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国际药学文摘》
《乌利希期刊指南》
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来源期刊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第七届湖北十大名刊提名奖  

过刊目录

  • 全选
    |
    规范、指南、共识
  • 规范、指南、共识
    付烊, 王俊, 宋羽霄, 章必成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显著改变了大部分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现状。为了规范和指导中国肿瘤患者的免疫治疗,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自2020年起每年出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受到广泛好评。2024版在内容上又进行了重大更新,可归纳为“新增”“删除”“升级”“降级”和“明确”等5个关键词,具有整体更新幅度很大、免疫治疗不断前移、联合策略不断丰富、一线治疗更多选择、部分药物表现突出等特点。该文拟对2024版指南的主要更新进行逐一解读。

  • 药物研究
  • 药物研究
    徐瑞平, 肖炳坤, 缪潇瑶, 李志恒, 黄荣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筛选对药物引起的肾毒性较为灵敏的标志物进行预测与分析,加速药物早期研发。方法 以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为研究对象,利用3种肾毒性药物(顺铂、庆大霉素和马兜铃酸I),筛选高灵敏度的生物标志物。结果 生物标志物在细胞内液的灵敏度高于细胞外液;与检测单一的生物标志物相比,细胞内液中β2-微球蛋白(β2-MG)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的联合检测提高肾毒性评价的准确性。结论 基于HK-2细胞模型,联合检测细胞内液中β2-MG和NGAL的含量可用于药物早期开发阶段预测肾毒性。

  • 药物研究
    熊鑫, 黄传奇, 程璐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以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为模型,探讨野菊花提取液(CID)通过核转录因子 (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活性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以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CID对RAW264.7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以筛选适宜的实验浓度;分别采用 Griess 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50、100、200 μg·mL-1 CID干预后各组细胞中一氧化氮(NO)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释放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析各组中环氧合酶-2(COX-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免疫印迹实验(WB)观察各组中nuclear factor-kappa B p65(NF-κB p65)、inhibitor kappa B(IκB-α)和磷酸化IκB-α(p-IκB-α)的蛋白表达。结果 50~200 μg·mL-1的CID可显著降低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中NO、TNF-α和IL-6的生成量(P<0.01),并能下调COX-2和iNOX mRNA的相对表达(P<0.01)、下调p-IκB-α、总的NF-κB p65、细胞核NF-κB p65的蛋白相对含量(P<0.01),并上调IκB-α、细胞质NF-κB p65的相对含量(P<0.01)。结论 CID可有效降低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的炎症因子释放,其机制可能与通过减少TNF-α等关键蛋白表达以及通过抑制NF-κB等炎症信号通路激活来抑制炎症发生有关。

  • 药物研究
    慕金雨, 张梅超, 马芳芳, 刘雪, 王英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测定咖啡酸在不同 pH 环境中的平衡溶解度以及油水分配系数,推测其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分类;测定咖啡酸片溶出曲线,将相关参数代入大鼠生理药动学(PBPK)模型建模,利用Gastroplus软件预测其大鼠体内外相关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色谱柱Agilent Eclipse Plus 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0.32%冰醋酸溶液-甲醇(70∶30),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323 nm,柱温25 ℃,进样体积10 μL。采用摇瓶法和正辛醇-水体系测量咖啡酸在不同pH环境中的平衡溶解度、溶解度体积(DSV)和油水分配系数(P),推测其BCS分类;测定咖啡酸片在水、pH值1.2、pH值4.5和pH值6.8环境中溶出曲线,利用Gastroplus软件分析溶出曲线的Z-Factor值,将相关参数代入大鼠的PBPK模型,模拟大鼠体内药时(PK)曲线,与已知实测PK曲线进行比较,推测其大鼠体内外相关性。结果 咖啡酸在pH值1.2、pH值4.5和pH值6.8环境中平衡溶解度为0.676、1.266和4.624 mg· L-1,DSV为443 787、236 967和64 879 mL,为难溶性药物,且具有较强pH依赖性;咖啡酸在水、pH值1.2、pH值4.5和pH值6.8环境中油水分配系数(P)为4.33(logP=0.64)、28.87(logP=1.46)、19.77(logP=1.30)、0.28(logP=-0.56),推测其具有较高渗透性。软件模拟得到咖啡酸大鼠体内的Cmax为0.358 μg·mL-1,tmax为0.39 h,AUC为0.320 μg·h-1·mL-1,与已知的实测结果Cmax为(0.250±0.037) μg·mL-1tmax为(0.33±0.12)h、AUC为(0.303±0.024)μg·h-1·mL-1一致,PK曲线基本吻合。结论 咖啡酸为低溶解性、高渗透性的药物,推测其为BCS II类药物,其片剂在大鼠中表现出较高的体内外相关性。

