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国际药学文摘》
《乌利希期刊指南》
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来源期刊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第七届湖北十大名刊提名奖  

过刊目录

  • 全选
    |
    药物研究
  • 药物研究
    王志昊, 祝娜, 唐茂红, 付饶, 阿热依·巴哈提, 李彦文, 黄秀兰, 李志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天麻素(Gas)、薯蓣皂苷元(Dio)及其组合物(GDC)对大鼠缺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保护作用和对脑微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BMECs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Gas组(1、2、4、8、16、32 μmol·L-1),Dio组(0.25、0.5、1、2、4、8 μmol·L-1),GDC组(Gas和Dio浓度分别为1和0.25、2和0.5、4和1、8和2、16和4、32和8 μmol·L-1)。分组给药12 h后,对模型对照组、Gas组、Dio组和GDC组通过氧糖剥夺法建立BMECs缺氧模型。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浓度;观察Hoechst 33258、FITC-Annexin V/PI染色,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考察Gas、Dio及GDC对缺氧损伤BMECs的保护作用及促进血管新生作用。进一步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研究GDC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结果 Gas、Dio以2、0.5 μmol·L-1组合时,可显著提高缺氧损伤BMECs细胞活力(P<0.05),促进细胞增殖;与模型对照组比较,Gas组LDH漏出率降低(P<0.05);Gas组、Dio组与GDC组IL-1β含量均显著下降(均P<0.05),Gas组、GDC组SOD活力升高(P<0.05),Gas组、Dio组以及GDC组凋亡小体减少。GDC可促进BMECs缺氧模型的增殖、侵袭、迁移以及小管形成,表明其在细胞水平上一定程度促进血管新生。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Gas与半胱天冬酶3(CASP3)、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PPARG)、凝血因子Ⅱ(F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Akt) 1蛋白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Dio与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NOS3)、KDR蛋白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Gas 、Dio可能主要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磷酯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调控脑缺血后血管新生。结论 Gas、Dio及GDC具有抗缺氧损伤作用并可促进缺氧损伤后血管新生,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作用于Akt1、NOS3、VEGFR2等蛋白,调控VEGF/Akt/MAPK等信号通路促进血管新生有关。

  • 药物研究
    范华娜, 邹国发, 陶曙红, 郭丽冰, 尹永芹, 陈景胜, 陈艳芬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考察拔脓生肌软膏(BNO)治疗皮肤感染性创面的药理学作用,并初步评价其皮肤安全性,为进一步研发和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无特定病原体(SPF)级小鼠和大鼠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的细菌性感染皮肤创面模型,随机分为基质组,BNO小、中、大剂量组,龙珠组,百多邦组,给予相应药物涂抹后,考察BNO对大、小鼠细菌性皮肤感染创面的治疗作用,主要观察创面愈合率、创面病理形态、皮肤细菌逆培养细菌含量、皮肤创面组织中羟脯氨酸,以及大鼠皮肤创面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采用小鼠扭体及耳肿胀实验考察BNO的抗炎镇痛作用;采用皮肤刺激性实验和过敏性实验考察BNO对新西兰兔、豚鼠皮肤给药的安全性。结果 与基质组比较,BNO治疗后能显著促进皮肤创面愈合,改善创面组织病理形态,显著增加皮肤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抑制创面感染部位的细菌生长,抑制炎症,降低IL-10、TNF-α的含量(P<0.05或P<0.01);BNO大剂量能显著抑制小鼠耳肿胀(P<0.01),中、大剂量均能显著减少扭体次数(P<0.05或P<0.01);BNO对新西兰兔、豚鼠皮肤实验结果显示没有明显的刺激性和过敏性,安全性良好。结论 BNO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及促进皮肤创面愈合作用,该制剂符合中药外用软膏的安全性要求。

