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国际药学文摘》
《乌利希期刊指南》
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来源期刊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第七届湖北十大名刊提名奖  

过刊目录

  • 全选
    |
    规范、指南、共识
  • 规范、指南、共识
    中药临床使用合理性评价与合理化改进专家组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十八反、十九畏理论属于中药配伍禁忌范畴,长期作为合理性评价依据用于中药处方的审核点评工作。但是,从该理论的历史源流、内容范畴、现代研究、临床应用和古今学术观点来看,争议不断。基于此,在文献梳理、专家访谈和问卷调研基础上,笔者汇集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学和药学专家,采用改良的Delphi法和证据综述评价体系,对十八反、十九畏理论进行分层分类认识,以“毒-毒”联用、“毒-非毒”联用和“非毒-非毒”联用的分类模式解析十八反、十九畏理论的核心要义,并综合各类证据形成临床安全风险评估的推荐意见。最终形成的共识包括三部分共19条陈述,旨在为中药科学合理用药和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药物研究
  • 药物研究
    郭旭, 周俊, 李晓晗, 陈仕琦, 高艳果, 张永红, 王启斌, 郑涛, 陈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玄参水提取物(AESN)对高糖(HG)条件下INS-1细胞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INS-1细胞培养于HG培养基中,并给予不同浓度AESN共孵育处理;利用细胞计数试剂-8(CCK-8)法检测AESN干预对细胞增殖/活力和焦亡小体形成的影响,使用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AESN对细胞内AMPK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TR-FRET)实验检测AESN对AMPK激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CCK-8检测结果显示同正常培养条件相比,HG暴露显著降低INS-1细胞增殖/活力并增加焦亡小体形成数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HG暴露可导致细胞内AMPK磷酸化水平下降;而AESN共孵育可呈浓度依赖性地增加INS-1细胞增殖/活力、抑制焦亡小体形成并激活AMPK。TR-FRET实验结果表明,AESN可浓度依赖性增加AMPK激酶活性。结论 AESN对HG暴露条件下INS-1细胞AMPK具有激活作用。

  • 药物研究
    宋针珍, 梁芳, 陈佳, 冯仁娜, 潘源, 廖成东, 章常华, 曹岚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木姜叶柯叶对小鼠高尿酸血症肾病(HN)肾功能和炎症的改善作用及潜在治疗机制。方法 采用腺嘌呤和氧嗪酸钾联合给药建立HN模型,将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苯溴马隆组,木姜叶柯叶大、中、小剂量组,分别给予不同药物,每周记录1次小鼠体质量,第21天采集并检测各组血清或尿液中尿酸(UA)、肌酐(Cr)、尿蛋白(UP)和血液尿素氮(BUN)、尿液尿素氮(UUN)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肾组织损伤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肾组织中ABC转运蛋白G家族成员2(ABCG2)、尿酸转运蛋白1(URAT1)、葡萄糖转运体9(GLUT9)、核转录因子NF-κB p50(κB p50)。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体质量在给造模药第2周后明显降低(P<0.05),UA、Cr、UP、BUN、UUN、TNF-α、IL-6含量及肾组织GLUT9、κB p50 mRNA表达含量显著升高(P<0.01或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木姜叶柯叶大、中、小剂量组Cr、UP、BUN和UUN含量以及肾组织κB p50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或P<0.05),木姜叶柯叶大剂量组UA水平明显降低(P<0.05),中剂量组肾脏ABCG2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小剂量组URAT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 木姜叶柯叶对小鼠高尿酸血症肾病有一定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肾脏尿酸转运蛋白、改善肾功能和抗炎有关。

