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集采)工作进入常态化、制度化,进入集采目录的抗菌药物品种数也随之增加,集采背景下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已成为行业关注热点。山东省药学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和山东省细菌真菌耐药监测质控中心组织山东省内专家,依据国家及山东省相关政策法规,结合前期集采管理工作经验,经反复研讨凝练完成《山东省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集中带量采购管理专家共识》。该共识主要包括抗菌药物集采管理体系建立、抗菌药物目录遴选规则及管理、抗菌药物集采品种报量及任务分解、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及管理、基于真实世界的集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综合评价、培训及宣教、企业责任等内容,以期为山东省乃至国内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集采工作提供参考。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病死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24》在2018年版基础上,结合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中国国情,对心力衰竭分类、诊断、预防、治疗、合并症和管理等内容均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和推荐。该文对该指南治疗药物部分的更新进行综述。
2024年2月5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胎儿和新生儿时期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科学声明》(简称《声明》)。《声明》讨论了胎儿和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机制、药物治疗方案以及药动学内容,提出了胎儿和新生儿时期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共识。该文对其药物治疗部分进行解读,总结胎儿和新生儿心律失常用药推荐及药物特点,以期为中国胎儿和新生儿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目的 观察芒柄花素对C28/I2软骨细胞炎症损伤的影响,研究芒柄花素干预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缓解C28/I2软骨细胞炎症损伤的机制。方法 筛选芒柄花素给药浓度,建立脂多糖(LPS)诱导C28/I2细胞炎症损伤模型。实验分组:正常对照组、LPS组、芒柄花素小剂量组(12.5 μmol·L-1)、芒柄花素中剂量组(25 μmol·L-1)、芒柄花素大剂量组(50 μmol·L-1)。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芒柄花素对软骨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C28/I2细胞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28/I2细胞内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磷酸化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p-IκBα)、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磷酸化核因子κB p65(p-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 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0 μg·mL-1LPS组软骨细胞活力显著下降,给予芒柄花素后软骨细胞活力明显提高(P<0.01)。ELISA实验结果显示,与LPS组比较,给予芒柄花素可降低C28/I2细胞上清液IL-6和TNF-α水平(P<0.01或P<0.05)。蛋白印迹实验结果显示,与LPS组比较,芒柄花素可以剂量依赖性地下调NF-κB通路的磷酸化水平(P<0.01或P<0.05)。结论 芒柄花素可缓解软骨细胞炎症损伤,其机制与调控NF-κB信号通路磷酸化活化有关。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IL)-22对肝纤维化小鼠结肠屏障的影响及与Nrf2通路的关系。方法 将小鼠分为对照组(CON组)、模型组(MOD组)、IL-22组、IL-22+ML385组(ML385为Nrf2抑制剂),每组10只,造模周期为8周。除CON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予含乙醇的液体饲料及四氯化碳橄榄油腹腔注射;IL-22组在此基础上给予IL-22;IL-22+ML385组于IL-22处理前1 h腹腔注射ML385 。造模结束,对肝脏进行苏木精-伊红(HE)、马松(Masson)染色,明确是否发生纤维化;收集小鼠粪便,检测球菌与杆菌的比值,观察肠道菌群生长情况;对结肠进行HE染色、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析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Nrf2通路蛋白(Nrf2、HO-1、NQO1)表达情况。结果 与CON组比较,MOD组小鼠肝组织呈现明显纤维化、结肠组织出现炎细胞浸润、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下降(P<0.05),粪培养基未见各种致病菌过度生长,球杆比值无明显差异。与MOD组比较,IL-22组肝脏及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均减轻,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升高,Nrf2、NQO1、HO-1表达水平亦升高(P<0.05),IL-22+ML385组无明显改变。结论 IL-22可改善肝纤维化小鼠结肠屏障功能,其机制与Nrf2抗氧化应激通路激活有关。
