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管理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防治与预后改善十分重要。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中国国情,对从儿童到老年全生命周期的血脂管理,包括血脂检测项目、筛查频率、ASCVD风险评估及特定人群降脂目标、治疗原则、药物治疗方案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调整、扩增和完善。该文就治疗药物部分的更新进行综述。
靶向药物在胃肠间质瘤(GIST)治疗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仅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而且有望使GIST逐步进入“慢性病”范畴。然而,靶向药物常以固定剂量给药,药动学个体差异大,导致部分患者耐药或疾病进展,而部分患者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研究表明,GIST 靶向治疗药物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相关,可通过治疗药物监测(TDM)优化剂量调整。因此,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委会和中国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委会于2021年联合发布《胃肠间质瘤靶向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对GIST靶向药物治疗药物监测的必要性、目标人群、技术方法、结果解读以及个体化剂量调整五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并给出推荐意见。该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共识内容进行具体论证分析,以加深临床医生、药师等对GIST靶向药物TDM的认识和理解,推动GIST靶向药物的个体化治疗。
目的 探讨复方柏连灌肠剂和凝胶剂的急性毒性、抗炎镇痛和药效学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思考方案。 方法 给小鼠以最大浓度 24 h 内重复2次灌肠,给大鼠以折算浓度灌肠 7 d,分别观察其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建立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冰醋酸致扭体模型、环境因素加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分别观察复方柏连灌肠剂和凝胶剂药效学作用。 结果 复方柏连制剂灌肠最大给药量生药为 161.6 g·kg-1,相当于人每日用量的96倍;复方柏连灌肠剂和凝胶剂大、中、小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小鼠耳肿胀率,减少扭体次数,改善湿热型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及降低TNF-α、IL-6、IL-1β含量(P<0.05)。 结论 复方柏连灌肠剂和凝胶剂临床拟用剂量安全且对直肠黏膜没有刺激性,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治疗UC的作用。
目的 以当归芍药散入血成分为研究对象,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究当归芍药散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 方法 运用Gene Cards、OMIM数据库筛选与当归芍药散入血成分对接的原发性痛经靶点,利用R语言获得关键靶标,进行蛋白互作网络构建,针对筛选出的靶点进行GO和 KEGG通路富集;利用AutoDock Vina 1.2.3版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通过当归芍药散给药干预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从行为学和组织病理学角度验证当归芍药散的有效性。 结果 共筛选出当归芍药散入血成分12个,作用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VEGFA、PTGS2等核心靶点,主要参与IL-17、TNF、花生四烯酸代谢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Z-丁烯基酞内酯、洋川芎内酯I、芍药内酯苷3个活性成分与靶标蛋白结合能力较强。动物实验表明,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扭体反应明显增加(P<0.05),子宫内膜剥脱及水肿严重;当归芍药散能有效减少大鼠扭体次数(P<0.05),减轻子宫内膜剥脱及水肿。 结论 当归芍药散主要通过中枢镇痛、调控激素效应、抑制子宫炎症反应等药理作用发挥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目的 评估苦参碱对由外排泵AcrAB-TolC介导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加环素耐药的影响并探究其逆转耐药性的相关调控机制。 方法 使用棋盘稀释法,分别设置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替加环素组、苦参碱组、联合用药组;培养24 h后,酶标仪测定吸光度,记录各药物组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抑菌率和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取各药物组MIC对应孔和阳性对照孔,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AcrAB-TolC外排泵系统调控基因AcrB、MarA、RamA、AcrR的表达情况。 结果 与单用替加环素或苦参碱相比较,替加环素与苦参碱联合应用能更明显的抑制外排泵系统 AcrAB-TolC介导的替加环素耐药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生长(P<0.05),替加环素与苦参碱的药理主要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联合用药下,替加环素与苦参碱的 MIC 值均明显降低,替加环素的MIC均能恢复至替加环素敏感MIC值;苦参碱单独或联合作用后,AcrAB-TolC外排泵RamA、AcrB表达明显降低(P<0.05),AcrR基因表达明显升高(P<0.05)。 结论 苦参碱能下调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AcrAB-Tolc外排泵调控蛋白RamA 和AcrB基因的表达、及上调AcrR基因的表达,起到逆转替加环素耐药的作用。
