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提高医疗机构肿瘤心脏病医药联合门诊的服务水平,改进和优化肿瘤心脏病医药联合门诊药学管理。方法 通过德尔菲法确定临床问题,通过系统检索,收集整理相关问题和已有的循证证据。采用英国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制定的证据分级和推荐强度标准完成证据分级,对38位专家进行问卷咨询。结果 最终遴选出11个临床问题作为本共识条目。根据临床问题,经过证据检索、综合与分级确定肿瘤心脏病医药联合门诊药学管理专家共识推荐意见,最终形成《肿瘤心脏病医药联合门诊药学管理专家共识》。结论 专家共识为临床肿瘤心脏病医药联合门诊的药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对实现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加专业、全面的诊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基于药效探究白通汤最佳药物配比,明确其谱-效关系,并分析其潜在的质量标志物。方法 以葡聚糖硫酸钠(DSS)构建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通过评价各组实验动物UC的表观评分、病理学评分和炎症因子变化来判断不同药物配比白通汤的功效。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建立不同药物配比白通汤的指纹图谱,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各物质含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确定白通汤潜在质量标志物。结果 附子、干姜、葱白质量比为1∶2∶2组别的白通汤缓解UC效果最佳。指纹图谱确定7种配比的14个共有峰,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发现9个峰与缓解UC有关联。结论 白通汤治疗UC的最佳药物配比(附子∶干姜∶葱白)为1∶2∶2,通过谱-效关系分析推测白通汤的质量标志物可能为峰2(苯甲酰乌头原碱)、3、5、6、8(新乌头碱)、9(乌头碱)、10(次乌头碱)、13(10-姜酚)、14所代表的物质。
目的 评价2种盐酸米诺环素胶囊空腹和餐后状态下在中国健康人群中生物等效性。方法 生物等效性试验采用随机、开发、两周期、自身交叉的设计,健康受试者56例,空腹和餐后各半,每周期单次给予参比制剂或受试制剂50 mg,清洗期为7 d。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浆中米诺环素浓度,计算其药动学参数并评价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 空腹口服米诺环素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米诺环素峰浓度(Cmax)分别为(541±137)和(558±140) ng·mL-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8 347±1 986)和(8 205±1 790) h·ng·mL-1,半衰期(t1/2)分别为(18.2±2.84)和(18.0±3.05) h。餐后口服米诺环素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米诺环素Cmax分别为(349±72.1)和(352±73.2) ng·mL-1,AUC0-t分别为(6 428±1 077)和(6 588±1 118) h·ng·mL-1,t1/2分别为(18.5±3.10)和(18.4±3.21) h。在空腹试验中两制剂的Cmax、AUC0-t和AU 几何均值比值的90%置信区间分别为(90.84%,101.46%)、(95.2%,102.8%)和(95.31%,102.71%)。在餐后试验中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Cmax、AUC0-t、AU 几何均值比值的90%置信区间分别为(94.71%,103.42%)、(95.40%,99.83%)和(95.79%,100.02%)。结论 中国健康人群在空腹和餐后状态下口服米诺环素2种制剂生物等效。
目的 系统评价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AZ-AVI)与其他方案治疗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血流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CRE血流感染药物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万方医学网、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等数据库,纳入从建库至2023年11月发表的有关CAZ-AVI治疗CRE血流感染的文献,并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及数据摘录。使用Review Manager 5.3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5篇,1 580例患者。CAZ-AVI组患者临床治愈率[OR=3.32, 95%CI=(2.25,4.90), P<0.000 01]和微生物清除率[OR=3.00, 95%CI=(1.15,7.81), P=0.02]明显高于对照组。CAZ-AVI组患者28 d/30 d全因病死率低于对照组 [OR=0.38,95%CI=(0.29,0.51),P<0.000 01],2组的感染复发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5, 95%CI=(0.39,1.42), P=0.37],进一步亚组分析表明,CAZ-AVI组与替加环素治疗组比较,全因死亡率更低[OR=0.20, 95%CI=(0.11,0.39), P<0.000 01]。