  • 药物研究
    夏振忠, 宋恩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研究当归芍药散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通路机制。方法 选择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二联法(高脂高糖饮食+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早期DN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当归芍药散组、厄贝沙坦组,同时设置空白组作为对照,各组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分别干预4周。实验结束后记录大鼠体质量、随机血糖(GLU)、24 h饮水量及24 h尿量,分别对大鼠24 h尿蛋白、血肌酐值(Scr)、尿素氮(BUN)、肾脏肥大指数(KW/BW)等各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对肾脏行苏木精-伊红(HE)、过碘酸希夫(PAS)染色,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ɑ、IL-1β、IL-6炎症因子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组织中NF-κB蛋白的阳性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肾脏体积、KW/BW、GLU、24 h尿蛋白定量、24 h饮水量、24 h尿量、Scr、BUN、血清中TNF-ɑ、IL-1β、IL-6水平及肾脏组织NF-κB阳性表达升高(P<0.05),而体质量下降(P<0.05),且肾脏组织病理损害明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当归芍药散组大鼠肾脏体积、KW/BW、GLU、24 h尿蛋白定量、24 h饮水量、24 h尿量、Scr、血清中TNF-ɑ、IL-1β、IL-6水平及肾脏组织NF-κB阳性表达显著降低(P<0.05),而体质量增加(P<0.05),且肾脏组织病理损害有所缓解。结论 当归芍药散可通过下调肾脏组织中炎症信号通路NF-κB蛋白的表达,减少TNF-ɑ、IL-1β、IL-6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发挥对DN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这可能是当归芍药散治疗DN的重要机制。

  •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药学服务》团体标准解读(三)
  •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药学服务》团体标准解读(三)
    张晶晶, 缪丽燕, 甄健存, 朱建国, 张峻, 史录文, 徐珽, 刘世霆, 吴斌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药品使用监测与评价在推动药物回归临床价值、优化基本药物制度以及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促进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监测和评价工作的贯彻落实,由中国医院协会药事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国内相关专家,遵循团体标准制订流程,通过问题梳理、框架构建、证据收集、初稿撰写、意见征询和标准形成等步骤,成功制订了《药品使用监测与评价》团体标准。该文详细介绍了标准制订过程,并对标准内容进行解释与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药品使用监测与评价内涵,并提供使用指导。

  •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药学服务》团体标准解读(三)
    耿魁魁, 姜玲, 甄健存, 史天陆, 张威, 卢今, 王建青, 卢晓阳, 吕迁洲, 张志清, 陈英, 夏宏, 光琴, 毕红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特殊管理药品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监督、指导特殊管理药品的临床使用是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的重要职责之一。《特殊管理药品标准》是由中国医院协会药事专业委员会牵头编制,对医疗机构特殊管理药品工作开展的组织管理、环节管理、质量控制管理三方面16个关键要素进行了规范,可用于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特殊管理药品工作的规范开展。该文阐述《特殊管理药品标准》制订的方法和内容,以期为医疗机构开展特殊管理药品药事管理以及日常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药学服务》团体标准解读(三)
    陈璋璋, 甄健存, 吕迁洲, 姜玲, 卢晓阳, 张志清, 陈英, 李晓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是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药学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标准以抗菌药物在医疗机构的生命全周期为主线,以国家政策法规为依据,以科学性、通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为编写原则,通过梳理问题、征集意见、专家论证审议而形成,是国内外首部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进行规范的团体标准。该文通过对该标准制订过程中的团队组成、问题梳理和编制流程以及标准各要素进行介绍与解析,为广大使用该标准的同行提供参考。