  • 药物研究
    冯逸佳, 李庆芳, 董壮壮, 张圆琳, 乔元彪, 李青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巨噬细胞,评价黄酮类化合物(华良姜素和木犀草素)对促炎、抗炎白细胞介素(IL)因子表达以及Toll样受体4 /髓样分化因子/核因子-κB (TLR4/MyD88/NF-κB)信号转导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黄酮设低、中、高浓度组分别与LPS共处理,建立细胞炎症和抗炎模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培养液中一氧化氮(NO)和IL表达。沉默IL-6,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IL-10/IL-17 mRNA沉默IL-10,检测IL-6/IL-12 mRNA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Toll样受体4(TLR4)、磷酸化p65(p-p65)、髓样分化因子(MyD88)、磷酸化IκBα(p-IκBα)蛋白。结果 华良姜素、木犀草素抑制NO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60和8.93 μmol·L-1。LPS诱导可降低抗炎因子IL-4、IL-10表达,并且提高促炎因子IL-6、IL-12、IL-16、IL-17和IL-23表达(P<0.01)。与LPS组比较,黄酮分别处理可剂量依赖地中和促炎因子上调和抗炎因子的下调作用(P<0.05或P<0.01)。沉默IL-10上调IL-6/IL-12 mRNA在空白对照组、LPS诱导和LPS+黄酮组细胞中表达;沉默IL-6下调IL-10/IL-17 mRNA表达(P<0.05或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诱导激活细胞表达TLR4、p-p65、MyD88、p-IκBα蛋白,而经黄酮处理后蛋白表达均被抑制(P<0.05或0.01)。结论 2种黄酮类化合物均具有抗炎活性,可中和巨噬细胞的促炎、抗炎IL因子。IL-10反向调节IL-6/IL-12,IL-6正向调节IL-10/IL-17。巨噬细胞的双重IL中和作用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来实现。

  • 药品包装材料专栏
  • 药品包装材料专栏
    陈晓莉, 付蒙, 王经纬, 胡敏, 赵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测定药用卤化丁基橡胶塞表面硅油量。方法 样品经航空煤油超声提取后,采用有机相直接进样的方式进行测定。考察发射功率、载气流速、辅助气和等离子体流量,以及样品超声提取时间对硅油含量测定的影响。结果 二甲基硅油在1.0~50 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9 9。二甲基硅油的定量下限为0.3 μg·mL-1,加样回收率90.37%~98.34%,相对标准偏差(RSD,n=9)为0.64%~2.22%。结论 该方法灵敏,准确可靠,可用于药用卤化丁基橡胶塞表面硅油的定量测定。

  • 药品包装材料专栏
    朱碧君, 辜倩, 汪元亮, 熊马剑, 郑国高, 赵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对药用复合膜的组合材料经行定性鉴别,分析判断各自的特征吸收峰。方法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采集不同厂家多个批次复合膜样品的红外光谱图,原始光谱进过预处理后,采用系统聚类分析(HCA)、相似度分析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对红外光谱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得到的红外光谱数据,将样品分为聚乙烯(PE)、聚酯(PET)和聚丙烯(PP)3种组合材料,各自的特征频率分布基本一致,只是峰强度存在差别。通过上述3种化学计量学方法的辅助分析,结果一致的情况下进一步确定了分类标准,符合研究要求。结论 该方法分辨度好,可以快速、有效地识别药用复合膜的不同组合材料,为有关材料的红外光谱鉴别提供依据。

  • 药品包装材料专栏
    付蒙, 陈晓莉, 陈雷霖, 曹运姣, 胡敏, 赵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卤化丁基胶塞中14种抗氧剂的方法。方法 采用超高效合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CQUITY UPC2 BEH-2EP(100 mm×3.0 mm,1.7 μm),主要以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作为流动相,同时以甲醇-乙腈(1:1)为流动相改性剂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5 mL·min-1,系统背压13.79×103 kPa,柱温40 ℃,进样体积1 μL,检测器为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检测波长220 nm。结果 14种抗氧剂可以在5 min内实现分离检测。在5~100 μg·mL-1范围内,14种抗氧剂的质量浓度分别与各自峰面积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0.998,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9.80%~102.9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2.4%(n=9)。对10批次卤化丁基胶塞样品进行检测,主要检测到了4种抗氧剂,分别为抗氧剂BHT、抗氧剂168、抗氧剂1076及抗氧剂1010。结论 该方法简便高效,选择性非常强,能够准确快速地分析卤化丁基胶塞中的抗氧剂。