  • 药物研究
    贾茹, 王怡帆, 陈文华, 张文萍, 贺少龙, 党宏万, 魏世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艾司奥美拉唑(EMZ)对对乙酰氨基酚(APAP)药动学与肠道菌群生态平衡的作用。方法 将14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APAP组、APAP+EMZ组,每组7只;将APAP+EMZ组大鼠置于代谢笼中饲养。APAP+EMZ组灌胃给予EMZ3.6 mg·kg-1·d-1,APAP组以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代替,连续灌胃14 d;分别在给予EMZ前和给药14 d后收集大鼠粪便进行微生物16SrRNA测序。第15天APAP组和APAP+EMZ组灌胃EMZ后同法给予APAP44.82 mg·kg-1。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样品中APAP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并统计分析,比较APAP组和APAP+EMZ组APAP药动学参数。结果 ①两组APAP的达峰浓度(Cma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PAP组比较,APAP+EMZ组Cmax增加120.38%。两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 C ( 0 - ))、清除率(CL)、消除半衰期(t1/2)和 达峰时间(tmax)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使用EMZ后乳酸杆菌属、拟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和埃希杆菌属相对丰度较用药前减少,而双歧杆菌属增加。但上述菌群相对丰度在EMZ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Z与APAP联用时,影响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菌群相对丰度有一些变化,EMZ对APAP的Cmax有影响;使用EMZ 2周不通过影响肠道菌群而改变APAP的药动学。

  • 药物研究
    王楚婷, 孙懿, 陈志伟, 王桂红, 郑国华, 胡俊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藤茶总黄酮对高脂饮食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28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HFD组)、藤茶总黄酮小剂量组(TF-L组)、藤茶总黄酮大剂量组(TF-H组),每组7只。HFD组、TF-L组、TF-H组小鼠接受高脂饲料喂养,空白对照组小鼠接受普通饲料喂养。在喂食高脂饲料12周后,TF-L组、TF-H组每天分别灌胃藤茶总黄酮溶液125和250 mg·kg-1·d-1,连续6周。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小鼠肝脏和肠道组织病理状况,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结肠黏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炎症因子的含量。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藤茶总黄酮可有效改善小鼠肝脏和肠道病理学变化;降低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促进结肠内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和Claudin 1表达。3组小鼠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差异,藤茶总黄酮显著降低拟杆菌与厚壁杆菌的比值(P<0.05),增加粪杆菌属、嗜酸乳杆菌属和乳酸菌属的丰度,改善肠道菌群紊乱。结论 藤茶总黄酮对高脂饮食引起的NAFLD具有一定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肠屏障的修复和改善肠道菌群紊乱有关。

  • 药物研究
    孔祥鹏, 药雅俊, 任海琴, 裴妙荣, 李慧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保肝活性优化大黄硝石汤组分配比,并进行药效评价。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熊去氧胆酸组(阳性组)及大黄硝石汤组分正交配伍组,采用α-萘异硫氰酸酯诱导肝损伤动物模型,以肝功能生化为指标,并结合多元统计方法,优化大黄硝石汤组分配比。另取Wistar大鼠,在肝损伤动物模型基础上,以生物体征、肝功能生化为指标,优化大黄硝石汤组分中芒硝剂量(0、1、2、4 g)。在此基础上,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熊去氧胆酸组,栀柏黄组分小、中、大剂量组,通过生物体征、肝功能生化、脂质过氧化物,肝脏病理及胆汁转运相关指标等考察,评价栀柏黄组分保肝药效。结果 经正交、多元统计优化的大黄硝石汤组分能够改善肝损伤动物生物学体征及肝功能生化异常,含不同剂量芒硝的大黄硝石汤优化组分均能减缓肝损伤动物体质量减轻(P<0.01或P<0.05),降低血清肝功酶活性(P<0.01或P<0.05),且除碱性磷酸酶外,大黄硝石汤组分不同剂量芒硝组对肝功酶活性回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合考虑,将其组方优化为不加芒硝的栀柏黄组分。优化后的栀柏黄组分能改善肝损伤动物异常生物学体征,降低血清肝功酶活性(P<0.01或P<0.05)及总胆红素、三酰甘油水平(P<0.05),回调肝脏脂质过氧化物水平(P<0.01或P<0.05),修复肝脏病理,回调胆盐输出泵(BSEP)等胆汁转运蛋白表达(P<0.05),从而发挥较好保肝活性。结论 经正交、多元优化及单因素考察得到的大黄硝石汤栀柏黄组分具有改善动物异常生物体征、保肝降酶、抗脂质过氧化、回调异常代谢、修复肝脏病理等药效,这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及开发提供了参考。