两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相当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R=0.47,95%CI=(0.20,1.07),P=0.07],但CAZ-AVI治疗组肾毒性明显低于对照组[OR=0.36, 95%CI=(0.21,0.64), P=0.000 5]。结论 基于目前的研究结果,CAZ-AVI治疗CRE血流感染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患者病死率,具有潜在的临床优势。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探索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方法 计算机检索Embase、Website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10月26日ICU患者MDRO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并且使用RevMan 5.3版软件进行危险因素的 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32篇,研究对象10 985例,文献质量为中高等。本研究 Meta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21,95%CI=(1.08,1.36),P=0.002]、ICU住院时间[WMD=5.36,95%CI=(3.99, 6.73),P<0.000 01]、总住院时间[WMD=8.96,95%CI=(6.51,11.41),P<0.000 01]、高血压[OR=1.33,95%CI=(1.10,1.60),P=0.003]、肾功能异常[OR=1.69,95%CI=(1.33,2.16),P<0.000 01]、低蛋白血症[OR=1.87,95%CI=(1.51,2.32),P<0.000 01]、机械通气[OR=2.26,95%CI=(1.18,4.33),P=0.01]、机械通气时间[WMD=8.83,95%CI=(2.52,15.14),P=0.006]、动静脉置管[OR=1.46,95%CI=(1.23,1.72),P<0.000 1]、安置尿管[OR=1.71,95%CI=(1.25,2.36),P<0.000 01]、消化道置管[OR=0.10,95%CI=(0.03,0.18),P=0.008]、抗菌药物种类≥3种[OR=4.27,95%CI=(2.06,8.85),P<0.000 01]、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OR=4.09,95%CI=(3.00,5.58),P<0.000 01]、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OR=1.63,95%CI=(1.15,2.33),P=0.007]、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OR=1.86,95%CI=(1.42,2.44),P<0.000 01]、使用氨基苷类抗生素[OR=1.99,95%CI=(1.49,2.67),P<0.000 01]、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OR=2.94,95%CI=(1.56,5.54),P=0.000 9]、使用糖肽类抗生素[OR=3.78,95%CI=(2.48,5.78),P<0.000 01]、使用镇静剂[OR=3.25,95%CI=(2.06,5.14),P<0.000 01]、使用抑酸药[OR=1.51,95%CI=(1.06,2.16),P=0.02]是ICU患者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ICU患者MDRO感染与性别、ICU住院时间、慢性肺部疾病、总住院时间、高血压、肾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时间、动静脉置管、安置尿管、消化道置管、抗菌药物种类≥3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氨基苷类抗生素、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使用糖肽类抗生素、使用镇静剂、使用抑酸药等多种因素相关。针对性地对基本情况、合并症、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与其他治疗性药物的使用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控制,对ICU患者采取合理措施,能够降低ICU患者MDRO的感染风险。
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临床检出率呈明显上升态势。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分离株通常具有广泛耐药性或全耐药性,导致抗微生物治疗选择有限且感染者病死率高,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威胁。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的临床治疗包括单一或联合使用抗菌药,如多黏菌素、替加环素、磷霉素等,一些新的抗菌药物和治疗方法也在开发中。由于抗菌药物的选择有限,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感染的临床治疗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该文通过综述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药物治疗现状及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18年9月—2021年12月CRE血流感染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微生物学和临床特征。结果 共有53例CRE血流感染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治疗失败率47.2%。