  •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药学服务》团体标准解读(三)
    张关敏, 张艳华, 甄健存, 陈英, 张威, 姜玲, 王建青, 卢晓阳, 吕迁洲, 张志清, 刘代华, 席加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抗肿瘤药物是指通过细胞杀伤、免疫调控、内分泌调节等途径,在细胞、分子水平进行作用,达到抑制肿瘤生长或消除肿瘤的药物,一般包括化学治疗药物、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内分泌治疗药物等。医疗机构对抗肿瘤药物的管理及合理应用,关系到肿瘤患者的治疗安全。《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标准》由中国医院协会药事专业委员会牵头编制,对医疗机构抗肿瘤药物管理工作中涉及的组织管理与制度、用药管理、药品监测与评价三个环节中的18个关键要素进行了规范要求,适用于开展肿瘤诊疗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该文阐述了该标准制定方法和基本内容,以期为医疗机构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 新型抗肿瘤药物专栏
  • 新型抗肿瘤药物专栏
    陈燕, 石三军, 糜丹丹, 王茹静, 肖洪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焦亡是一种由焦孔素家族介导的炎性细胞死亡方式,近年来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细胞焦亡可以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而肿瘤免疫治疗是肿瘤治疗的一个新领域,因此调控细胞焦亡对于肿瘤治疗具有巨大潜力。纳米技术具有精准靶向及持续释放的优点,亦是肿瘤精准治疗的核心手段。基于此,该文总结了激活细胞焦亡的药物以及应用纳米技术辅助促进细胞焦亡来参与肿瘤治疗的纳米制剂,并对其在细胞焦亡上作用机制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基于细胞焦亡的抗肿瘤治疗提供参考。

  • 新型抗肿瘤药物专栏
    罗伊婷, 余婷, 邱悦, 廖龙飞, 马雪, 肖洪涛, 漆婷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微针作为一种新兴的给药技术,可以穿透皮肤角质层,产生微米尺寸的机械通道,无痛、微创和高效地将药物递送至表皮层或真皮层,从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该文综述了目前微针用于各类疾病治疗的临床试验进展,并对各类型微针的特点进行阐述,总结了微针在皮肤肿瘤领域的化学药物治疗、光热和光动力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以及联合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微针用于皮肤肿瘤的治疗提供思路和方向。

  • 新型抗肿瘤药物专栏
    苏广全, 易仁平, 方苹苹, 夏一淼, 潘旻, 葛坤坤, 沈爱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从我国卫生体系角度出发,评价伏美替尼对比吉非替尼单药一线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成本效用。方法 基于Ⅲ期临床试验 FURLONG研究,构建三状态的分区生存模型,并结合治疗成本、效用值、不良反应发生率、贴现率等参数,模拟得到总的增量成本效用比值(ICER),将ICER值与意愿支付值(WTP)进行比较,从而判断伏美替尼相较于吉非替尼单药一线治疗EGFR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经济性。结果 基础分析结果显示,伏美替尼组比吉非替尼组多支出成本85 786元,但多获得了0.62个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增量成本效用比值为138 306元,小于我国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显示,最佳支持治疗成本、无进展生存期(PFS)效用值和进展生存期(PD)效用值对ICER结果影响较大。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当WTP为3倍我国人均GDP时,伏美替尼组相比吉非替尼组具有经济性的概率为100.0%。情境分析结果验证了基础分析结果的稳健性。结论 在 2022 年中国 3 倍人均GDP的意愿支付阈值下,选择伏美替尼单药用于一线治疗EGFR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相比吉非替尼更具经济性。

  • 新型抗肿瘤药物专栏
    徐思蕾, 莫文慧, 何霞, 白妞妞, 袁梦莹, 李志敏, 白义凤, 张娇, 刘浩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结直肠癌是目前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由于早期结直肠癌具有症状隐匿的特点,多数患者初诊时已发展为中晚期。对于IV期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手术辅以放化疗治疗mCRC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低。随着近年来免疫学的发展,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已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能提高部分mCRC患者尤其是错配修复缺陷/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型患者的疗效,并获得指南的推荐;但对于临床上占比达90%以上的错配修复完整/微卫星稳定型mCRC患者,应用PD-1/PD-L1抑制剂治疗效果差,但也有不同临床研究报道了部分该类型的mCRC能获得一定的受益。该文围绕PD-1/PD-L1抑制剂的抗肿瘤机制以及不同类型mCRC患者的PD-1/PD-L1抑制剂临床应用进展和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探究PD-1/PD-L1抑制剂联合治疗的可行性,以期为错配修复完整/微卫星稳定型患者获益和优化PD-1/PD-L1抑制剂在mCRC治疗中的用药方案提供参考。