  • 罕见病用药专栏
  • 罕见病用药专栏
    蒋维鑫, 龚时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2018—2022年中国和美国孤儿药的上市情况,进一步了解两国孤儿药发展的趋势和差异形成原因。方法 检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取中国和美国上市的孤儿药信息,并对中美上市孤儿药的数量、类型、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目标疾病和创新药进行分类比较。结果 2018—2022年,美国上市426种孤儿药,我国上市64种孤儿药,平均环比增长率分别为-4.81%和8.38%。中国和美国上市孤儿药数量最多的类型均为抗肿瘤药和免疫调节剂类药品,其中美国235种(55.16%),我国15种(23.44%)。在上市孤儿药的目标治疗罕见病类型中,美国最多的是罕见的肿瘤疾病197种(46.24%);我国则是罕见的神经和精神疾病22种(34.38%)。美国上市36种具有突破性治疗价值的首创孤儿药,我国上市40种罕见病治疗的创新药。结论 美国的孤儿药上市数量远超我国,但略微呈现下降趋势,而我国则呈现出上升趋势;美国本土孤儿药产业集中度较高,我国孤儿药仍需依赖进口;我国的国产罕见病创新药品数量取得实质性进步,但是与美国仍存在巨大差距,特别是在先进技术创新药研发方面。因此,我国在罕见病新药的研发上还需加大力度,积极参与全球同步研发实现合作共赢。

  • 罕见病用药专栏
    赵博欣, 雷明, 陈孝, 李亦蕾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加强罕见病患者合理用药管理,提高用药综合保障水平,以解决罕见病用药痛点问题。方法 借助移动信息化技术,开发广东短缺药品咨询平台应用程序,并建立罕见病患者智慧化多功能的药学信息服务。结果 作为中国首个整合省级罕见病医药资源的大数据平台,通过建立完善、专业的罕见病移动式药学服务体系,创新性实现线上线下“医+药+患”三方闭环。结论 该药学服务平台为罕见病患者搭建起寻医找药的桥梁,助力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

  • 罕见病用药专栏
    戎怿, 刘小聪, 尹华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为缓解中国罕见病药物缺乏现状,满足临床迫切需求,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罕见病药物的研发。酶替代疗法是罕见先天性代谢异常疾病(尤其是酶缺陷类疾病)的标准疗法。由于罕见病酶替代疗法药物分子的“复杂性”与“异质性”,其疾病动物模型的评价是非临床开发与评价的主要难点。该文介绍国内外罕见病酶替代疗法药物开发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以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文献为基础,结合审评实践,简要就此类产品的非临床评价(药理学、药动学和毒理学)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 罕见病用药专栏
    李阳, 朱蕾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罕见病发病率极低,但种类繁多,且大部分疾病病情严重,预后较差,孤儿药缺乏一直是罕见病治疗领域的瓶颈问题。随着基因工程、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的进步,基因治疗、抗体疗法、酶替代疗法、药物再利用等已逐步成为孤儿药研发的重点方向。虽然我国罕见病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一系列举措鼓励医药企业积极参与孤儿药研发,并取得快速进步。该文分析孤儿药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开发孤儿药的动力,希望能够助力我国孤儿药的未来研发。