治疗失败患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凝血酶原时间水平较高,球蛋白水平较低(P<0.05)。单药治疗(n=15)和联合用药治疗(n=3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含有替加环素的治疗方案并不优于不含替加环素的其他策略(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RE血流感染预后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菌株感染类型、合并肝胆系统疾病、感染发生于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后有关(P<0.05)。合并肝胆系统疾病、感染发生于入住ICU后是CRE血流感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RE血流感染患者病死率高,PCT、CRP高的患者提示预后差,替加环素单药使用或联用可能不是CRE相关BSI的最佳治疗选择。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案,以及多黏菌素类药物鞘内/脑室内给药方案的可行性。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临床药师通过查阅文献,协助临床医师调整多途径给药物治疗方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 g,静脉滴注,qid)+注射用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70 mg,静脉滴注, bid)+注射用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10 mg,鞘内注射,qd),并对国内外近10年多黏菌素类药物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相关文献回顾分析。结果 给药14 d后,该患者感染得到治愈,未发现不良反应。共检索到15篇文献,涉及15例患者。纳入分析16例患者中(包含该文1例),男11例,女4例,1例性别不明,年龄1~74岁,基础疾病均与颅脑相关。15例成功治愈,仅1例因不能耐受不良反应(类变态反应)而停药。7例无多黏菌素类药物药敏结果,均成功治愈。11例经静脉联合鞘内/脑室多途径给药,均成功治愈。结论 多黏菌素类药物鞘内/脑室内给药可有效的治疗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大多数不良反应较轻且可逆。但文献多为个案报道,其在颅内感染的应用仍需进一步证实。
前列腺癌(PCa)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以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高表达为特征。针对PSMA靶点的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s)是当今PCa研究中的热点,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在PCa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多种新型PSMA相关RDCs进入临床研究。鉴于放射性药物的特殊性,在进行临床综合评价时,必须考虑电离辐射的影响。该文综述近10年来PSMA相关RDCs的临床研究,并重点介绍PSMA相关RDCs临床研究中药品综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放射治疗对健康细胞的杀伤作用,促成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的产生,有效减少对周边正常细胞的损伤。目前,α、β放射性核素是靶向治疗的研究热点。众多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表明,放射治疗不仅具有局部抗肿瘤效果,还通过触发机体免疫反应发挥全身抗肿瘤作用。该文详细描述了常用放射性核素的特性和临床应用,探讨辐射触发机体免疫反应的机制以及放射治疗、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与免疫疗法联合使用的相关研究。
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治疗方法,它通过载体或介入技术将药物精准地传递至病灶,并发射出特定的射线能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健康细胞的破坏,从而实现治疗目标。治疗性放射性核素的类型、放射能量、物理半衰期、制备方法、毒性等因素决定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该文综述治疗性放射性核素的特点和临床应用现状,以期为靶向治疗用放射性核素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核医学在许多病症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利用放射性核素进行诊断的核医学,具备准确快速、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等优势。目前,已有多种放射性核素在疾病的诊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主要对氟-18(18F)、锆-89(89Zr)、镓-68(68Ga)、锝-99m(99mTc)、碘-131(131I)、碘-123(123I)和碳-11(11C)诊断性放射性核素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行综述,为疾病的诊断和分期提供参考。
放射性药品在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安全隐患。医疗机构实行药物警戒,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包括放射性药品的药物使用安全。美国和欧盟药物警戒体系的运行及管理等方面较为成熟,中国可以借鉴其先进理念,建立适合自己的放射性药物警戒体系。
