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进一步规范抗IgE单克隆抗体治疗过敏性哮喘的合理应用。方法 通过系统检索和临床经验总结抗IgE单克隆抗体治疗管理的相关问题,按照证据分级进行质量评价,并运用德尔菲法就共识建议达成共识,形成《抗IgE单克隆抗体治疗过敏性哮喘的医药共管专家共识》(简称《共识》)。结果 《共识》以奥马珠单抗为代表,形成了12条建议,涵盖了医药共管的工作模式、工作路径、分级诊疗和培训考核等内容,明确奥马珠单抗治疗过敏性哮喘医药共管的规范化管理路径。结论 该《共识》为药师参与奥马珠单抗治疗过敏性哮喘的管理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疾病预后,实现抗IgE单克隆抗体的医疗价值。
目的 探讨麦芽乙醇提取物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慢性不可预测应激(CUMS)诱导的大鼠抑郁样行为的机制。方法 采用8周CUMS程序建立抑郁大鼠模型,给药组分别灌胃小剂量(59.6 mg·kg-1)、大剂量(178.8 mg·kg-1)麦芽乙醇提取物。使用新颖性抑制进食实验、蔗糖偏好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评估大鼠的抑郁样行为。采用16S rRNA测序方法分析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结肠形态学变化,用免疫荧光(IF)法检测结肠ZO-1和Occludin的蛋白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结肠或海马中的白细胞介素-10(IL-10)、IL-1β和5-羟色胺(5-HT)的表达。结果 小剂量麦芽乙醇提取物(59.6 mg·kg-1)可减轻CUMS大鼠的抑郁行为,恢复脑内5-HT的表达。16S rRNA测序结果表明,用小剂量麦芽乙醇提取物处理后,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和相对丰度发生了变化。ELLSA结果显示,小剂量组显著逆转了CUMS引起的机体中IL-10的减少和IL-1β的升高。HE结果显示,小剂量组显著改善了CUMS诱导的大鼠结肠结构损伤。IF结果显示,小剂量组大鼠肠上皮屏障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蛋白表达加强。结论 小剂量麦芽乙醇提取物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脑内5-HT的表达、抑制机体炎症以及修复肠道屏障来改善CUMS诱导的大鼠抑郁样行为。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方法测定肌内注射氢溴酸加兰他敏后大鼠血浆中加兰他敏的含量,并研究其药动学特点。方法 雌性和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单次肌内注射组分别给予大鼠肌内注射小、中、大剂量(0.25、0.50、1.00 mg·kg-1)氢溴酸加兰他敏,单次静脉注射组给予大鼠静脉注射氢溴酸加兰他敏0.25 mg·kg-1,肌内注射多次给药组给予大鼠肌内注射氢溴酸加兰他敏0.50 mg·kg-1,每日给药1次,间隔24 h,连续给药7 d。计算各给药组加兰他敏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结果 单次肌内注射小、中、大剂量组加兰他敏的峰浓度(Cmax)分别为(80.54±9.31)、(168.25±47.92)和(314.33±46.51) ng·mL-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95.23±20.42)、(182.21±36.63)和(380.43±70.71) ng·mL-1·h。肌内多次给药组中加兰他敏的蓄积指数为1.09。结论 在大鼠体内,肌内注射氢溴酸加兰他敏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多次给药时药物在体内低蓄积。实验结果为氢溴酸加兰他敏注射液的临床药动学研究提供和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2年全球癌症负担报告,全球新增癌症患者数量持续上升,预计到2050年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中国发布2022年癌症发病情况调查显示,新发癌症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较往年持续增加,形势不容乐观。面对不断增长的抗癌治疗需求,抗癌药物的研发势头愈发强劲。中药在抗癌药物市场中逐渐崭露头角,为全球抗癌治疗贡献了中国方案。然而,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和多靶点的特点,传统的研究模型已无法满足对中药抗癌作用的深入探讨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更新研究模型以适应中药的特性。类器官(organoids)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是理想的人类疾病临床前模型,弥补了传统疾病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不足,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该文对类器官技术在中药抗癌研究中的应用进行回顾和总结,分析其优势、局限性及发展趋向。