  • 新型抗肿瘤药物专栏
    陈默, 马雪, 李超, 邱悦, 陈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利妥昔单抗快速脱敏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Scopus、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网(CNKI)、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和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2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对结果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或统计性分析。系统评价方案已在PROSPERO注册(CRD:42022306557)。结果 纳入25项研究(11个病例报告和14个病例系列),共计138例患者进行脱敏治疗,129例脱敏成功(即至少完成一次目标剂量给药)。脱敏前预处理方案为H1、H2受体拮抗剂,糖皮质激素,镇静剂,NSAIDs和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中2种或以上联合,88%的研究预处理分别包含H1受体拮抗剂或糖皮质激素。16项(64.0%)研究报告患者脱敏前皮试情况,皮肤点刺试验(n=16)和皮内试验(n=59)阳性率分别为12.50%、49.15%。17项研究(68.0%)采用3袋-12步法快速脱敏方案,其余为4袋-16步或2袋-8步等多种方法;利妥昔单抗初始给药浓度(即第一袋脱敏药液浓度)为1/10 X-1/10000 X,第一步输注速率基本为1.5~5 mL·min-1,单次脱敏总时长4~10.5 h。23项(92%)研究报告患者脱敏过程中变态反应发生情况,其中5项研究未发生变态反应、18项研究中大部分患者在给予对症处理或修改脱敏方案后完成脱敏治疗。结论 当前证据表明,利妥昔单抗快速脱敏治疗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目前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强的高质量证据或执行标准,有待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在脱敏前皮试、预处理、个体化脱敏步骤和脱敏过程中过敏反应处理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 新型抗肿瘤药物专栏
    陈秋平, 余松林, 孙权, 邵明义, 张容容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ASTRUM-007的结果揭示了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阳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的临床获益,该研究旨在从中国卫生系统的角度,分析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PD-L1阳性ESCC的经济性。方法 建立包括无进展生存(PFS)、疾病进展(PD)和死亡(D)的三状态分区生存模型,评估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作为PD-L1阳性的晚期ESCC一线治疗方案的经济性。模型周期为2周,研究时限为终生,贴现率设置为5%。模型输出的主要结果包括总成本、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概率敏感性分析(PSA)和情境分析来评估模型重要参数的改变对结果的影响。结果 基础分析结果显示,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方案的增量效果和增量成本分别为1.281 QALYs和266 573.26元,ICER每QALY为208 166.24元;单因素敏感性分析表明斯鲁利单抗的价格对ICER的影响最为敏感;PSA表明当意愿支付(WTP)阈值为3倍202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时,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方案较安慰剂联合化疗方案具有显著的经济性;该研究对ASTRUM-007研究中亚组人群和斯鲁利单抗的慈善药物捐赠计划进行情境分析:在PD-L1 1≤ 综合阳性评分(CPS)<10的患者中,ICER每QALY为205 056.83元;在PD-L1 CPS≥10患者中,ICER每QALY为218 022.59元,ICER均值低于我国3倍人均GDP;在斯鲁利单抗患者援助计划的价格优惠下,总人群的ICER每QALY为59 046.65元,PD-L1 1≤ CPS<10的人群ICER每QALY为68 294.42元,PD-L1 CPS≥10的人群ICER每QALY为44 744.02元,ICER值均低于我国1倍人均GDP。结论 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比安慰剂联合化疗方案更具有经济性。

  • 新型抗肿瘤药物专栏
    郭子寒, 张洪禄, 戴贤春, 张志圣, 刘继勇, 王萌萌, 杜琼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吞咽困难的患者提供新型口服抗肿瘤药物的替代给药方法。方法 根据“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2年版)”药品目录确定检索范围,通过查阅说明书,检索PubMed、Micromedex、UpToDate等数据库获得药品临时液体制剂的制备、稳定性、储存和相关临床信息。结果 70种口服抗肿瘤药物被纳入文献检索,其中33种药物有相关的文献或数据支持替代给药方法,8种在说明书中有替代给药的相关信息,其他药物的证据水平各不相同。结论 大部分药物临时液体制剂的证据水平较低,医疗团队在使用说明书以外的用法时应充分考虑利弊,谨慎使用。

