸与山柰酚-3-O-芸香糖苷能与杂质峰实现基线分离,并呈现较好的峰形。采用优化后的含量测定方法分别测定不同加工方法、不同贮藏时间的覆盆子样品中2个指标成分的含量,分析指标成分的影响因素与原因。 结果 供试品采用70%甲醇超声75 min同时提取2种成分,梯度洗脱。未经杀青而直接晒干覆盆子其鞣花酸含量可达到杀青后样品的2.2~3.6倍。6种加工方法得到的山柰酚-3-O-芸香糖苷的含量RSD为7.8%,总体差异不大。鞣花酸的含量变化:直接晒干样品3个月鞣花酸含量是0月样品的2.75倍;直接烘干样品是0月样品的3.10倍;蒸汽杀青后晒干样品是0月样品的2.48倍;山柰酚-3-O-芸香糖苷的含量变化:直接晒干样品储存3个月后含量为0月样品的75.62%;直接烘干样品为82.23%;蒸汽杀青后晒干样品为85.39%。 结论 鞣花酸不能够全面评价覆盆子药材的质量,建议对其进行修改;山柰酚-3-O-芸香糖苷用于评价覆盆子的质量较为合理。
目的 建立白芥子散的质量标准。 方法 除对白芥子散水分、总灰分进行测定外,采用显微及薄层色谱法(TLC)对白芥子散中的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进行定性鉴别,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芥子碱硫氰酸盐、细辛脂素两种主要成分的含量。 结果 12批次白芥子散的水分含量为9.9%~14.8%;总灰分为2.5%~3.7%;粉末显微中各药材的组织特征明显;TLC鉴别专属性强,斑点清晰,分离度良好;芥子碱硫氰酸盐、细辛脂素分别在4.99~498.82 μg·mL-1(r=0.999 8)及3.951~395.14 μg·mL-1(r=0.999 9)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58%,101.92%, RSD分别为1.17%,1.55%;12批白芥子散中芥子碱硫氰酸盐、细辛脂素平均含量分别为2.51,0.77 mg·g-1。 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白芥子散的质量控制。
目的 建立高效分子排阻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法(HPSEC -MALLS)测定人凝血因子Ⅷ产品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方法,并对不同企业产品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方法 采用HPSEC -MALLS法,以磷酸盐缓冲液为流动相,流速0.5 mL·min -1,采用TSK gel G3000SWXL(7.8 mm×300 mm,5 μm) 色谱柱,柱温为 30 ℃。 结果 不同企业的人凝血因子Ⅷ产品均由4个组分组成,分子量分别为7.8×106,5.3×105,2.5×105,2.0×105,不同企业各组分含量存在差异。 结论 该文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人凝血因子Ⅷ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测定,并能对不同企业的产品进行区分,为产品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目的 分析磺脲类降糖药与抗菌药物潜在不良药物相互作用(pADIs),促进合理用药。 方法 通过某院合理用药软件系统抽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磺脲类降糖药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所有门诊处方,鉴别潜在pADIs,对pADIs危险严重性进行分级,并对国内外数据库收载的磺脲类降糖药与抗菌药物相互作用致不良反应个案报道进行复习。 结果 共收集到磺脲类降糖药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处方155张,发生pADIs处方26张,分别为喹诺酮类药物21张(左氧氟沙星19张,莫西沙星2张)和克拉霉素5张,其危险程度分级均为“严重”。检索出磺脲类降糖药与抗菌药物相互作用致不良反应个案报道28篇共34例患者,男21例,女13例,年龄50~94岁,平均71岁,均为低血糖反应,使用抗菌药物5 d内出现低血糖31例(91.2%)。 结论 该院磺脲类降糖药与抗菌药物存在pADIs,需要加强监测和干预,尤其是用药5 d内的老年患者。
目的 通过区域性处方点评数据,分析儿童用药特点及主要问题,探讨儿童合理用药的现状及问题难点,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方法 分析2018—2020年北京地区区域性处方点评中儿童专科医院门急诊处方合理率、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证、重复用药及相互作用等6个点评项目的变化。对比儿童处方与总处方变化趋势,寻找儿童处方点评中主要不合理内容和所涉及药物,分析不合理用药的原因。 结果 总处方中儿童处方占14.72%,儿童处方中西药处方占74.77%。儿童使用中成药比例高于总体水平。2019年儿童处方合理率最高,中成药处方合理率低于总体水平。西药最主要的不合理项目为适应证,其次为给药频次;中成药最主要的不合理项目为超剂量使用药品。西药排名前两位药物不合理项目均为给药途径,中成药排名首位药物不合理项目为重复用药。不合理药物经过规范后合理率得到大幅改善。 结论 通过处方点评可以切实提高儿童处方合理率。儿童处方点评标准成为儿童处方点评的重点与难点。儿童中超剂量用药及中成药合理使用需要重点关注。
目的 分析近20年我国老年患者多重用药研究的现状,揭示研究热点与前沿。 方法 采用CiteSpace 5.7.R1版软件作为研究工具,利用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及突现分析等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收录的老年多重用药相关的文献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分析,绘制相关图谱并分析结果。 结果 共纳入文献343篇,老年患者多重用药研究的论文数量先平稳增长后快速攀升,高产作者主要以刘晓红为代表,发表论文19篇,占总发文量的5.54%。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和老年医学科是发表文献最高产的机构。《中国全科医学》是收录文章最多的期刊(21篇)。文献共被引频次最高是郝秋奎等在2017年发表的《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关键词出现次数排名前三的包括多重用药、老年人、老年患者,中心度排名较高的有多重用药、老年人、老年综合评估。目前研究的热点包括老年患者多重用药的影响因素分析、多重用药与老年综合征、潜在不适当用药以及多重用药的应对策略等;形成慢性病、药物治疗管理、老年综合评估、综述、营养不良、临床医生、应对策略、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等8个聚类;研究前沿是干休所、老年综合评估、干预、糖尿病。 结论 近20年中文期刊对老年患者多重用药研究的关注度逐渐上升,以北京协和医院在该领域内较为权威;研究主要集中在多重用药专家共识与策略上,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未来的关注点可能集中在老年综合征、潜在不适当用药、药物精简等相关研究上。