目的 研究金复康对人肺癌H358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对TRIM52介导的Wnt/β-catenin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 培养人肺癌 H358 细胞,建立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0.9%氯化钠溶液组、顺铂组(3 mg·kg-1,每3天注射1次)、金复康组(0.4 mL,每日灌胃1次)以及金复康+顺铂组(金复康0.4 mL,每日灌胃1次,联合顺铂3 mg·kg-1,每3天注射1次),每组6只。连续治疗15 d后,计算瘤体生长抑制率;苏木精-伊红(HE) 染色观察瘤体组织病理变化; TUNEL 法观察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Real-timePCR和蛋白免疫印迹分别检测肿瘤细胞中 TRIM52、PCNA、c-Myc、β-catenin和Cyclin D1的 mRNA 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0.9%氯化钠溶液组比较,金复康组、顺铂组、金复康+顺铂组均可抑制瘤体生长(P<0.05);其中金复康+顺铂组抑瘤作用较好,略优于顺铂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裸鼠肿瘤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和凋亡指数比较结果显示,金复康+顺铂组肿瘤组织坏死程度大于其他各组,且凋亡指数显著升高(P<0.05),提示该组治疗对肿瘤细胞的坏死和凋亡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金复康+顺铂组可显著下调Cyclin D1、PCNA、TRIM52、β-catenin和c-Myc的mRNA表达(P<0.05)和蛋白表达(P<0.05)。结论 金复康能够有效抑制人肺癌H358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并破坏肿瘤细胞的结构,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联合顺铂治疗时,其抗肿瘤效果更为显著,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RIM52表达,进而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增强抗肿瘤作用有关。
小檗碱是一种异喹啉类生物碱,广泛存在于黄连、黄柏等植物中,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在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炎症等领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近年来,小檗碱的抗肿瘤作用也备受关注。研究表明,小檗碱可通过多途径抑制肿瘤进展,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调控肿瘤内微生物组,阻滞细胞周期,抑制肿瘤毛细血管生成以及增强肿瘤免疫效果等。此外,小檗碱能通过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核因子κB等关键信号通路,协同增强化疗药物敏感性并减轻耐药性。小檗碱的抗氧化与免疫调节功能进一步拓展了抗肿瘤应用潜力。该文基于小檗碱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综述了小檗碱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同时讨论了小檗碱抗肿瘤临床转化方面的挑战及潜在的解决策略,为其开发为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胆道恶性肿瘤 (BTC) 患者总生存期 (OS) 的影响,分析影响BTC患者OS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精准的预后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3年10月河南省中医院198例BTC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BTC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之间中位OS的差异。结果 最终纳入BTC患者116例,其中西医组59例(50.86%),中位OS为(14±2.77)个月,1、2、3年OS率分别为81.36%、61.02%、46.11%;中西医组57例(49.14%),中位OS为(29±3.91)个月,1、2、3年OS率分别为82.32%、67.64%、58.00%;两组患者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临床分期、手术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局部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与BTC患者OS显著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临床分期、手术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局部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BTC患者OS有显著影响 (均P<0.05)。结论 中西医组的中位OS较西医组显著延长,患者的远期OS率显著优于西医组;年龄、临床分期,手术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局部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影响BTC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
中国血液制品进口法律法规体系历经“安全优先-需求驱动-规范升级”三阶段演变,形成以传染病防控与质量审批为核心的双重管制框架。现行政策虽有效保障生物安全,但面临供需失衡加剧、临床急需血液制品品种准入受限、国际标准对接不足等深层矛盾。同时,严格管制也限制了技术创新和市场多样化。因此建议构建“临床急需目录+分级监管+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互认”协同机制,通过动态准入、风险分级管理与国际认证互认,实现安全底线与医疗可及的兼容发展。
血液制品在现代医疗中至关重要,中国临床需求持续增长,但国内原料血浆供应缺口显著,60%以上人血白蛋白依赖进口。中国血液制品进口法规体系历经多轮调整,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为核心的全周期监管框架,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也因严格准入、复杂审批及关税壁垒导致临床供应不足、企业成本高等问题。其中,进口准入壁垒引发 “双重认证” 负担,关税壁垒使部分产品成本增加,加剧患者经济负担。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国际质量标准互认、组建急需药品快速审批团队并减免临床急需品种关税。