  • 药品包装材料专栏
    程佳美, 贾菲菲, 李颖, 赵霞, 杨会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药用卤化丁基橡胶塞中可提取硫、4-叔辛基苯酚及2-巯基苯并噻唑的含量。方法 使用甲苯-甲醇混合溶液作为提取溶剂,采用ZORBAX SB-C18(150 mm×4.6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85:1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柱温为40 ℃,进样量20 μL。结果 可提取硫、4-叔辛基苯酚和2-巯基苯并噻唑的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0.20~501.00 μg·mL-1(r=0.999 8)、0.20~502.95 μg·mL-1(r=0.999 9)、0.22~547.53 μg·mL-1(r=0.999 8),检出限分别为0.40、0.25 和0.15 μg·mL-1;精密度、稳定性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3%;提取回收率分别为93.5%~104.8%、99.0%~100.6%和103.0%~107.7%;迁移回收率分别为97.0%~101.8%、98.7%~110.3%和89.3%~94.0%。结论 该方法灵敏快速、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药用卤化丁基橡胶塞中可提取硫、4-叔辛基苯酚及2-巯基苯并噻唑含量的测定。

  • 药品包装材料专栏
    吴熊, 杨静, 魏七一, 徐赛, 宋小东, 王寅, 胡敏, 赵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不同交联密度对五层共挤输液用膜性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辐照条件,制得不同交联密度的五层共挤输液用膜样品,通过考察拉伸性能、热合性能、透光率、pH值等指标,分析不同交联密度对五层共挤输液用膜物理性能、化学性能、使用性能等方面的影响。结果 随着交联密度的增加,五层共挤输液用膜的力学性能、光学性能和热合性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当凝胶含量达到60%以上时,五层共挤输液用膜性能更为优异。结论 确定合适的辐照工艺对五层共挤输液用膜性能十分重要。

  • 药品包装材料专栏
    康可欣, 李莎, 韩祥东, 张齐明, 马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药品包装材料(简称药包材)作为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直接相关。该文综述了目前我国药包材的应用现状,比较了传统药包材的种类、特点及应用范围,详细介绍了新型药包材的类型及应用前景,指出了各类药包材在生产回收、流通监管、环境污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我国药包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建议。

  • 药物辅料的安全性评价专栏
  • 药物辅料的安全性评价专栏
    李恒, 李克, 吴健鸿, 晏菊姣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亚硫酸盐类抗氧化剂具较强的还原性,多年来作为常用辅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及药品中,某些注射剂中甚至非法添加此类抗氧化剂以保证药品质量。抗氧剂的使用解决了部分药物在高温灭菌和储存过程中易被氧化的难题,但由此引发的毒副反应不容忽视。中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亚硫酸盐在药品中使用以及药品标签规范等方面的管理十分重视。该文全面汇总和分析了国内外药典及其他质量标准中亚硫酸盐类及其他原辅料、制剂中亚硫酸盐(包括二氧化硫)的检测方法收载情况,为进一步开展药品中亚硫酸盐检测方法研究、限度制定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 药物辅料的安全性评价专栏
    李克, 毕宏煜, 蔡沅璇, 赵宇航, 上官小芳, 陈哲锐, 黄锐, 吴健鸿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并总结近40年来国内外关于亚硫酸盐及其添加剂安全性研究的热点、规律和分布情况,为促进我国未来亚硫酸盐及其添加剂的安全性研究与监督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NKI)数据库中,以“亚硫酸盐”“添加剂”“安全性”等主题词组成检索式进行文献检索,借助CiteSpace软件对筛选后文献的合作网络以及关键词网络进行可视化处理与分析,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结果 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普遍集中在对亚硫酸盐及其添加剂的不良事件报道与安全性综述、安全性研究、新型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实际应用4个方面。此外,国外还开展了亚硫酸盐与其他药物联用的不良反应组合探索、相关产品的上市后安全性评价等研究;我国则对于亚硫酸盐的新应用、中药材中亚硫酸盐的检测以及亚硫酸盐限量标准设定展开了更多的研究。结论 我国现有研究力度有待加强且深度不足,导致安全性基础研究与监督管理脱节。加强国内外更多主体的合作、拓宽研究范围主动引入风险管理研究、加强相关产品上市后安全性监督管理,是促进亚硫酸盐及其添加剂安全性保障的有效途径。