  • 罕见病用药专栏
    和仪, 朱蕾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羧胺三唑(CAI)对人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EOL-1)增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以EOL-1细胞系为研究对象,0.625、1.25、2.5、5、10、20和40 μmol·L-1CAI处理对数生长期EOL-1细胞24和48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计算抑制率和半数抑制浓度(IC50);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AI对PDGFRα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影响。结果 CAI对EOL-1细胞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表现出量效和时效关系,CAI处理EOL-1细胞24和48 h的IC50分别为4.22和1.82 μmol·L-1;CAI降低PDGFRα、Stat3、Akt和Erk 1/2的磷酸化水平,但对总蛋白水平没有明显影响。结论 CAI 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 EOL-1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DGFRα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 药学进展
  • 药学进展
    赵琳, 云振宇, 吴希, 张梦妍, 姜雨, 刘洪宇, 兰韬, 尹秀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硫酸软骨素钠是一种硫酸化的糖胺聚糖,由D-葡萄糖醛酸和N-乙酰-D-氨基半乳糖的重复双糖单位组成。硫酸软骨素钠的工业生产是以陆地生物或海洋生物软骨组织为原料,经过特定的提取和纯化工艺制得,被认为具有抗骨关节炎及其他多种潜在的生理活性,在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该文对硫酸软骨素钠的传统制备技术、微生物合成工艺的开发情况与问题,以及基于体外细胞、动物模型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抗骨关节炎活性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了现阶段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相应对策,为进一步规范和开发硫酸软骨素钠提供参考。

  • 药学进展
    仇念壮, 张猛, 李玫, 郭天洋, 吕玉丽, 张雪辉, 王浩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去氢骆驼蓬碱 (HM)是一种在自然界中丰富存在的β-咔啉类生物碱,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近年体内外研究发现,HM对阿尔茨海默病(AD)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HM降低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调节胆碱能系统、抗氧化应激和神经炎症等作用有关。该文综述HM改善AD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HM的临床应用和AD防治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 药学进展
    赵媛媛, 张倩如, 徐欢欢, 徐艳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信使核糖核酸(mRNA)作为一类新兴的核酸类药物,在疫苗、免疫治疗、再生医学、基因编辑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尤其是2020年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极大加速mRNA技术的发展。然而,mRNA带负电,很难进入细胞,且在体内易被先天免疫系统的细胞吞噬或被核酸酶降解,其不稳定性和低递送效率阻碍了广泛应用。因此,需要安全、有效、稳定的递送载体,以保护mRNA不被降解,突破细胞膜障碍,实现细胞内表达。该文系统介绍了基于mRNA药物递送载体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脂质载体、聚合物载体、多肽载体及病毒载体,并对未来mRNA药物递送载体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mRNA药物递送新载体的研发提供参考。

  • 药学进展
    王梦悦, 李向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高原低氧环境显著影响机体心血管系统,使体内药物代谢受到一定影响。药物的药动学参数、药物代谢酶活性和药物转运体的活性及表达均会发生改变。该文系统回顾高原低氧对心血管系统药物代谢的研究进展,探讨高原低氧条件下药动学、药物代谢酶和药物转运体的变化,以期为高原低氧环境下药物代谢的研究提供参考。