目的 适应新形势下医学科技创新要求,探索建立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的管理制度和体系,积极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健康发展。方法 通过查询文献、政策解读及工作实践,了解目前IIT管理的痛点及难点问题,梳理IIT管理的核心要求及要素,思考完善IIT管理的措施。结果 探索IIT管理五大支撑体系建设。职能责任体系,对IIT进行分类分层管理、责权分明;质量监管体系,引入第三方协管机制,填补IIT质量管理三级质控体系的缺漏;经费支撑体系,减免IIT的医院管理费,将IIT承接情况纳入优选SMO年度考评指标;协同创新体系,对外与企业联动,对内各部门协调整合,共同促进IIT的高效率运转;风险预警体系,制定IIT风险评估标准,实时动态监管,强化IIT数据管理,保障IIT数据安全。结论 目前IIT管理在国内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且无完备的管理体系框架及实践。通过构建IIT五大体系建设方案,有利于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保障质量、降低风险,对于IIT管理的完善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的 组建临床试验机构稽查团队,探索临床药师对院内临床试验项目开展稽查这一新模式的可行性。方法 稽查团队由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级研修学院临床试验稽查员培训和外院专家专项辅导的6名临床药师组成,对17项免疫治疗药物临床试验项目开展稽查。结果 稽查团队共完成稽查报告16份,发现问题189项,其中一般问题128项,重要问题58项,严重问题3项。机构方、申办方、研究方和受试者四方面均有涉及。结论 基于医院实际情况,由临床药师组建临床试验项目稽查团队的模式可有效提升药物临床试验项目质量管理水平。
目的 探讨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住院受试者临床试验费用与普通医疗费用的隔离。方法 通过分析当前医疗机构多种区隔临床试验费用的方法及其优缺点,认为在不占用医疗保险(医保)基金的同时保证受试者正常享受医保报销的权益是各种方法应遵循的共同原则。基于住院医生工作站开发一种临床试验费用区隔信息模块。结果 通过该模块,受试者可以根据实际医疗情况选择就医身份,研究医生可根据正常医疗或试验需求在医院信息系统(HIS)中开立医嘱,通过增删临床试验标记改变医嘱性质,系统自动拦截临床试验医嘱进行医保报销,其他费用按医保规则正常报销。结论 该区隔模块能够降低受试者垫付临床试验费用的经济负担和保障其享受医保报销的权益,提高受试者参加试验的积极性、依从性,可为新备案的机构提供参考。
目的 研究陕西省医疗机构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初始审查的流程,分析初始审查的现状,为加快药物临床试验项目在通过伦理初始审查的速度提出建议。方法 根据“药物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备案管理信息系统”中陕西省备案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通过检索医院官网、微信公众号并结合电话咨询等方式整理备案机构药物临床试验项目初始审查的流程,分析各医院伦理初始审查的要求、递交文件及获取批件时限。结果 陕西省备案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共44家。63.6%机构明确发布了伦理审查/申请指南,部分机构对于初始审查递交清单、简版资料及盖章要求等缺少详细的规定;31.8%机构建立了伦理审查管理系统;36.4%机构通过邮箱接收初始审查资料并进行形审;获取伦理批件平均时长5.13~6 d。结论 建议进一步完善伦理审查指南,规范初始审查的流程,细化伦理初始审查文件和机构立项文件,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缩短药物临床试验项目初始审查的时间,提高临床试验启动的速度。
目的 了解近年来癌性疼痛(癌痛)治疗药物临床试验的趋势和特点,为癌痛治疗药物的开发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Clinical Trials数据库中检索1987—2022年癌痛治疗药物临床试验的相关信息,从试验类型、备案时间、申报地区、癌痛类型、癌痛治疗药物等角度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筛选出临床试验376项,由研究者发起的试验(IIT)项目数多于注册类试验(IST),其中北美洲的总项目数、IIT和IST项目数最多;试验总项目数和IST项目数先增长后回落,IIT的试验项目数稳步增长。针对慢性癌痛、爆发性癌痛和重度癌痛的研究相对较多。研究对象以阿片类药物尤其是芬太尼的占比最高。结论 癌痛治疗药物临床试验对推进癌痛治疗药物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有待进一步加强IST在新型癌痛治疗药物的研究和开展更多IIT研究,以更好地优化癌痛治疗效果。
目的 规范临床试验的管理,降低方案偏离的发生率,为提高临床试验的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HFMEA)确定目前方案偏离发生的潜在失效模式,量化并评估失效模式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及可探测度,计算风险优先数(RPN),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统计分析HFMEA 实施前后 RPN 值,评估改进效果。结果 开展 HFMEA 活动后,14项潜在失效模式的RPN值明显下降 (P<0.05);12项潜在失效模式的风险等级下降。HFMEA小组成员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配合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结论 HFMEA活动的实施有助于临床试验方案偏离的管理,可有效降低方案偏离的发生,为提高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提供经验。