  • 药物辅料的安全性评价专栏
    李克, 朱珺, 蔡沅璇, 赵宇航, 上官小芳, 陈哲锐, 黄锐, 吴健鸿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国内外亚硫酸盐类药用辅料和食品添加剂风险控制政策的使用情况,为优化政策提供参考意见。方法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构建政策工具-风险来源-国家/地区的三维政策分析框架,对纳入政策文件进行分析和编码。结果 共纳入政策文件101份,政策条目编码163条,政策发布年份为2000—2022年。强制性、混合性、自愿性政策工具分别占70.55%、16.56%、12.88%。结论 各类型政策工具内部使用频数差异大,使用结构不均衡。我国对亚硫酸盐类药用辅料缺少针对性管理政策,在食品药品标签无含量说明,有待调整。

  • 药物辅料的安全性评价专栏
    潘卫松, 李克, 吴健鸿, 陈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吸入制剂辅料安全性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吸入制剂辅料的安全性评价在遵守毒理学研究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前提下,具备经由呼吸系统给药特殊性而产生的特殊要求。现代生物技术、体外替代方法和免疫毒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快速发展为吸入制剂新辅料的研究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为制药工业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该文为深入开展吸入制剂辅料的安评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 药学进展
  • 药学进展
    张文文, 向施, 陈慧, 杨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β-谷甾醇是一种天然的甾体类化合物,因其特有的生物学活性和理化特性广泛应用于医药和食品行业。β-谷甾醇作为真核生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不仅具有良好的自由基清除作用,还具有化学预防高血脂、动脉硬化和炎症等疾病的作用。近年来,β-谷甾醇对肝癌、胃癌、结直肠癌、肺癌和乳腺癌等癌症均表现出极佳的抑制作用,在癌症的预防与治疗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该文对β-谷甾醇的抗癌作用及分子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深入了解β-谷甾醇的抗癌作用以及未来在临床癌症的应用提供参考。

  • 药学进展
    邢艾雅, 高迪, 陈跃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姜黄素是一类存在于姜黄根茎中的脂溶性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由于姜黄素的水溶性低、化学稳定性差和首关效应强等因素导致口服吸收效果差,阻碍了其临床应用。增加姜黄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策略包括加入代谢酶抑制剂或P-糖蛋白(P-gp)抑制剂,或者采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该文综述影响姜黄素口服吸收的关键因素及相关药物递送策略,建议对姜黄素纳米制剂的设计和工业化进行更深入研究;选择兼具P-gp和CYP酶抑制活性的药用辅料递送药物;对于药物浓度需求较高的治疗,靶向递送或皮肤局部给药使药物精确作用于病变部位可能更合理;基于药动学和药效学方面的协同作用进行药物联用。