目的 通过分析我国国家药包材标准沿革,总结药包材标准对保障药品安全有效可及的意义,对国家药包材标准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监管模式下国家药包材标准发展历程,总结构建我国国家药包材标准体系的经验和不足。 结果 我国国家药包材标准体系一直紧跟医药行业发展和监管需求,不断提升内涵,持续升华理念;国家药包材标准是推进药包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药包材标准体系只有紧跟新形势变化,不断提升完善,才能切实提升药包材质量,保障药品安全有效可及。 结论 借鉴国内外药包材及相关领域标准体系发展趋势,树立基于保障药品安全有效的风险管理理念和全过程管理理念,加快推进构建科学、先进、实用、规范的国家药包材标准体系,是我国国家药包材标准体系构建工作的重要任务。
目的 分析我国药包材团体标准现状,为药包材标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方法 从时间和区域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对比国内外团体标准,梳理我国团体标准和药包材团体标准发展历史。 结果 随着我国标准化改革进程深入推进,我国团体标准具有了明确的法律地位和具体的操作规范,团体标准化工作快速有序推进,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截至2023年3月31日,我国团体标准数量达到54 908个。我国药包材团体标准是伴随着我国药包材标准的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拥有了成熟的标准化工作程序和标准化工作理念,标准覆盖范围和类型不断丰富。截至2023年3月,我国药包材团体标准数量达到21个。 结论 我国药包材团体标准已经具有较好基础,成为药包材标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将在我国药包材标准体系建设和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我国药包材团体标准需要继续保持自身的健康发展,进一步与国家标准深度融合,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影响力,通过药包材团体标准体系的优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的 完善我国药包材标准及标准体系的构建,满足新形势下行业发展和监管要求。 方法 介绍国内外食品包装材料相关的法规及标准体系的概况,并将国内外食品包装标准管理体系与药包材标准建设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 学习借鉴食品包装添加剂清单标准、原材料品种标准、检测方法标准体系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提出完善我国药包材标准及标准体系的建议与策略。 结论 加快构建中国药包材标准体系有助于行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目的 通过分析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标准概况,为我国药包材团体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与个案研究法,分析概述了ASTM标准体系,重点介绍ASTM的工作原则、标准分类、工作特点以及ASTM标准被美国其他标准所引用的情况,梳理与药包材相关的标准情况和特点。 结果 ASTM标准数量非常庞大,专业范围很广,是典型的以市场为驱动的标准,具有较强的技术权威性,不仅被全球工业界纷纷采用,许多标准被采用至法律法规中成为强制性标准。 结论 ASTM标准是团体标准典范,虽然涉及药包材的标准数量不多,但是其发展历程及其标准化工作的特点对我国药包材团体标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普萘洛尔作为一种非选择性、亲脂性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和焦虑等,并已成为婴儿血管瘤的一线用药。大量的临床数据表明,普萘洛尔用于治疗婴儿血管瘤在疗效和不良反应上显示出一定的个体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与药物靶点、药物代谢酶的遗传变异有关。此外,越来越多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表明,普萘洛尔也可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该文重点总结了普萘洛尔用于肿瘤治疗的精准药学研究,并讨论了其目前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瓶颈,以有助于普萘洛尔的临床再利用。
