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国际药学文摘》
《乌利希期刊指南》
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来源期刊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第七届湖北十大名刊提名奖  

医药科普

气清景明万物生 未病先防重养生 ——清明养生要点

湖北中医药大学 张紫迪

武汉市第六医院、江汉大学附属医院 王清睿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杨盛力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反应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古人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清明时节,桐花初放,田鼠都钻到地下去,雨后天空可以看见彩虹。《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时节,严冬己过,气候变暖,万物生长,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万物生机勃勃。清明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使得其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生命过程,与天地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那么,在清明时节,我们应当如何顺应自然,养生防病呢?

一、清明节气易感哪些疾病?

(1)   肝火旺

肝属木,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恶抑郁而喜条达,如果肝的功能正常,人体气机就会通畅,气血就会调和,各个脏腑的功能也会正常。肝在时为春,肝的功能与四时之春关系密切。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而肝气过旺可能导致口干舌燥、口渴多饮等上火症状,还可能导致眼红、眼干、耳鸣、视物模糊、眼部分泌物增多等症状。肝木过旺,乘克脾土,也会影响脾的功能,常出现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

清明时节多思亲,若是情志过于抑郁,则肝有失疏泄,气机阻滞,导致肝郁。郁而化火,木火刑金,则又克伤肺脏。

除此之外,熬夜、暴怒等因素也会影响肝的功能。

(2)   春瘟

春瘟是指春季常见的、具有传染性的热性疾病,包括流感、流脑、猩红热、麻疹、痄腮、风疹等。清明时节气候不稳定,昼夜温差大,多风干燥,人体呼吸系统防御功能受损,免疫力下降,易感各种传染病。再加上清明节人们多外出祭祖、踏青,被传染的风险增加。

(3)   心脑血管疾病

清明时天气转暖,人体阳气旺盛多动,向外疏发,内外阴阳平衡不稳定,气血运行波动较大,易伤及心、脑、血管、肾等器官,出现血压升高,甚至心肌梗塞、脑梗塞等。



(1)过敏性疾病

清明前后空气中花粉增多,易引起过敏性哮喘以及其他花粉过敏疾病。同时,由于天气由寒转暖,温热之邪伤及津液,使鼻腔干燥,加重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对花粉过敏者尽量减少外出,外出也请戴好口罩。如果去人多密集的地方,也要戴好口罩,预防传染病。

(2)呼吸道疾病

清明时节昼夜温差大、花粉多、病毒滋生快,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甚至引发哮喘。

(3) 精神疾病

春季日照时间逐步增加,气温回暖,人体内分泌和代谢明显变化,加上天气多变,常使正常人的情绪波动较快,是各类精神疾病的多发期。

二、清明节气养生方法

虽然清明节气易感疾病,但如果养生得法,不仅能预防疾病,还可以强身健体。

(1)   起居养生

起居要有常。《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春天人们阳气较强,阴气较弱,对睡眠生理需求较小,宜夜卧早起,即晚睡一点,起早一点。当然不宜过晚,最好在晚上十一点前入睡(亥时入睡,或子时之前入睡)。

   劳逸要适度。体力劳动要轻重相宜,脑力劳动要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是放风筝、踏青的好时节,但也要注意劳逸结合,不宜使身体过于疲惫。

(2)   饮食养生

  多食养肝之品。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养生在于肝。补肝之物,如枸杞、大枣、豆制品、动物血、银耳等,可以多食。同时,由于清明肝气旺,宜喝清肝茶,如金银花茶,菊花枸杞茶等,都有清肝火的功效。

  多吃青嫩时蔬。青嫩时蔬不仅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还可以起到散郁热、疏肝健脾的功效。春风过,万物生,青菜、荠菜、香椿、马兰头、芹菜、用艾草做成的青团等,都是很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