  • 药物制剂与药品质量控制
  • 药物制剂与药品质量控制
    黄思成, 李军山, 张岩岩, 周云涛, 侯安国, 黄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运用质量源于设计理念(QbD),优化小儿腹痛草标准汤剂的制备工艺,并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 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理论预测分析关键质量属性;采用失效模型与影响分析筛选关键工艺参数(CPPs);建立关键质量属性的测定方法;根据单因素实验确定初步范围后使用Box-Behnken实验优化提取工艺;以熵值法进行综合评分;建立设计空间,选取较优操作空间进行工艺验证;以最佳工艺制备15批不同产地小儿腹痛草饮片的标准汤剂,最终建立其出膏率、浸出物、薄层色谱、指纹图谱、含量及含量转移率的质量标准。结果 以獐牙菜苦苷含量、龙胆苦苷含量及出膏率为关键质量属性;以浸泡时间、加水量、煎煮时间为关键工艺参数;所建立的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筛选的最佳工艺为:浸泡时间90 min、加水量15倍、煎煮时间30 min(第二煎20 min);出膏率21.13%~30.73%;浸出物含量在82.00%~88.00%;薄层色谱中獐牙菜苦苷斑点清晰;15批样品与参照图谱的相似度均>0.85;獐牙菜苦苷含量250.64~385.21 mg·g-1,转移率43.76%~77.73%;龙胆苦苷含量0.69~2.70 mg·g-1,转移率56.02%~105.29%。结论 基于以上方法及技术筛选出小儿腹痛草标准汤剂制备工艺,可为其配方颗粒的制剂开发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药物制剂与药品质量控制
    叶小玲, 聂华, 古炳明, 刘小敏, 吴慧敏, 杨晓如, 谭家伟, 许俊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紫杉醇-天然冰片复合物,同时探究紫杉醇-天然冰片复合物亚微乳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及体外抗肿瘤效果。方法 采用研磨法制备紫杉醇-天然冰片复合物并经红外光谱(FT-IR)和差式扫描量热(DSC)分析鉴定所得固体复合物;采用两步高压乳匀法制备复合物亚微乳,应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优化处方及制备工艺,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实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考察该制剂对HCT-116细胞的作用效果。结果 复合物中紫杉醇3 312.76 cm-1和3 513.92 cm-1的红外光谱吸收峰消失,且DSC分析显示在154.56 ℃处出现一个明显的新的吸收峰,表明紫杉醇可能与天然冰片偶联,形成新的复合物。复合亚微乳最佳处方为10%脂肪酸甘油酯,原料药0.44%[紫杉醇-天然冰片(1∶3)],3%混合乳化剂[蛋黄卵磷脂-泊洛沙姆188(1∶2)],2.0%甘油,0.3%油酸;最佳工艺为80 ℃乳化,60 MPa高压均质10次,再于100 ℃水浴灭菌45 min。细胞MTT实验中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75 μg·mL-1,细胞克隆实验结果中,空白对照组、紫杉醇原料药及紫杉醇-天然冰片亚微乳的划痕愈合面积分别为(36.44±3.35)%、(13.59±9.28)%、(8.30±4.09)%(P<0.05);平板克隆实验中,空白对照组,紫杉醇原料药组,亚微乳组细胞克隆率分别为(37.92±0.729)%、(9.16±1.335)%、(3.36±1.065)%(P<0.05)。结论 紫杉醇-天然冰片亚微乳注射液处方及工艺合理,质量稳定。细胞实验表明,该亚微乳注射剂能明显抑制HCT-116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 药物制剂与药品质量控制
    朱芊芊, 汪诗沁, 周旭香, 聂瑞丽, 詹健婷, 汪波, 聂晶, 叶晓川, 刘丹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不同产地菊花的抗氧化功能并辨识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建立不同产地菊花水提物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测定其2,2-联苯基-1-苦基肼基(DPPH)、羟基、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采用熵权逼近理想排序法(TOPSIS)计算单指标的权重系数,从而计算不同产地菊花的抗氧化总药效;采用灰色关联度和偏最小二乘法进行谱效分析,辨识菊花抗氧化功能的物质基础。结果 10批不同产地菊花指纹图谱共鉴定16个共有峰,指认其中13个成分;不同产地菊花均具较好的抗氧化能力,熵权TOPSIS分析结果显示10批菊花抗氧化总药效排序为:S1>S8>S3>S5>S4>S10>S7>S2>S9>S6;谱效分析结果发现峰1~5、9、10、12、14与抗氧化活性呈正相关,变量投影(VIP)值均>1,且这9个峰与总药效的关联系数均>0.7。结论 熵权TOPSIS结合谱效分析可用于筛选菊花抗氧化功能的物质基础,研究结果为建立基于质量标志物的菊花质量评价体系从而提升其质量控制水平提供依据。