中国、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血液制品行业发展阶段不同,法律法规及监管体系差别迥异。该文采用文献检索、政策比较及案例研究方法,通过梳理和比较各国血液制品监管政策,发现与美国、欧盟及日本相比,中国在血浆检疫期、血浆分离工艺和组分、血液制品分段生产以及进口管理政策等多方面均存在差异,建议借鉴国外监管经验,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血液制品监管政策,如优化中国原料血浆检疫期及血液制品生产工艺管理政策,推进血液制品多产地和分段生产及建立灵活的血液制品进出口管理制度,为促进血液制品行业发展及患者用药可及性提供参考。
该文通过梳理国内外血液制品生产用血浆的采集和质量控制相关法规、标准、指南及文献,比较国内外在原料血浆采集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异同,并就中国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参考建议,旨在促进中国血浆相关标准的完善和原料血浆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国单采血浆站硬件设施设备和安全性控制流程与欧盟、美国、日本差异较小,但在单采血浆站设置、献血浆者筛选标准、血浆采集间隔期和血浆采集量、血浆检测模式和指标、检疫期管理实施原则以及回收血浆的利用等方面,差异较大。无论血浆采量还是质量,美国均为行业标杆,值得我国借鉴。
血液制品是从健康人血浆提取的用于临床治疗的生物制品,具有经血液传播病毒的风险,因此血液制品的病毒安全性被各国监管机构高度关注。该文从原材料选择和血浆检测对比探讨了血液制品病毒安全性国内外法规的差异。此外,还进一步探讨了影响病毒安全性的控制措施,即生产过程中的病毒清除和交叉污染控制策略。最后对中国法规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国血液制品的病毒安全性。
国内外血液制品产业在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方面各有特色。国外企业在免疫球蛋白类、凝血因子类及重组血浆蛋白类产品开发领域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尤其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的开发、长效制剂的优化及生产工艺改进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中国企业近年来在相关领域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例如在人免疫球蛋白工艺改造及重组凝血因子新产品的开发上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在重组蛋白技术应用、高效血浆资源利用及生产工艺先进性等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同时,在专利技术储备、关键材料供应与疾病流行病学数据获取等方面也存在瓶颈。随着基因重组技术、给药技术创新及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以及个体化治疗的发展,血液制品行业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血液制品企业可进一步加强技术积累、提升生产工艺水平,强化血浆资源高效利用,促进国内产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中枢神经系统恶性程度和侵袭性最高的4级胶质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所有肿瘤的30%。由于GBM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尚无治疗GBM的特定靶点。目前替莫唑胺(TMZ)是治疗GBM唯一的一线化疗药物,但存在药物响应率低和极易耐药等问题。因此,开发新的靶点及新型GBM治疗药物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正五聚蛋白3(PTX3)作为五聚体蛋白质超家族成员,已被证实对多种肿瘤具有促进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TX3在GBM进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TX3可以促进GBM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增强GBM微环境中的血管生成能力,促进GBM恶性进展。鉴于PTX3在GBM中的重要作用,该文主要对PTX3的结构,生理作用,表达调控,在GBM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PTX3潜在治疗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的药物靶点提供参考。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后可表现为无症状、全身症状或组织侵袭性疾病等,感染后可在宿主中建立持续或潜伏感染状态,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出现病毒再激活而导致严重疾病。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广泛使用,HCMV感染预后得到改善,但长期抗病毒治疗随之而来的则是药品不良反应或耐药的出现,难治性或耐药HCMV感染已成为临床不容忽视而又亟需解决的问题。该文主要对HCMV感染的治疗策略最新进展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带状疱疹神经痛(HZN)是一种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患病率也逐渐增加。因其疼痛剧烈,常持续数月数年之久,对工作生活影响巨大。如何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预防后遗神经痛等是治疗的关键。然而常规的药物治疗常出现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总体有效率低,不利于疼痛的控制和减轻。