  • 药物与临床
  • 药物与临床
    李肖璇, 史建稳, 王晓旭, 王蓉, 周伟伟, 刘飞, 梁永新, 范文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咪达唑仑口服溶液用于幼儿超声心动图检查镇静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在镇静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儿240例,年龄1~3岁,记录相关基线数据,计算机模拟产生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0.3 mg·kg-1咪达唑仑口服溶液组(M1组)、0.5 mg·kg-1咪达唑仑口服溶液组(M2组)、0.7 mg·kg-1咪达唑仑口服溶液组(M3组)、0.5 mL·kg-1 10%水合氯醛灌肠组(C组),每组各60例,以各组相应的方法进行镇静。5分面部特征量表评价镇静依从性,Ramsay镇静量表评估镇静效果,记录镇静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结果 各组患儿镇静时5分面部特征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50,P<0.017),M1、M2和M3组评分明显高于C组;M1和M2组镇静起效时间长于C组(P<0.017),镇静持续时间短于C组(P<0.017);M3组与C组镇静起效时间(P=0.85)、持续时间(P=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1和M2组镇静起效时间明显长于M3组(P<0.017),而镇静持续时间明显短于M3组(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幼儿在心脏超声镇静下检查应用咪达唑仑口服溶液的依从性优于10%水合氯醛灌肠且不良反应少,其中0.7 mg·kg-1剂量咪达唑仑口服溶液镇静起效快,效果确切。

  • 药物与临床
    安姝润, 廖利, 潘欢妍, 杨晓璇, 张伟, 成晓亮, 葛卫红, 罗雪梅, 周玉皆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重症患者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AZ-AVI)血药浓度与疗效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测定29例重症患者CAZ-AVI给药48 h后头孢他啶与阿维巴坦的谷浓度(Cmin),收集患者临床信息,并对血药浓度、疗效和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治疗有效组头孢他啶和阿维巴坦的Cmin分别为(50.95±5.17)和(7.52±0.96)mg·L-1,无效组头孢他啶和阿维巴坦的Cmin分别为(31.16±7.03)和(5.37±1.32)mg·L-1。有效组头孢他啶的Cmin显著高于无效组(P<0.05),而两组阿维巴坦的C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头孢他啶的Cmin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P<0.05),阿维巴坦的Cmin与临床疗效无相关性(P>0.05),ROC曲线显示临床有效头孢他啶的Cmin最佳阈值为24.59 mg·L-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肌酐清除率、年龄与头孢他啶的Cmin显著相关,肌酐清除率与阿维巴坦的Cmin显著相关(P<0.05)。结论 头孢他啶的浓度与疗效相关,在给药间隔内保持CAZ-AVI的浓度始终大于最低抑菌浓度可能更有利于减少耐药的发生和复发。同时,在优化给药方案时应考虑年龄、肌酐清除率对药物浓度的影响。

  • 药学进展
  • 药学进展
    吕春艳, 厚晓庆, 崔闻宇, 张文君, 王文倩, 韩锐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药物晶型的差异导致药物溶解度和稳定性不同,进而影响药物的临床疗效及生物利用度。因此,近年来药物晶型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该文通过查阅并整理相关文献,从药物晶型的影响因素、药物晶型的识别与控制、药物晶型评价方法及应用等方面对近年来药物结晶理论研究进展进行概括总结,旨在为药物晶型的控制、工艺筛选等提供参考。

  • 药学进展
    李梓茜, 陈潇, 曹德英, 党云洁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透皮制剂可以有效避免首过效应,且具有良好的临床用药依从性。传递体(TF)作为一种新型的可变形类脂囊泡,具有较好的皮肤渗透效率和包封率,可在体内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而发挥药效,是极具开发前景的新型透皮吸收制剂。该文总结了目前TF的研究现状,包括制备工艺、评价指标及其临床应用现状,并对其研究前景予以展望。