目的 调研药护人员对抗肿瘤生物制剂的认知并探讨护理人员药学需求和认知影响因素,为抗肿瘤生物制剂临床合理使用和药学服务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问卷调研药护人员对西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信迪利单抗及卡瑞利珠单抗6种生物制剂的认知现状及护理人员药学需求,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药物知识认知、药物配置和临床输注认知及护理人员药学需求。 结果 ①共调研14省、市35家医院495人(药师112人、护理人员383人);②药物配置地点以病区和静脉药物调配中心均配置(51.43%)和病区配置(42.86%)为主,62.86%应用生物安全柜配置,80%按照配置细胞毒药物标准防护,24家医院已上线移动护理系统;③除贝伐珠单抗外,护理人员对其他5种药物适应证认知均高于药师,其中对西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信迪利单抗及卡瑞利珠单抗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利妥昔单抗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对6种药物用法用量认知均显著高于药师(P<0.05);④药物配置与输注:护理人员对配置前目测药液/药粉认知均高于药师,其中西妥昔单抗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贝伐珠单抗除外,护理人员对轻轻翻转混匀认知均高于药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对配置西妥昔单抗和利妥昔单抗终浓度要求认知高于药师(P<0.05),对配置贝伐珠单抗和信迪利单抗终浓度要求认知低于药师(P<0.05);护理人员对配置后溶液储存要求认知均高于药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3.95%以上护理人员知晓药物输注要求;⑤医院级别及是否有移动护理系统、药物配置条件及地点、护理人员性别、对药物了解程度及参加培训次数均影响护理人员认知;⑥76.50%以上护理人员有不同方面的药学需求。 结论 药护人员对抗肿瘤生物制剂总体认知水平一般,护理人员认知总体高于药师;护理人员认知影响因素较多;护理人员药学需求较高。
目的 构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咳喘药学服务门诊互联网+智慧药学服务路径管理的模式,评价其工作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CCM科门诊确诊的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学服务;干预组纳入PCCM咳喘药学服务门诊互联网+智慧药学服务路径管理,包括患者信息建档与问诊、药学评估、药学干预(人工干预和智能干预)、用药教育、患者随访、互联网+药学服务。研究周期为6个月。分别于入组3、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吸入装置使用评分、用药依从性(MMAS-8)评分、临床有效控制率。入组6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急性发作/加重次数、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药学服务满意度、药学门诊服务费支付意愿。 结果 入组3,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吸入装置使用评分、用药依从性量表(MMAS-8)评分均显著高于入组时和同期对照组(P<0.05);临床有效控制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入组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急性发作/加重次数显著少于入组时和同期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了9.87%,工作质量和患者体验的满意度分别为91.83%,96.64%,愿意支付费用比例为67.12%。 结论 PCCM咳喘药学服务门诊互联网+智慧药学服务路径管理可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专业的药学服务,是规范化、同质化开展高质量药学服务的一次有益探索。
目的 了解患者对于医疗机构开展药学门诊的认知现状,探讨患者对药学门诊的需求,为医疗机构规范并优化药学门诊服务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自制调研问卷,以苏州地区14家医疗机构自愿答卷患者为调研对象。调研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人口学信息、药学门诊知晓情况、药学门诊服务评价及需求情况。对药学门诊认知现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将患者对药学门诊的评价及支付意愿进行单样本T检验;对患者药学服务需求进行多重响应分析。 结果 ①本次调研发放问卷1 853份,回收有效问卷1 769份,知晓药学门诊患者共557例,知晓率为31.48%;②影响患者对于药学门诊知晓率的主要因素分别为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人或朋友有无医学背景和就诊医疗机构等级(P<0.05);③知晓药学门诊的患者对于药学门诊服务的评价呈积极状态,57.60%患者愿意挂号并付费;④患者对药学门诊药师“指导患者用药(71.45%)”、具备“全面药学知识(78.04%)”、对慢性病药物,如糖尿病药物(61.11%)的药学服务需求最高;大部分患者期望药学门诊由中级职称以上(52.49%)的药师开展,希望药学门诊的开展形式是“医师药师联合门诊(39.78%)”。 结论 各级医疗机构应积极开展药学门诊,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结合临床需求,提高药学服务质量,促进药学门诊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目的 探讨足量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IgA肾病(IgAN)的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肾活检确诊为IgAN并使用足量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的33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疗效及影响因素。 结果 33例患者经治疗后完全缓解10例(30.30%),部分缓解11例(33.33%),未缓解12例(32.36%),总缓解21例(63.64%)。缓解组年龄、24 h尿蛋白定量、Lee氏分级均低于未缓解组(P<0.05)。依据牛津分型分组后,比较各组缓解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E)1组>E0组(P<0.05);肾小管萎缩和(或)肾间质纤维化(T)2组<T0组和T1组(P<0.05),T1组<T0组(P<0.05);新月体(C)2组<C0组和C1组(P<0.05),C1组和C0组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足量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IgAN疗效显著;年龄越大、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越高、肾小管萎缩和/或肾间质纤维化程度越严重、新月体越多,缓解率越低;E1、C1对足量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具有良好应答。