目的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5年版)药包材不溶性微粒测定法,并对方法内容进行详细说明,为标准后期的使用提供进一步指导和支持。方法 梳理现行《国家药包材标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5年版)药包材标准体系建设的内容及验证数据结果,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包材不溶性微粒测定法,对适用范围、测试方法,以及实验参数的确定进行详细研究和说明。结果 与现行《国家药包材标准》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5年版)药包材不溶性微粒测定法解决了原标准适用范围不全、实验参数设定不合理的问题。结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5年版)药包材不溶性微粒测定法内容更具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为药包材不溶性微粒的测定提供更加规范、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可为标准体系的建设起到支撑作用,共同促进产业发展。
目的 提高对橡胶密封件质量控制的认识,促进药品生产企业对橡胶密封件的合理选用和有效管理。方法 结合橡胶密封件的配方工艺,分析药品对橡胶密封件的性能需求及橡胶密封件对药品可能的影响;根据药品生命周期管理需求,将橡胶密封件选用流程归纳为筛查、验证、维护等3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的目标任务提出建议。结果 橡胶密封件的实际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合理筛选和科学验证可以确认橡胶密封件在药品生产阶段的可加工性及从药品储运到临床使用各阶段的适用性,通过有效质量控制可以保证橡胶密封件在药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适用性。结论 通过对橡胶密封件合理选用和有效质量控制,有助于更好地保证药品在生命周期内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
目的 分析塑料和橡胶类药包材自身稳定性研究目的、要求、技术等要点,以便更深入开展药包材自身稳定性研究。方法 结合关联审评审批相关法规要求及现有的药包材自身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南、国内外相关文献讨论稳定性研究的技术要点,同时根据目前塑料和橡胶类药包材国家标准体系的规划,及国外相关标准的更新,探讨未来可能的变化。结果 塑料和橡胶类药包材自身稳定性是法规的要求,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家药包材标准体系的更新,药包材自身稳定性要求也可能随之发生相应变化。结论 塑料和橡胶类药包材自身稳定性研究为药包材满足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提供良好技术支撑。
目的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5年版)药品包装用橡胶密封件指导原则,促进相关方更好理解和合理使用该指导原则。方法 结合橡胶密封件质量控制需求,对指导原则制定的必要性及质量控制相关内容进行说明,并给出合理使用建议。结果 相关方应基于指导原则的通用要求,结合产品性质及实际应用情况,制定橡胶密封件产品的企业标准或质量协议。结论 基于全过程风险管理理念,经相关方积极参与制定的药品包装用橡胶密封件指导原则,明确了橡胶密封件的质量控制要求及关键质量属性,有助于促进橡胶密封件的质量控制。
目的 采集并解析常见橡胶类药包材的橡胶基材和膜材红外光谱,为国家药包材标准体系中橡胶类药包材红外光谱鉴别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方法 采用傅里叶转换红外(FT-IR)-衰减全反射(ATR)法采集基材和膜材红外光谱图,对图谱中主要吸收峰进行基团归属和振动形式解析,并讨论影响红外光谱图采集结果的因素。结果 对常见的橡胶基材硅橡胶、聚异戊二烯橡胶、卤化丁基橡胶,和膜材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聚对二甲苯典型红外光谱进行解析。结论 橡胶类药包材生产配方复杂多样,测试方法、橡胶产品生产配方、ATR晶体材料和硅油等因素均会影响红外光谱图采集结果。
目的 制订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系列药包材标准之橡胶密封件水分测定方法。方法 阐述橡胶密封件水分测定方法的制订过程,分析该标准的重点内容,对烘干法、卡氏干燥炉-库仑滴定法水分含量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多批胶塞样品水分含量测定结果,烘干法普遍高于卡氏干燥炉-库仑滴定法。后者专属性强,准确度高,更能反映橡胶密封件真实的水分含量。结论 企业可根据其产品预期用途及日常检测需求等,从橡胶密封件水分含量测定两种方法中选择适用方法。
目的 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系列药包材标准之一橡胶密封件表面硅油量测定法。方法 阐述橡胶密封件表面硅油量测定法制订过程,以红外透射模式为例,通过分析方法验证,考察方法科学性与合理性。解析测定法重点内容,包括定量峰选择、测定溶剂选择、浸提溶剂及条件选择、仪器测定方法选择、红外透射模式液体池窗片选择、定量方式选择及二甲硅油对照品选择。结果 选择红外光谱法,根据1 260 cm-1的Si-CH3键振动吸收峰高测定胶塞表面二甲硅油量。采用环己烷为测定溶剂,分别用红外透射模式及衰减全反射模式测定相同浓度二甲硅油对照品溶液,以峰高进行定量,2种测量模式结果基本相同。透射模式方法验证结果表明,二甲硅油在0.3~10.0 m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8;回收率102.3%~105.6%;检测限0.1 mg·mL-1;7批次胶塞硅油测定结果与企业提供的硅油投入量相当。结论 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红外透射模式或衰减全反射模式测定胶塞表面二甲硅油量。