A型肉毒毒素(BTX-A)是肉毒杆菌释放的一种外毒素,其注射技术简单,通过作用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抑制神经炎症反应等机制,可有效缓解PHN的疼痛程度、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该文就BTX-A在PHN诊治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谵妄是一种急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和精神异常,是重症疾病相关脑功能障碍的最常见表现,重症患者合并谵妄常提示患者预后不良,但临床暂无防治谵妄的“灵丹妙药”。褪黑素是一种松果体分泌的内源性神经激素,具有调节睡眠昼夜节律、抗炎、抗氧化和神经保护的作用。重症患者谵妄发生时其血清褪黑素的水平时常发生变化,提示褪黑素可能参与谵妄的发生发展。有研究表明外源性补充褪黑素可能有防治谵妄的作用。该文对褪黑素用于重症患者谵妄防治的机制和临床疗效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重症患者谵妄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中药配方颗粒是随着中医药发展而衍生出的对中药饮片的重要补充形式,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尝试。2021年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对中药配方颗粒制备中的原辅料、标准汤剂及生产工艺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同时也遵循与传统汤剂制备中以水为溶媒等相应的原则,为实现中药配方颗粒的全面监管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保障。然而,中药配方颗粒在制备过程中,由于中药饮片种类繁多,特点不尽相同,且其千药一罐、千篇一律的工艺较难得到与传统汤剂化学成分相一致或药效相近似的颗粒。因此,该文结合饮片自身特点和已发布的国家标准及各省级标准中各类饮片配方颗粒制备的特点、注意事项等,对其进行分类并分别获取各类品种最优的制备工艺,以期为中药配方颗粒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及生产应用提供参考,从而提高中药配方颗粒整体质量稳定性和均一性,促进中药配方颗粒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目的 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对老年药学门诊相关的发表文献进行研究,绘制知识图谱,并分析和讨论我国老年药学门诊的发展进程及相关热点。方法 以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来源数据库,以“药学门诊”“药师门诊”“药物门诊”“药物咨询门诊”“老年”为核心词组,检索从建库到2024年3月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导入CiteSpace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针对作者、机构、关键词等关键节点的知识图谱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 经过排纳标准筛选后,研究共纳入文献396篇,葛卫红、吴秋惠和刘洋等学者在老年药学门诊的科研领域做出较大贡献,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大理大学的发文量占所有发文机构前3名。发表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分别为“药学服务”“临床药师”“药学门诊”“合理用药”“药师”。结论 “用药安全”“调查问卷”“三甲医院”是我国老年药学门诊领域近年来关注和发展的热点。总体而言,我国老年药学门诊服务近年来有较快发展,但其广度和深度均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目的 优选“红黄白”凝胶的提取工艺并建立该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梯度洗脱法测定红景天苷、盐酸小檗碱和1,4-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的含量;采用蒽酮-硫酸法测定总多糖的含量;采用层次分析法-基于指标客观性的权重赋权法(AHP-CRITIC)复合加权法计算4个指标的权重系数,以综合得分为评价指标,结合L9(34)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红黄白”凝胶提取工艺的影响,优选最佳提取工艺并进行工艺验证;建立该制剂中4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 “红黄白”凝胶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45、提取时间2 h、提取2次;4种指标成分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均R2>0.999 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67%~102.09%,RSD为0.77%~3.17%;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RSD≤2.28%。结论 AHP-CRITIC复合加权法结合正交试验优选的“红黄白”凝胶最佳提取工艺稳定且经济合理;该凝胶的含量测定方法操作可行,结果可靠,为该制剂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了实验依据。