帕金森病(P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无法治愈,甚至没有很好的方法阻止疾病进展。PD的治疗药物种类有限,均为对症治疗,药物靶点主要局限于中枢多巴胺能系统(如多巴胺前体药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多巴胺代谢酶抑制剂等),治疗的同时可能会带来副作用或并发症。由于PD患者人群庞大,许多制药企业及科研人员投入大量精力研发PD新药,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充分了解PD的治疗现状和未来,了解PD新药的发展方向,该文就各类PD治疗药物的作用特点、疗效、安全性做一总结,并对进入临床试验的PD新药进行综述。
近年来,随着替加环素(TGC)的临床广泛应用,TGC引起的肝损伤逐渐引起学者的注意。研究表明,TGC相关性肝损伤(TALI)大多发生在用药后4~12 d,以胆汁淤积型肝损伤为主,大剂量、长疗程用药、基础肝损伤及疾病严重程度可能会增加TALI的发生风险。其发生机制可能与TGC主要经胆道排泄,TGC致肝细胞氧化应激或细胞凋亡以及肠道菌群失衡相关。临床医师在使用TGC时,应充分考虑TALI相关危险因素,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TALI。
目的 研制具有准确量值和不确定度的咖啡酸化学纯度国家级有证标准物质。 方法 依据我国一级标准物质研制技术规范与相关技术文件,制备了咖啡酸化学纯度标准物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进行均匀性检验与短期、长期稳定性考察;采用质量平衡法与库仑滴定法两种不同原理的检测分析技术实现对咖啡酸化学纯度标准物质的联合定值与不确定度评估。 结果 研制的咖啡酸化学纯度标准物质符合我国有证标准物质技术规范要求,标准值及不确定度评估值为:(99.5±0.7)%(k=2,P=0.95)。 结论 所研制的咖啡酸化学纯度标准物质具有量值准确、可溯源的特性,已获批国家一级有证标准物质,将为我国中药材、中成药等相关药品的质量控制提供有效的标准物质与物质标准。
目的 研究钻地风[Rubus ellipticus Smith.var obcordatus (Franch.) Focke]的化学成分,并进行含量测定。 方法 采用柱色谱技术对钻地风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各成分进行含量测定。 结果 分离得到6个三萜类化合物单体,分别鉴定为蔷薇酸(1)、刺梨苷(2)、苦莓苷(3)、rotund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yl ester(4)、rosamultin(5)、2α,3β,23-trihydroxyurs-12,18-dien-28-oic acid 28-O-β-D-glucopyranoside(6)。建立的HPLC色谱条件为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03 nm,柱温25 ℃。 结论 化合物4为首次从钻地风中分离得到;所建立的5个成分同时测定方法稳定可靠,蔷薇酸、刺梨苷和苦莓苷在钻地风中含量较高,可考虑作为钻地风的质控指标,为其资源利用提供依据。
目的 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24个不同产地使君子中25种无机元素,结合指纹图谱、化学计量学及风险评估模型评价使君子质量。 方法 采用微波消解法消解使君子药材,“He”模式下内标法测定各元素,对不同产地使君子中25种无机元素含量结果建立指纹图谱,并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根据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评价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 结果 25种无机元素线性相关系数r≥0.999 4,检出限为0.000 3~3.377 0 μg·L-1,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良好,平均回收率为85.49%~116.84%,RSD均<10%。各批次使君子均含有相似的无机元素谱,聚类分析可大致分为重庆使君子和四川、云南、广西、福建、江西使君子两类,主成分分析显示钠(Na)、镁(Mg)、铝(Al)、钾(K)、钙(Ca)、钒(V)、铁(Fe)、钴(Co)、镓(Ga)、硒(Se)、银(Ag)、汞(Hg)、铊(TI)是不同产地使君子的特征无机元素,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无明显健康风险。 结论 ICP-MS法快速、准确、灵敏,结合指纹图谱、化学计量学和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可全面评价使君子中无机元素。
目的 探究皖南地区克罗恩病(CD)患者应用英夫利昔单抗(IFX)治疗继发性失应答(SLOR)的独立危险因素。 方法 对2018年1月—2021年4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消化内科收治并应用IFX治疗的皖南地区CD患者进行分析。根据IFX临床应答情况分为持续性应答组和SLOR组,分析TNF-α-308基因多态性等临床资料组间差异,筛选IFX治疗SLOR独立危险因素并评估其诊断效能。 结果 70例CD患者SLOR发生率为28.6%。SLOR组患者既往肛周病变和肛周手术史占比、第4次IFX治疗前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持续性应答组(P<0.05),TNF-α-308基因多态性组间无显著关联(P>0.05)。既往肛周病变[P=0.009,OR=15.633,95%CI=(1.959,123.740)]和第4次IFX治疗前CRP水平[P=0.010,OR=1.055,95%CI=(1.013,1.099)]是IFX治疗SLOR的独立危险因素,两个变量联合预测IFX治疗SLOR的诊断效能优于单个变量。 结论 临床应重视第4次IFX治疗前CRP≥3.89 mg∙L-1并有既往肛周病变的CD患者,密切监测其临床应答情况;TNF-α-308基因多态性不能作为皖南地区CD患者IFX治疗反应的预测因子。