  • 合理用药
  • 合理用药
    童彤, 丁海文, 刘圣, 唐丽琴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考察顺铂注射液与6种质子泵抑制剂配伍溶液物理相容性。方法 室温条件下,将调配的低、中、高浓度(0.06、0.09、0.12 mg·mL-1)顺铂分别与注射用泮托拉唑钠、艾司奥美拉唑钠、奥美拉唑钠、雷贝拉唑钠、兰索拉唑和艾普拉唑钠成品输液等体积混合;考察8 h内混合溶液的外观性状、丁达尔效应、pH值、浊度、不溶性微粒数和紫外吸光度值等指标变化。结果 顺铂与泮托拉唑钠、艾司奥美拉唑、奥美拉唑钠和雷贝拉唑钠的混合溶液在8 h内外观均澄清透明,未产生丁达尔效应,pH值变化、浊度变化、不溶性微粒、紫外吸光度值变化均符合要求;低浓度顺铂与兰索拉唑混合溶液在6 h紫外吸光度值变化均不符合要求;中、高浓度顺铂与兰索拉唑混合溶液不溶性微粒数不符合要求;顺铂与艾普拉唑钠混合溶液所有指标均不符合要求。结论 低浓度顺铂与兰索拉唑室温4 h内物理性状相容;低、中、高浓度顺铂与泮托拉唑钠、艾司奥美拉唑、奥美拉唑钠和雷贝拉唑钠8 h内相容;中、高浓度顺铂与兰索拉唑不相容,低、中、高浓度顺铂与艾普拉唑钠不相容。

  • 合理用药
    禚映辰, 张素雅, 宋鹏飞, 封卫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控制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的ADME基因,构建子宫内膜癌(UCEC)预后模型,为预测UCEC的预后及肿瘤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从TCGA数据库和ICGC数据库中收集UCEC患者的基因表达谱以及临床数据。使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与UCEC预后相关的ADME基因,使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回归筛选出最佳预后基因并构建风险评分模型。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其预测能力,以R软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筛选出9个ADME基因(DHRS7BCYP46A1、SLCO4C1、NR1I2、SLC16A1、SLCO3A1、ARSAABCC5、MGST2)用于构建UCEC预后风险评分模型。生存分析显示,低风险评分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高风险评分组患者(训练集:P<0.001;验证集P=0.032)。训练集ROC曲线显示1、3和5年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2、0.724和0.712,验证集分别为0.651、0.620和0.677,提示该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对UCEC患者的生存状态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风险评分可作为UCEC潜在的独立预后因素(HR=1.77,P=0.035)。高风险评分组和低风险评分组在miRNA介导的基因沉默、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新生血管生成和萌芽血管生成的生物学过程中存在差异。结论 该研究筛选出的9个ADME基因所构建的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可用于评估UCEC患者的预后。

  • 临床药师交流园地
  • 临床药师交流园地
    叶伊佳, 田龙, 于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创建基于“CMT”理念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药学监护(PC)自我优化模型并评价其参考价值。方法 筛选2019年6月—2023年6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院信息系统(HIS)中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846例。模型包含4个层次:生活质量(QOL)评分、调研、QOL评分分类和关联规则分析。统计患者QOL评分,通过调研收集患者PC特征,采用自动分箱分析对QOL评分分类,采用关联规则法分析兴趣类QOL评分患者的PC特征间有效强关联规则。对全部患者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兴趣类QOL评分的独立风险因素。参考统计学结果评价模型的参考价值并拟定PC优化措施。结果 患者QOL评分可分为四类,以最低类QOL评分为兴趣类。有效强关联规则共6条:“CCI>4”“明确长期用药目标:否”“及时发现和报告不良反应:否”“交代用药预后:否” “解答患者疑问:否”“药物选择” “培训不足”均为导致最低类QOL评分的原因。模型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根据模型反馈结果拟定措施以优化PC。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PC自我优化模型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够为PC质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 临床药师交流园地
    吕天雅, 张怡, 韩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分析1例脑梗死反复发作患者行规范抗血小板治疗后仍出现血小板反应多样性问题的治疗经过,为临床个体化制定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借鉴。方法 药师门诊结合病史回顾和事后随访,梳理患者疾病治疗过程和临床表现,依据最新的循证证据,结合血栓弹力图、血小板聚集试验、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基因检测等分析判断其血小板反应多样性问题,对其实施个体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结果 通过药师门诊定期随访,评估该患者血小板反应性等指标良好,符合治疗预期。结论 临床上为反复发作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制定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时,应充分结合最新的循证证据对患者血小板反应多样性进行综合评估,依个体化原则制定治疗方案,并通过长期随访保障患者治疗全过程的有效性、安全性。