在疼痛治疗过程中为了减少阿片药物的应用,已经尝试引入辅助镇痛剂。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可能具有增强阿片样物质的镇痛作用,诸多研究显示硫酸镁的辅助镇痛作用在疼痛治疗和围手术期麻醉方面表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硫酸镁应用于疼痛治疗的药理学机制主要是其具有NMDA偶联通道的生理电压依赖性阻断剂的作用,其抗伤害性作用与镁阻断钙内流,从而抑制中枢敏感化并降低先前存在的痛觉过敏有关。该文综述硫酸镁在围手术期应用的现状,主要介绍硫酸镁静脉给药、鞘内给药、局部给药的辅助镇痛效果和减少阿片类药物消耗作用,以及在无阿片类药物麻醉方案中的作用及应用前景。
目的 建立瑶药华佗豆药材的红外指纹图谱、薄层色谱鉴别和酚酸类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 采用红外光谱法构建10批华佗豆药材的指纹图谱,采用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光谱数据进行分析;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华佗豆中的绿原酸、异绿原酸A、咖啡酸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新绿原酸、绿原酸、咖啡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的含量。结果 红外光谱法可推测出华佗豆含有有机酸、黄酮类等成分,红外指纹图谱共标定9个共有峰,相似度评价>0.999。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分为两大类,产地S1、S2、S3聚为一类,其余产地为一类;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 5种差异性成分(VIP>1);建立的薄层色谱的供试品和对照品显示位置一致,且斑点清晰,分离度好;华佗豆中6种酚酸类成分线性关系均良好(r≥0.999 2),平均加样回收率97.77%~102.59%,相对标准偏差(RSD)均≤2.90%。结论 建立的华佗豆药材薄层色谱和红外指纹图谱方法简便可行、结果稳定;建立的华佗豆中6种酚酸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可靠,为该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奠定科学基础。
目的 分析利妥昔单抗(RTX)治疗肾小球疾病的起效时间及短期内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某三甲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使用RTX治疗肾小球疾病的病例资料,分析患者使用RTX规范治疗过程中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免疫等相关指标变化,观察短期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共调取52例患者资料,其中30例接受RTX规范治疗,在随访期内血浆白蛋白出现上升趋势,24 h尿蛋白、B细胞计数出现下降趋势,治疗3、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X治疗第1、2、3、4针后及3、6个月后临床缓解率分别为26.92%、36.00%、51.85%、57.69%、76.92%、81.82%;在随访期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RTX能够改善肾小球相关疾病的24 h尿蛋白、血浆白蛋白水平以及B细胞计数,稳定肾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目的 交流国内围孕期父方用药行为及模式,探讨临床药师在父方药物暴露方面可提供的药学服务类型及作用。方法 以围孕期父方药物暴露患者为服务对象,介绍临床药师基于妊娠/哺乳期药学门诊开展父方药物暴露咨询的临床实践工作模式。对咨询病例信息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人群药物暴露特征,并与国外致畸信息服务中心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2017年10月—2022年9月,共为门诊404例父方暴露患者提供药学咨询服务,建立标准化接诊流程。父方药物暴露咨询占比3.6%,以非计划妊娠用药最为常见(79.2%),人均暴露药品(2.6±1.7)种。咨询排名前5位药物类型为抗微生物药、中成药、心血管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及内分泌系统药物;使用频率最高5种药物为头孢菌素、沙坦类药物、恩替卡韦、左氧氟沙星、二甲双胍。开展妊娠结局有效随访261例,随访率81.6%,现有随访结果未提示父方药物暴露后的先天性异常信号。结论 国内父方药物暴露很少受到关注,研究证据十分有限。由临床药师向公众和医疗保健人员提供基于循证证据的药物风险评估与药物治疗建议,并基于病例开展观察性研究,对促进备孕期父方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究药物治疗管理(MTM)服务对儿童哮喘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7—12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咳喘药学门诊就诊的5~11岁哮喘患儿107例,随机分成对照组(50例)和干预组(52例)。对照组患儿首诊时给予单次吸入制剂教育服务;干预组患儿给予全程规范化MTM服务。应用经济、临床与人文结果(ECHO)模型,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及干预6个月后,统计2组患儿在经济(药物成本、成本-效用比),临床(ACT评分、吸入制剂使用正确率、哮喘发作次数)和人文(EQ-5D-5L效用值、Morisky用药依从性、患者满意度)结果中的差异,评价MTM服务在哮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干预前2组各项评分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患儿经济结果、临床结果、人文结果3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师主导的MTM服务可使哮喘患儿在经济、临床、人文多维度获益,既使哮喘患儿疾病得到长期有效控制,又提升药师药学专科服务能力。