目的 设计pH敏感的尼达尼布脂质体(Nb-Lips),使其靶向肺纤维化的酸性微环境。通过处方工艺优化Nb-Lips包封率(EE%)。方法 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Nb-Lips,以EE%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响应面法对脂质体处方进行优化。通过动态光散射技术和微柱离心法考察其粒径、分散系数(PDI)、Zeta电位、EE% ;采用透析法分别考察Nb-Lips在pH值为7.4、5.3的人工肺液中的体外释放行为;使用压缩空气式雾化器雾化Nb-Lips,并考察其雾化稳定性及空气动力学粒径。结果 Nb-Lips粒径为(100.651±7.315) nm,PDI为(0.328±0.026),Zeta电位为(21.633±2.004)mV,优化后的EE%>80%。与在pH值为7.4的人工肺液中比较,Nb-Lips在pH值为5.3的人工肺液中总释放量高60.78%,且释放时间达48 h,远高于尼达尼布溶液。Nb-Lips雾化前后粒径、电位、PDI无显著差异,EE%下降4.25%,雾化后液滴微细粒子分数为37.49%。结论 响应面法优化处方工艺有效地提高Nb-Lips EE%,成功制备酸性环境敏感的、可吸入、可缓慢释放的Nb-Lips。
目的 制备基于透明质酸(HA)活性氧(ROS)响应型鬼臼毒素(POD)聚合物前药胶束(HTP-M),并考察其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效果。方法 采用两步酯化法合成基于HA的ROS响应型POD聚合物前药HA-TK-POD,采用透析法制备聚合物前药胶束HTP-M,并对其形态特征、粒径、电位和载药量进行表征,同时考察ROS响应性药物释放。以SCC-9细胞和荷瘤小鼠为模型,考察HTP-M体内外抗肿瘤效果。结果 磁共振氢谱(1H-NMR)证实HA-TK-POD聚合物前药成功合成。所得HTP-M胶束呈类球形,粒径(126.1±3.5) nm,分布均一,Zeta电位(-26.8±1.9) mV。HTP-M载药量(12.3±0.8)%,具有良好ROS响应性。HTP-M可特异性靶向CD44高表达的SCC-9细胞,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抗肿瘤效果。结论 制备了一种基于HA的ROS响应型POD聚合物前药胶束HTP-M,其具有良好的ROS响应性,并可有效抑制OSCC,为临床OSCC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能显著降低表/界面张力的物质,是纳米制剂制备工艺、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该文通过梳理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分类及其在纳米制剂中的作用机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表面活性剂在已上市纳米制剂中的应用及研究情况进行阐述,以期为新型纳米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中药单体对肿瘤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低靶向性、难以在肿瘤部位聚集等不足限制了其应用。环境响应型纳米递药系统作为一种新型药物递送方式,具有靶向性递药、减少药物毒副作用、环境响应性释放等优势,在肿瘤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文通过查阅并整理相关文献,从中药单体治疗肿瘤的概况、环境响应型中药单体纳米递药系统的分类以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3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旨在为解决中药单体治疗肿瘤的局限性提供思路。
现阶段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抗菌药物或抗菌材料来治疗耐药细菌感染性疾病,基于活性氧(ROS)响应性的纳米载药系统对于细菌感染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综述了聚合物类、无机物类、复合材料类ROS响应纳米载药系统,讨论了ROS响应纳米载药系统与光热治疗、光动力治疗、声动力治疗、气体治疗的协同治疗,展望了该系统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新趋向。
儿童型大疱性类天疱疮临床较为少见,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会因疫苗接种、药物、免疫系统疾病等诱发出现大疱性类天疱疮。该文报道1例儿童型大疱性类天疱疮伴肺结核病例,患儿经过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及抗结核治疗后,疗效满意。该类病例因伴有肺结核,治疗更具挑战。
铁死亡是铁脂代谢紊乱所致的铁依赖性细胞死亡形式,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脂质代谢和铁代谢等方面,这些途径受到各种代谢和信号通路复杂又严格的调节。目前研究证明,铁死亡与癌症、动脉粥样硬化和神经性疾病有关。中药具有活性成分多、安全性较高、治疗成本较低等特点,临床应用具有独特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将中药调节铁死亡作为切入点可能是未来防治各类疾病的新方向。该文基于铁死亡讨论铁脂代谢紊乱的机制研究及中药干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和治疗策略。
阿司匹林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非甾体解热镇痛抗炎药,其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近期研究发现,阿司匹林除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外,还有显著的抗肿瘤、抗心血管系统疾病、抗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抗神经系统疾病等作用。该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综述阿司匹林对肿瘤、心血管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旨在为阿司匹林的临床合理应用并发现其新的药理作用提供线索和依据。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QAMS)法同时测定解郁安神颗粒中13种成分含量,并构建其综合质量评价模型。方法 以乙腈-0.1%磷酸为流动相,同时测定解郁安神颗粒中王百合苷C、王百合苷E、王百合苷B、羟异栀子苷、栀子苷、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酸枣仁皂苷B、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姜黄素的含量,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和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EW-TOPSIS)法对其整体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学验证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OPLS-DA显示栀子苷、柴胡皂苷d、王百合苷B、姜黄素、斯皮诺素和柴胡皂苷a为解郁安神颗粒质量差异的主要因子。EW-TOPSIS显示14批解郁安神颗粒最优解欧氏贴近度0.284 9~0.640 7。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解郁安神颗粒的质量控制和整体评价。