目的 研究信息化系统在Ⅰ期/生物等效性(BE)药物临床试验的建立及应用技术,确保高效率、高质量地开展药物临床试验。 方法 引进国内Ⅰ期临床试验信息化管理系统 eTrial,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Ⅰ期临床试验的需求和实践经验对eTrial系统进行功能改造,结合医院已有信息系统,打造Ⅰ期临床研究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平台;采用该信息化平台对该院Ⅰ期临床在研项目进行全面信息化配置并全流程应用。 结果 通过系统培训、模拟配置和模拟演练,所有研究人员均熟练掌握系统的操作要点,建立起一整套符合该院Ⅰ期临床试验需求的电子化标准操作规程(eTrial SOP),并将该信息化平台实际应用于在研项目的管理和操作。 结论 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促进Ⅰ期临床试验的流程规范化,提高了试验的管理效率,保证了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升了药物临床试验管理水平和研究质量。
目的 编制基层医院门诊呼吸系统常见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和评价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建议手册,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首先,进行文献研究和专家深度访谈,召开小组会议初步拟定专家咨询问卷;其次,邀请来自西南地区18名呼吸内科专家和17名临床药师对问卷进行两轮专家评价;最后,通过变异系数和协调系数(分散程度)、中位数和共识率(集中程度)对数据结果进行评价,用专家的积极系数和权威程度来判断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结果 在诊断部分,列出了20种呼吸系统疾病诊断的专家评价中具有典型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的指标;在用药部分,对基层门诊机构常见的12种呼吸系统细菌感染性疾病的7种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合理性判断。专家积极性和权威程度较高,变异系数在0~1之间,协调系数在0.5左右波动,结果可信。 结论 根据专家对各指标的共识程度完成了《基层医院门诊常见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和评价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建议手册(呼吸系统部分)》的构建工作。
目的 研究我国居民医疗保健消费和医药产业发展的动态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方法 采用1995—2017年的人均医疗消费支出和医药产业销售收入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 居民医疗保健消费与医药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期对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有负向影响,但后期变为正向影响;反过来医疗保健消费短期内对医药产业发展有负向影响,但长期有明显而波动的正向影响。 结论 为促进消费升级和医药产业发展,需要建立医疗保健消费需求供给耦合机制,激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潜力,提高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改善医疗保健消费环境。
偏头痛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神经血管疾病,偏头痛患者约占全球人口的14%。病情反复发作,每月4~ 72 h,通常为搏动和单侧,伴有恶心、呕吐和声/光敏感性,强度为中至重度。偏头痛发作时可能十分严重,使患者丧失行动能力,对生活有实质性的影响。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组(GBD)将其列为全球第二大致残性疾病,作为“残疾生活年”的参数之一,50岁以下人群排名第一。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目标包括降低发病频率和强度,缩短攻击持续时间,以及提高功能能力和生活质量。然而,目前世界各国对偏头痛有效的预防性治疗药物十分匮乏,病情仍反复发作,使多数患者停止用药或对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产生担忧。2021年9月28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美国艾伯维(AbbVie)生物制药公司的阿托吉泮(atogepant)小分子口服片上市,用于预防性治疗成人偏头痛患者,每日口服1次,安全有效。阿托吉泮是口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受体拮抗药,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Ⅲ期临床试验,为期12周,结果显示,与安慰药比较,患者对所有3个剂量组:10,30,60 mg,每日口服1次,每月平均偏头痛天数与基线水平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次要终点,与安慰药相比,有更高比例的患者每月平均偏头痛发作天数减少≥50%。此外,2种大剂量(30,60 mg)在全部6个预先指定的多重控制次要终点均显示显著改善,包括急性药物使用的减少、功能损伤测量结果。获得FDA批准,阿托吉泮是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专门为预防性治疗发作性偏头痛而开发的口服新药,将为患者提供一种简单、每天口服1次、安全有效的预防性治疗药物。该文对阿托吉泮片的非临床和临床药理毒理学、临床研究、不良反应、适应证、剂量与用法、用药注意事项及知识产权状态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等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