目的 了解碘海醇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情况,分析发生过敏性休克特点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方法 检索文献,对2010—2023年度国内公开报道23例碘海醇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进行分析。结果 23例药源性过敏性休克中男性(17例,73.91%)多于女性(6例,26.09%);患者年龄41~80岁(82.61%)占比较高;累及全身性损害8例(34.78%),神经系统损害7例(30.43%),呼吸循环系统损害5例(21.74%),皮肤及附件3例(13.04%);多为速发型(72.91%);患者合并慢性疾病及其他疾病发生比例较高(82.61%)。结论 碘海醇注射液导致过敏性休克影响因素较多,应密切关注非离子型造影剂不良反应,尤其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
目的 介绍医院住院部药品调剂全流程可追溯闭环管理模式应用。方法 依据智慧医疗建设思路和六级电子病历要求,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设计了住院部药品调剂全流程的无纸化模式,建立可追溯闭环管理体系,并对体系的实践效果进行全面评价。结果 流程改造后,任务派领时间缩短,药品调配时间缩短,退药时间压缩,提高药师培训效率,降低人力耗材成本,促进安全合理用药。结论 基于智能设备和信息化手段对医院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实现住院药品调剂全流程闭环式可追溯管理,具有安全、规范、高效、闭环可追溯的优势,降低调剂差错风险,提高用药安全性,可推广性强。
目的 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医院信息药师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与评价,赋能医院药事精细化管理,促进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方法 了解国内外医院信息药师发展现状,通过行为事件访谈等方法建立医院信息药师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结合该模型对知识、能力等要求开发培训课程大纲,借助情景模拟、案例讨论等教学创新手段开办全国医院信息药师培训班,以问卷调查跟踪学员培训前后在药学信息方面的工作业绩和科研成果情况并做效果评价。结果 医院信息药师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以知识、经验、技能、个人特质4个部分进行构建,并基于该模型建立医院信息药师培养体系,包括制定岗位职责及绩效指标、建立药学信息室制度、设计培训系列课程出版教材、创办全国培训班、建立专项题库和数智药网平台。项目团队以广东省药学会主办的全国医院信息药师培训班为例,跟踪学员培训前后的工作业绩和科研成果情况。2018—2024年累计培养7期共465名信息药师,来自28个省市区的298家医院,对结业满1年的前6期学员发出问卷,共收回有效答卷236份,169名(71.6%)学员表示在培训后在药学信息化项目起到主要作用, 65名(27.5%)学员在培训后发表论文、申报课题或申请专利,其中与药房自动化、药学信息化相关占多数。结论 构建医院信息药师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模型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目的 探索建立一种信息化药物治疗路径管理新模式。方法 通过多学科诊疗(MDT)制定骨科药物治疗路径,并借助信息系统实施路径管理,落实精细的管控规则。选取管理路径实施前(2022年1—5月)病例为对照组,管理路径实施后(2022年6—12月)病例为改进组,以评估管理效果。结果 建立8大类手术的药物治疗路径,在医院信息系统(HIS)维护推荐药品医嘱990条,MINDS系统维护管控规则176条,应用药物治疗路径管理新模式后,骨科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次均药费和基药金额占比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通过对路径实施前后病例分析,骨科抗菌药物、镇痛药物、补液扩容药物、抑酸护胃药物和活血消肿中成药使用合理率分别提高21.6%、12.7%、23.3%、32.1%和27.1%,平均药费分别降低111.51、15.33、49.84、42.29和14.23元。结论 该院建立的以MDT为基础的药物治疗路径管理模式切实可行,相关经验可为医药同行提供参考。
目的 了解和掌握2022年国家药品抽检质量状况及可能存在的药品质量风险。方法 以问题为导向,以风险防控为目标,采取“分散抽样、集中检验、探索研究、综合评价”的抽检模式。回顾国家药品抽检历年检验情况,针对2022年国家药品抽检的整体质量情况进行总体分析,重点对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及风险进行挖掘和分析。结果 2022年抽检平均合格率为99.4%。中国上市后药品质量总体安全形势平稳可控,药品质量处于较高水平。结论 通过开展与药品安全性、真实性、有效性等方面的探索性研究,国家抽检在全面评价药品质量状况、提升品种质量控制水平及行业标准、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打击掺杂掺假等违法违规行为、警示公众用药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