  • 药学进展
    王玲, 蔡铠红, 詹文珠, 殷国干, 叶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Toll样受体(TLR)7是TLR家族中的一员,是Ⅰ型跨膜糖蛋白,由细胞质 Toll/白细胞介素-1 受体同源性 (TIR)信号传导结构域和包含 19~25 个串联富含亮氨酸重复基序的外部抗原识别结构域组成。人体内TLR7主要分布在浆树突状细胞(pDC)和B细胞的胞体内体膜上,通过高尔基体的囊泡从内质网穿梭至内体。内体膜上的TLR7与病毒来源的单链RNA分子或咪唑啉类似物结合从而被激活,进一步诱导Ⅰ型干扰素的合成,从而启动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细胞的激活,快速招募炎症细胞到感染部分,发挥抗病毒、抗肿瘤以及抗过敏的功能。TLR7激活后由于具有调节TH1/TH2细胞比例的作用,其配体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该文围绕TLR7激动剂对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过敏性脑炎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药学进展
    龚关丽, 朱万龙, 吴帆, 杨旭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妇女常见的异质性内分泌疾病。PCOS患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肥胖、血脂异常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增加。胰岛素抵抗(IR)作为PCOS代谢紊乱中心环节,其改善对于PCOS治疗意义重大。近年发现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是增加尿糖排泄的非胰岛素依赖性降血糖药,可改善PCOS患者IR与代谢,减轻患者体质量,保护多器官,降低PCOS心血管损伤、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肾病、肝脏代谢性疾病发生风险。该文就SGLT2抑制剂通过改善IR对PCOS患者代谢及心血管功能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进行综述。

  • 药物制剂与药品质量控制
  • 药物制剂与药品质量控制
    王星栋, 李娟, 方建国, 万青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黄银颗粒的提取工艺。方法 以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考察因素,以黄芪甲苷、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提取率和干膏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Box-Behnken 响应面法优化黄银颗粒提取工艺参数。结果 优选的黄银颗粒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水,每次1 h,煎煮3次。3次平行验证实验平均综合评分95.69%(相对标准偏差为1.65%),与模型预测值偏差1.58%。结论 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适合黄银颗粒批量生产,可为其后续的研究开发奠定基础。

  • 药物制剂与药品质量控制
    龙小妹, 李蓉, 郭爽, 古建兴, 刘海鹏, 范源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余甘子鲜果不同部位(果肉、果皮、果核、果汁、果渣)中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咖啡酸、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诃黎勒酸、鞣花酸和槲皮素含量的方法,考察余甘子鲜果不同部位主要活性成分的分布情况,为新鲜余甘子的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4.6 mm× 250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B)-0.1%磷酸溶液(D);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270 nm;柱温25 ℃;进样量10 μL。并以AIA格式导出余甘子鲜果不同部位的色谱图,使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计算相似度。结果 7种活性成分在不同余甘子鲜果部位含量有明显差异,其中槲皮素为果皮特有,表没食子儿茶素未在果核中检测出;果核中整体化合物含量均低于其他部位,但鞣花酸含量显著较高;果渣中咖啡酸、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与诃黎勒酸含量可达其他部位的2倍,而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鞣花酸的含量与果汁相差较小;果汁中表没食子儿茶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与果肉比较,其他化合物含量差异较小;余甘子鲜果果肉、果皮、果核、果汁、果渣的相似度分别为0.993、0.997、0.728、0.990、0.988。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可靠,可同时测定余甘子鲜果不同部位中7种成分的含量;余甘子鲜果不同部位有效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 合理用药
  • 合理用药
    张珞妃, 陈强, 褚忠君, 霍记平, 赵志刚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住院患者人纤维蛋白原使用情况,分析我国人纤维蛋白原使用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中国9地区120家医院2015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住院患者使用人纤维蛋白原的处方,对处方量、药品使用数量、药品费用、科室分布及诊断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 9地区间纳入医院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抽取处方29 245张,人纤维蛋白原产品来源主要为国产;处方量随时间变化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增长趋势较为显著是成都、广州、上海和天津4地区;平均每年每家医院处方量、药品使用数量及药品费用位列前5的地区依次是杭州、广州、北京、成都和上海,最低的地区是哈尔滨;处方量、药品使用数量和药品费用方面位列前3的科室依次是重症监护室、心胸外科和血液外科;位列前3的诊断依次是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肿瘤。结论 我国人纤维蛋白原使用存在地区差异,南方多于北方;各地区处方量呈逐年增加趋势;疾病诊断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肿瘤。