  • 临床药师交流园地
    徐璐, 李梦莹, 周兴蓓, 蒋亚萍, 魏渊, 眭丹娟, 邹宁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药物治疗管理(MTM)结合欧洲医药保健网(PCNE)的模式对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药学服务,从临床疗效、安全性、人文效果以及药物相关问题等方面分析药学服务成效。方法 将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药学组(50例)和仅接受传统治疗的对照组(48例),临床药师运用MTM结合PCNE分类系统对药学组进行药学服务,分别从经济效果、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人文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药学组药物相关问题(DRPs)。结果 药学组日均用药费用及药占比以及临床指标转归优于对照组,前者药品不良反应相较后者在随访3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在干预后和随访期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学组DRPs共计52个,类别主要为治疗效果不佳,原因主要有药物选择不合理和用法用量不合理,干预接受共计46个,共计解决45个。结论 MTM结合PCNE分类系统的药学服务模式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治疗和后续随访具有积极作用。

  • 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
  • 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
    魏正然, 姜雁琼, 史天资, 蔡沅璇, 赵宇航, 上官小芳, 黄锐, 李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近20年国内外吸入制剂安全性研究的热点、规律和分布情况,并对吸入制剂安全性与风险控制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有关吸入制剂安全性与风险管理的文献为对象,借助Excel 2021、CiteSpace6.1.R3软件对年度发文量、国家、机构、作者以及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情况进行可视化处理并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365篇,吸入制剂的安全性与风险控制领域在2002—2018年期间内发文量均在每年30篇以下,2019年后年发文量突破30篇。通过分析国家、机构合作网络可知,发文量前四的国家是美国、英国、德国、中国,发文量前3的机构是阿斯利康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辉瑞公司。通过分析作者合作网络可知,欧美作者间的合作网络形成较早,2002年就已经出现一定的研究团体,而我国在2020年才形成较集中的合作网络。结论 近20年来,关于吸入制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性与功效方面,关于其风险控制的研究较少,存在安全评估与风险评估相脱节的现象,未来的关注点可能集中吸入制剂不良反应评估和风险管理研究方面。

  • 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
    张晓月, 莫迪威, 谭俊彦, 雷露雯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
    贾冬雪, 闫成, 李方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
    代玲贤, 曾怡, 杨金航, 郎国志, 蒋红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
    李慧博, 郭琦, 滕玮利, 陈勇, 李佳怿, 曹骊婷, 陈宝霞, 赵荣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药事管理
  • 药事管理
    郑佳欣, 苏未, 马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全面探究医疗保险(医保)药品目录的中文文献情况,梳理医保药品目录研究脉络,总结及探讨未来有关研究发展的趋势。方法 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2003—2023年我国医保药品目录相关的研究性文献数据,运用CiteSpace 6.2.R4绘制可视图谱,结合相关重要政策发布时间进行文本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共413篇,发文作者群体之间相对独立,该领域暂未形成较大的学术共同体;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医保基金使用、医保药品专家谈判等话题是热点主题。结论 目前该领域发文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应加强该领域合作性研究、多元化研究及实证研究。关注热点、提升论文数量和质量是发展该领域文献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