目的 基于多指标-响应面法对酒蒸地黄炮制工艺进行优化。方法 采用单因素实验法考察酒蒸地黄的蒸制时间、闷润时间和加酒量;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UPLC-QqQ-MS/MS)技术测定酒蒸地黄中水苏糖、甘露三糖、蜜二糖等活性成分的含量,采用色差仪分析酒蒸地黄色度,采用阿贝折射仪测定酒蒸地黄含糖量。通过层次分析法-赋值法(AHP-CRITIC)混合加权法将上述化学成分的含量与酒蒸地黄饮片的色度以及甜度值作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实验设计,并对酒蒸地黄炮制工艺进行优化。结果 优化酒蒸地黄的最佳炮制工艺为蒸制时间6.5 h,闷润时间1.5 h,每100 g药材加酒量为20.6 g。结论 该实验确定的酒蒸地黄工艺可行,可为熟地黄的工艺研究提供参考,对该炮制品种工业化生产有指导意义。
目的 基于响应面法优选黄参肠舒洗剂闪式提取工艺参数。方法 采用闪式提取技术,以大黄酚提取量、大黄素提取量及干膏得率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Design-Expert软件所提供的Box-Behnken Design程序来进行实验设计,优化建立黄参肠舒洗剂闪式提取的工艺参数,并与传统提取工艺进行比较。结果 黄参肠舒洗剂闪式提取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转速4 000 r·min-1、料液分配比1:25(g·mL-1)、提取时间100 s。结论 所建立的黄参肠舒洗剂闪式提取工艺技术可行,与传统提取工艺比较优势明显,为黄参肠舒洗剂新的提取工艺及后续的开发提供了研究基础。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皮左心耳封堵术(PLAAC)患者口服抗栓药物的使用方案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为该类患者抗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收集南京中医药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2018年1月-2022年1月接受 PLAAC 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病历,统计患者基本信息、术前左心耳血栓筛查及抗栓方案、围术期和术后1年抗栓用药方案,对患者围术期及术后3、6、12个月出血事件和栓塞事件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 实际纳入患者86例。术前8例患者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左心耳血栓,延长抗栓1个月后血栓均消失;围术期不间断抗凝组有1例出血事件,间断抗凝组无出血事件,术后1年不间断抗凝治疗组有11例(18.0%)出血事件,间断抗凝组4例(16.0%)出血事件(P>0.05);术后3个月内患者均遵医嘱接受抗凝药物治疗,术后3~6个月33.7%患者接受双抗血小板药物(DAPT)治疗,29.1%停药;6~12个月47.7%例患者接受单一抗血小板药物(SAPT)治疗,48.8%停药;随访1年结果显示器械相关血栓、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事件各发生1例,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结论 真实世界中该院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围术期及术后给予患者个体化抗栓方案合理,与指南一致;但患者存在用药依从性差的问题,建议临床药师积极开展药学监护,加强用药教育,提高用药依从性。
目的 探讨社区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PA)脓毒症休克患儿的药物治疗思路。方法 临床药师结合1例社区获得性PA脓毒症休克患儿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及临床表现,从PA耐药机制出发,为临床制定抗感染治疗方案提供建议。结果 临床药师协助医师精准选用抗菌药物,调整用药方案,患儿痊愈出院。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社区获得性PA脓毒症休克患儿的治疗全过程,提出合理用药建议,较好地保障了患儿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该文介绍药品监管电子证照标准编制的政策背景,分析药品监管电子证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标准制订过程,对标准主要内容进行解读,并结合标准应用情况,提出优化完善建议,为地方药品监管机构实施电子证照提供指导,为药品监管电子证照在全国互通互认提供基础。
目的 研究我国30个省市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三阶段DEA-Tobit模型,对2009—2021年我国30个省市及三区域医疗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结果 剔除环境因素后,我国医疗资源配置技术效率的均值呈现微弱下降趋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人口密度对调整后的医疗资源效率值基本呈现正效应;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均GDP对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系数一致,均为0.09。结论 我国医疗资源较为丰富的部分地区配置效率相对较低,如北京、天津等省市;而医疗资源不太丰富地区配置效率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