  • 合理用药
    赵怀碧, 李秋月, 赵月, 许红, 李国春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考察注射用盐酸溴己新、盐酸溴己新注射液与不同溶媒配伍后的成品输液稳定性。方法 将注射用盐酸溴己新、盐酸溴己新注射液分别与5%葡萄糖注射液(5%GS)、10%葡萄糖注射液(10%GS)、0.9%氯化钠注射液(NS)及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GNS)配伍,考察各成品输液于室温下放置24 h的外观、不溶性微粒、pH值、渗透压、盐酸溴己新含量及有关物质。结果 注射用盐酸溴己新分别与5%GS 50 mL、5%GS 100 mL、5%GS 250 mL及NS 250 mL配伍;盐酸溴己新注射液分别与5%GS 50 mL、5%GS 100 mL、5%GS 250 mL、NS 100 mL、NS 250 mL及GNS 100 mL配伍后,各成品输液外观、不溶性微粒、pH 值、渗透压、盐酸溴己新含量及有关物质在24 h内相对稳定。注射用盐酸溴己新与10%GS 100 mL、GNS 100 mL及NS 100 mL配伍0 h后不溶性微粒数目不符合要求,与NS 100 mL和GNS 100 mL配伍2 h后百分含量分别下降至71.81%和72.32%;盐酸溴己新注射液与10%GS 100 mL配伍在6 h内百分含量下降至94.54%。结论 注射用盐酸溴己新与NS配伍时,成品输液稳定性可能与配伍剂量有关,其适宜配伍剂量为0.016 mg· mL-1。加强盐酸溴己新注射剂各成品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有利于盐酸溴己新及其他静脉输液的临床合理用药。

  • 临床药师交流园地
  • 临床药师交流园地
    孟萌, 梁平, 周霞瑾, 霍丽曼, 王韵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环磷酰胺所致间质性肺炎的药品不良反应识别,及尼达尼布治疗的药学监护。方法 临床药师协助医师对1例淋巴瘤合并类固醇性糖尿病患者出现间质性肺炎后进行药物相关性判断、可疑药物识别,并对激素治疗受限时应用尼达尼布进行用药教育、药学监护和长期随访。结果 经过停用可疑药物、使用激素联合抗纤维化药物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间质性肺炎范围逐渐缩小,病情稳定。结论 临床药师协助医师及时识别、处理药品不良反应,并参与患者用药全程管理,可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临床药师交流园地
    周佳琦, 刘浩然, 王俊, 苏颖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临床药师在乳腺癌多学科协作诊疗(MDT)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为药师参与乳腺癌MDT提供参考。方法 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合并症患者抗肿瘤方案的选择、药物相互作用的评估、不良反应的处理和抗骨转移方案的优化等,评估临床药师在乳腺癌MDT中的重点工作内容和效果。结果 临床药师在乳腺癌MDT中给予合理的用药建议,协助医师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保障患者合理用药。结论 临床药师融入MDT 团队中,与各学科形成优势互补,有助于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 临床药师交流园地
    李亚, 张寅斌, 张莉, 余静洁, 谢姣, 李莎, 张抗怀, 张淑群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医师-药师联合门诊及“三级随访法”对门诊中、重度癌性疼痛(癌痛)患者镇痛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纳入某三甲医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诊断为中、重度癌痛并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的门诊患者,医师-药师联合门诊(简称联合门诊)组患者46例和普通医师门诊(简称普通门诊)组患者37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镇痛疗效、不良反应、遵医嘱用药、联合用药情况等。结果 治疗4周后,联合门诊和普通门诊患者使用等效吗啡日剂量分别为40、80 mg,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均显著下降(5.78±1.38 vs. 3.29±1.37,P<0.01;5.51±1.36 vs. 4.50±1.62,P<0.01),联合门诊NRS评分下降幅度大于普通门诊(P<0.01),联合门诊联合用药比例高于普通门诊(52.2% vs.13.5%,P<0.01),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47.8% vs. 97.3%,P<0.05),遵医嘱用药比例更高(84.8% vs. 32.4%,P<0.01)。结论 医师-药师联合癌痛门诊遵循癌痛综合治疗原则、个体化治疗原则,并采用“三级随访法”对患者进行居家用药管理,可提高患者的镇痛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种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癌痛管理模式。