目的 探讨血液肿瘤患者使用美罗培南传统输注方案(1 g,q8h,静脉滴注0.5 h)经验性抗感染能否达到可接受的目标获得概率(PTA);并筛选影响其药动学(PK)参数的协变量,构建群体药动学(PPK)模型,为美罗培南在血液肿瘤患者中合理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2021年6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使用美罗培南传统输注方案经验性抗感染的血液肿瘤患者29例,每例患者在给药后采集3个点的血药浓度。利用这些稀疏采样数据,借助Phoenix 64版软件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法构建PK基础模型,根据该模型输出每例患者的药-时曲线数据,从而计算不同预设药动学/药效学(PK/PD)靶标下的PTA。再采用逐步回归法筛选影响美罗培南PK参数的协变量,构建PPK模型并进行验证。 结果 只有当美罗培南对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1 μg·mL-1,且预设PK/PD靶标为游离美罗培南药物浓度超过MIC的时间大于给药间隔40%时(40%fT>MIC),PTA才能达到90%以上。协变量筛选显示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影响美罗培南的PK参数,通过纳入该协变量,最终构建的PPK模型拟合较好。 结论 该院血液肿瘤患者使用美罗培南传统输注策略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需要考虑加大药物剂量或延长输注时间。构建的美罗培南 PPK 最终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稳定性,可以为美罗培南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据。
目的 探讨帕立骨化醇和骨化三醇治疗血液透析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的成本-效果。 方法 采用成本-效果分析,将患者分为帕立骨化醇治疗组和骨化三醇对照组,两组均可联合西那卡塞治疗,效果指标为两组患者达标率。直接医疗成本中包括治疗药物和定期检验费用。以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作为决策指标,对效果及药品价格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采用蒙特卡洛模拟对参数随机抽样进行概率敏感性分析。 结果 两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8.7%(帕立骨化醇组)和56.5%(骨化三醇组)。成本-效果分析显示与骨化三醇相比,帕立骨化醇治疗SHPT的ICER值为41 554.702元(小于1倍中国人均GDP)。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显示,帕立骨化醇有效率是对ICER值影响最大的因素。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当支付意愿(WTP)大于32 500元时,帕立骨化醇更具有成本-效果优势。 结论 与骨化三醇相比,帕立骨化醇治疗SHPT的临床疗效优势明显。根据WHO一倍人均GDP的判断标准,使用帕立骨化醇具有成本-效果优势。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4G/5G基因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关系,为临床尽早识别VTE高风险人群并预防VTE提供参考。 方法 ①基因差异性比较: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查阅病历,对纳入的恶性肿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VTE分为静脉血栓组30例和非静脉血栓对照组118例。两组患者均行PAI-1 4G/5G基因筛查,并对两组进行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性比较及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②基因干预研究:将纳入的非VTE的肿瘤患者,采用单盲、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因指导组30例和非基因指导组30例,基因指导组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采取VTE预防措施,非基因指导组无基因筛查未采取VTE预防措施,比较两组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数与发生率。 结果 静脉血栓组与非静脉血栓对照组的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基因指导组发生静脉血栓栓塞事件数0例,非基因指导组静脉血栓栓塞事件数4例(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AI-1基因4G/5G多态性可作为肿瘤患者发生VTE的风险判别因子,同时,能为临床尽早识别出VTE高风险人群并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一定的指导。