目的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建立栀黄消肿贴膏提取工艺设计空间。方法 以栀黄消肿贴膏方为模型药,栀子苷含量和出膏率为关键质量属性(CQA),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结合鱼骨图对提取工艺进行风险评估,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关键工艺参数(CPPs),通过Box-Behnken实验设计建立CPPs与CQAs的数学模型,利用Monte Carlo法获取设计空间并验证。结果 确定乙醇体积分数、溶剂倍量和提取次数为CPPs,Box-Behnken 实验设计建立的数学模型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生产经验,所得可操作空间为:乙醇体积分数67%~70%、溶剂倍量7.5~9倍、提取次数3次、提取时间1 h。结论 栀黄消肿贴膏提取工艺设计空间的建立,有助于提高该中药复方制剂质量稳定可控性,为后续制剂的开发奠定实验基础,为设计空间法应用于中药复方制剂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的重症感染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期间的药学监护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1例肿瘤术后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AKI)行CRRT患者的治疗,通过分析重症感染且行CRRT患者的各阶段病理生理特点,协同临床医师共同制定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方案;在患者行CRRT期间不同阶段,对患者进行用药监护,并根据病情变化,对营养支持方案进行调整与优化。结果 临床药师参与患者CRRT期间营养支持治疗方案的制定、调整与监护,通过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患者病情趋于稳定。结论 临床药师通过对重症感染行CRRT患者各阶段的营养需求及病情变化提供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并行有效监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重要保障。
目的 总结1例临床药师在斯鲁利单抗致免疫介导结肠炎继发耶氏肺孢子肺炎患者治疗中发挥药学监护的作用。方法 临床药师评价斯鲁利单抗致免疫介导结肠炎药物不良反应的关联性,协助制定治疗过程中继发耶氏肺孢子肺炎的抗感染方案,解答医生关于复方磺胺甲卟恶唑对肠道菌群移植疗效影响的困惑,监护患者药物治疗过程。结果 通过药学监护及与医生的充分协作,患者耶氏肺孢子肺炎症状明显好转,免疫介导结肠炎在2次肠道菌群移植(FMT)治疗后达到临床与内镜缓解。结论 临床药师应在患者用药监护方面发挥作用,FMT也将是药学服务的切入点之一。
目的 探究慢病人群接受居家药学服务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中国适老化研究项目中内蒙古自治区及东北地区的调查数据,基于Null Importance方法,筛选影响慢病人群参与居家药学服务意愿的关键因素。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5折交叉验证方法,以准确率及AUC为指标,评价特征选择对模型性能的影响。结果 Null Importance方法筛选出10个关键因素,且特征选择后logistic回归模型性能得到提升。显著影响患者对居家药学服务接受意愿的因素包括:获取药品信息途径个数(OR=1.261,95%CI=1.182~1.345),药物适应证认知(OR=1.342,95%CI =1.124~1.603),是否保留药盒(OR=1.218,95%CI=1.015~1.462),用药依从性得分(OR=0.881,95%CI=0.839~0.925),用药素养得分(OR=0.631,95%CI=0.488~0.817),用药指导服务了解程度(OR=1.211,95%CI=1.017~1.442)。结论 在Null Importance特征选择方法基础上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性能,有助于慢病人群接受居家药学服务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 了解我国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患者自带输注药品管理现状,为完善管理制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 通过国家药事管理专业质控中心开展的年度药事专业质控工作调查获取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2020~2022年患者自带输注药品管理情况,利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汇总计算。结果 2020—2022年纳入分析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总数分别为4 786家、5 063家和6 041家。与2020年相比,2022年医院允许患者使用自带输注药品的占比由55.08%下降至48.54%,已建立患者自带药品管理制度的占比由81.54%上升至98.09%,将住院患者使用自带药品情况全部在医嘱中记录占比由79.76%上升至90.72%。医院允许患者使用自带输注药品种类主要为抗肿瘤药物,自带输注药品调配场所主要为临床科室(病区),自带输注药品主要来源是患者自提。结论 医院应建立自带药品管理制度,加强自带输注药品信息化管理,保障药品供应和患者用药安全。
目的 基于SWOT分析法构建M医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临时医嘱调配服务模式并评价其实施效果,为其他医疗机构开展PIVAS临时医嘱调配服务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SWOT分析法对M医院PIVAS开展临时医嘱调配服务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运营策略并运行,采用静脉用药安全性、药学服务水平及部门成本效益等指标评价实施效果。结果 运营策略实施后,M医院PIVAS贴签摆药单个医嘱用时由每袋(7.19±0.06)s降为(6.06±0.09)s (P<0.05);差错量由每季度(32.50±2.54)件降至(19.75±0.59)件 (P<0.05);临时医嘱处方合格率由(60.52±1.17)%上升为(90.63±1.72)%(P<0.05);成品输液运送时间合格率由(80.63±1.66)%提高至(90.80±2.98)% (P<0.05);病区对PIVAS服务满意率由50%提高为90% (P<0.05);调配成本由每袋(3.50±0.05)元下降为(3.00±0.12)元(P<0.05)。结论 基于SWOT分析构建的M医院PIVAS临时医嘱调配服务运营策略充分发挥了优势,为临床及患者提供了更全面优质的服务,保障了患者用药安全性与及时性并提高了部门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