  • 药学进展
    徐文艳, 黄干荣, 廖丽娟, 罗家锱, 黄亮, 黄衍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脲酶作为氮循环的关键酶,为生物体提供生长所需的氮源,同时也是一种在各种致病菌中发现的毒力因子。幽门螺杆菌(H.pylori)产生的脲酶为其在胃里的定植和生存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肠化生、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且随着耐药性菌株的增多,迫切需要治疗有效、安全的新型药物,所以幽门螺杆菌成为最常研究的产脲酶细菌之一,脲酶作为抗菌药物的潜在靶点也受到关注。安全性较高的药用植物已被证明具有治疗潜力,许多植物天然提取物已成为新型药物开发的灵感和起点,以往研究还发现许多天然存在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脲酶活性。该文概述了一些植物源黄酮类化合物对幽门螺杆菌脲酶的抑制作用,根据其来源、结构特点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寻找和开发植物来源且特异性抗幽门螺杆菌的化合物,从而为临床候选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 药学进展
    吴鸳鸯, 金朱雨, 谢升谷, 申潜, 刘小勤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糖类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结构复杂多样,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尤其在抗凝血、抗血栓、调血脂、调节免疫功能方面都有显著的疗效。随着对糖类药物研究的日趋深入及现代分析技术的应用,糖类药物化学结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有关物质(杂质)等项目的检测得到飞速发展。该文就近年来糖类药物在提取工艺、分离纯化工艺、组成成分,含量分析及结构分析等方面的进展做简要概述,为糖类药物的开发及其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 临床药师交流园地
  • 临床药师交流园地
    杨晓娟, 王兰, 崔淑彬, 冀召帅, 毛乾泰, 宋微微, 艾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介绍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地高辛中毒的原因分析、药物治疗及药学服务,为地高辛中毒的鉴别及治疗提供药学服务思路。方法 药师应用治疗药物管理分析患者住院前后药物治疗过程,结合治疗药物监测和药物基因检测,从基础疾病、基因多态性、药物剂量、联合用药、生理因素和其他病理因素多角度分析地高辛中毒原因,协助临床重整药物,优化药物治疗方案。结果 临床医师采纳了临床药师的建议,患者预后良好,治疗后期未再出现地高辛中毒。结论 为扩张型心肌病及其他基础疾病患者地高辛中毒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对预防治疗地高辛中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为药学服务提供新思路。

  • 临床药师交流园地
    谢彩鹏, 谭敏, 徐茜茜, 黄少珍, 马久栋, 唐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报道1例73岁具有潜伏性结核合并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患者,因消化道溃疡存在激素使用禁忌,联合环孢素和利妥昔单抗治疗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治疗过程和药学监护要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免疫抑制治疗与感染预防、肾病综合征并发症治疗方案的制定并进行药学监护。结果 患者肾病综合征缓解,其中尿蛋白由约8 g降至1 g以下,疾病控制良好。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环孢素能使患者肾病综合征部分缓解甚至接近完全缓解。对于合并潜伏性结核、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患者,使用单抗类生物制剂等免疫抑制剂应注意预防感染。当肾病综合征患者合并用药多时,使用环孢素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监测血药浓度,治疗期间定期随访患者,警惕肾功能不全、感染等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诊疗过程,对保证疾病治疗效果以及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
  • 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
    李园, 周勇, 薛琰, 杨西晓, 唐春燕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
    马昱, 王晓锋, 张建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数智药学
  • 数智药学
    徐义峰, 柯诗文, 肖航, 张文强, 熊少斌, 徐小港, 王钰, 刘良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中基底膜标志物及潜在治疗药物。方法 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下载IPF相关数据集,处理后构建与IPF相关的基底膜基因表达矩阵并筛选基底膜差异基因(DEBMs);将DEBMs进行功能及通路的富集,并对其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得到候选特征基因,运用接收机工作特性(ROC)曲线确定特征基因并构建列线图;进行ssGSEA分析探究特征基因与免疫细胞及功能相关性;通过特征基因预测了相应微小核糖核酸(RNA)(miRNA)及治疗药物。结果 共提取DEBMs 56个;富集分析表明,DEBMs主要富集在“细胞外基质组织”、“细胞外结构组织”等,并与“ECM-受体相互作用”和“局部粘着斑”等通路密切相关,机器学习计算到候选特征基因6个(TIMP3、P3H2、ITGA7、ITGA4、ADAMTS2、COL8A2),经ROC曲线测试均符合特征基因要求,列线图诊断价值突出(AUC=0.991 523);IPF中B cells、Macrophages等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最后,预测到miRNA以miR-4305、miR-3684为主,黄体酮,叔丁基过氧化氢等是与IPF相关性较强的治疗药物。结论 特征基因及预测的miRNA可作为IPF诊断新型标志物,预测药物可能成为治疗IPF的潜在药物来源。

  • 数智药学
    陈静, 陈璐, 张丽娟, 边原, 谭昕, 杨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对生物神经网络的一种模拟,通过相互连接而构成的自适应非线性动态网络系统,ANN的优势在于优化容易、建模简便、结果准确。该文根据文献资料对ANN在免疫抑制剂、抗菌药物、抗癫痫药物等治疗药物监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阐明ANN模型的优缺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为未来的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ANN用于治疗药物监测有着巨大的潜在前景,有希望成为实现患者个体化用药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