目的 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4/6抑制剂发生血栓栓塞相关不良事件的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法)和综合标准法(MHRA法)挖掘FAERS数据库2019年第1季度—2021年第3季度共计11个季度的报告数据。 结果 挖掘到与CDK4/6抑制剂相关的血栓不良事件的报告627份,形成信号的血栓不良事件有7种,累及“血管与淋巴管类疾病”和“呼吸系统、胸及纵膈疾病”两个系统,7种不良事件以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报告例数居多,其造成的死亡和危及生命的结局占比也最高。 结论 就目前的研究,支持乳腺癌患者在使用CDK4/6抑制剂时对于血栓栓塞不良事件的风险担忧,临床医生在使用CDK4/6抑制剂前,需充分评估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肥胖及血栓既往史等),并且提醒患者关注与血栓相关的临床症状,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
目的 为促进老年群体安全合理用药,更好地开展针对老年群体的社区药学服务,通过调查贵阳市老年群体接受社区药学服务的现状及对社区药学服务的需求,为贵州省的老年群体社区药学服务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贵阳市老年群体对社区药学服务认知、用药情况、满意度及需求等情况,共发放正式问卷820份,回收有效问卷755份,有效回收率为92.07%。 结果 贵阳市老年群体对药师的知晓率为72.85%,对社区药学服务的知晓率为74.30%,服药认知平均分为3.21分(满分为6分),对社区药学服务总体满意度均值为2.84分(满分为5分),被调查者期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药物咨询占71.79%。 结论 贵阳市老年人对社区药学服务需求较高,社区药学服务水平需进一步优化。应通过加强药师的素质能力培养、社区药师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患者满意度和信任度,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社区药学服务,以满足贵阳市老年人的药学服务需求。
目的 了解我国医务人员对芬太尼透皮贴剂的临床使用、认知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促进该药用于癌痛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全国癌痛治疗的医务人员500例,针对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芬太尼透皮贴剂的临床使用情况、相关用药认知水平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收到有效问卷500份,其中医师占80.8%;59.4%医务人员来自三甲医院。芬太尼透皮贴剂的使用量远低于羟考酮缓释片和吗啡缓释片,常用的规格为每贴4.125 mg。88.2%的调查对象接受了癌痛规范化治疗培训,但仅有56%的调查对象对芬太尼透皮贴剂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较高。工作年限、所在地区及是否经常使用癌痛评估工具与医务人员对芬太尼透皮贴剂相关知识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回归分析发现,医务人员所在的地区、是否经常使用癌痛评估工具是其对芬太尼透皮贴剂用药认知的影响因素。 结论 我国医务工作者对芬太尼透皮贴剂合理应用的水平仍有待提高,应加强教育及培训,尤其是在西部地区;需进一步推动癌痛规范化诊疗行为,提高芬太尼透皮贴剂在患者用药中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目的 对腹部实体器官移植(SOT)术后耐药菌感染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为临床确定当前研究热点和未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WOS数据库,搜索关键词 “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multidrug-resistant”“solid organ transplant”等。使用CiteSpace软件检测引文突现,用VOS viewer作关键词共现,分析研究现状和热点。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腹部SOT耐药菌文献年发文量、发文国家、作者、机构。 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710篇,51个关键词出现6次以上,聚类分析主要集中在分子流行病学、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感染危险因素及抗生素治疗、免疫抑制剂遗传药理学和手术部位感染主题。发文量美国最多其次是中国。耐药菌分子流行病学和供者来源的感染是现在的研究热点。 结论 多耐药肠杆菌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供者来源感染是研究的热点,可能会指导未来的研究方向,这也将有助于临床更好地了解腹部SOT耐药菌感染并实施有效的抗生素管理。
目的 为武汉市或其他地区后期开展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借鉴。 方法 总结武汉市2019年第一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相关配套政策的实施,对1年期内武汉地区医疗机构药械集中带量采购联盟内(联盟)医疗机构使用情况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2020年5月—2021年4月,武汉市2019年第一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联盟内医疗机构共采购并使用中选药品5135万支(片),按照约定量计算整体完成率129.11%。中选39个品种150个品规中,化学药品38个品种113个品规,完成约定量的品种32个,未完成的品种6个,品种上整体完成84.21%;生物制剂胰岛素类药品37个品规,完成约定量的品规10个,未完成品规数27个,按照约定量计算整体完成率85.72%。 结论 武汉市2019年第一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落地情况大体完成较好,后续对集采品种质量及联盟内医疗机构使用情况还需进一步加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