  • 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
  • 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
    孙小东, 王静, 陈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挖掘贝伐珠单抗的不良事件(AE)信号,总结相关AE临床特征和用药风险,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提取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2019年第1季度至2023年第1季度贝伐珠单抗的相关AE报告,应用比例失衡法中的报告比值比(ROR)法和综合标准(MHRA)法对进行数据挖掘及分析。结果 共收集贝伐珠单抗AE报告17 831份,相应有效信号映射得到的系统器官(SOC)共24个,其中各类损伤、中毒及操作并发症占比最大(18.82%),其次为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12.14%)和各类检查(12.07%);较为常见的AE为超说明书使用(3 478例)、故意导致的产品使用问题(1 040例)、高血压(993例)等。关联度较大的AE主要有视网膜血管造影异常(ROR 2 916.79)、软骨坏死(ROR 911.34)、喉坏死(ROR 607.73)等,且其中80%为贝伐珠单抗新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结论 使用贝伐珠单抗除了关注常见的ADR外,还需关注是否可能产生新的ADR。该药超说明书使用情况较多,临床药师应严格把关其使用的规范性、合理性、安全性。

  • 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
    李军, 李丽琪, 祝亚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
    张丽, 何忠芳, 郭小冬, 钟可昕, 关志兵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
    张逸轩, 陈军, 谷有全, 雒扬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药事管理
  • 药事管理
    张奇, 薛诗瑶, 赵晓迪, 常军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生物医药产业的中英文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探究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 基于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 (CNKI)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检索2002—2022年生物医药产业相关文献,通过Excel、CiteSpace软件对发文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国家/地区、发文期刊、关键词、文献共被引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概况与未来发展趋势。结果 CNKI检索文献1 853篇,WOS检索文献685篇,共2 538篇。中英文发文总量最高为2018年140篇;收录生物医药产业相关文章最多的中英文期刊分别是《中国新药杂志》与《DRUG DISCOVERY TODAY》;关键词分析显示研究热点主要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等方面;被引用频次最高的文献主要研究内容为产业政策与技术研发。结论 生物医药产业研究的年发文量呈现增长趋势,研究角度及方向多样。推测生物医药产业未来研究热点将主要围绕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概念框架与人工智能等方面。

  • 药事管理
    张璐璐, 陈金秀, 李元龙, 姚重阳, 蒋丹丹, 马培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优化多病区单药房在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的可行性工作流程,用于提高药师的药品调剂工作效率。方法 对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药房优化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空间布局、全自动包药设备、绩效方案和工作流程各环节出现的影响因素制订并实施相关措施。以高峰期平均调剂间隔时间、高峰期药房平均工作总时长和全自动包药机平均每日异形药盘数量为衡量指标,评价住院药房优化管理前后的效果。结果 通过整合药房的空间布局、实施动态调整全自动包药机内药品种类、优化绩效考核方案、设立以“大药房套小药房”的分区分组工作模式等措施的实施,用于提高药品调剂工作效率。改善后,高峰期的平均调剂间隔时间由36.78 min缩短至5.93 min,药房平均工作总时长由150 min缩短至105 min;全自动包药机平均每日异形药盘数量由38盘减少至19盘。结论 基于药品调剂效率的多病区单药房工作优化管理为医院药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