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药代动力学的开拓者和带头人,“药物成药性评价与系统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天津药物研究院终身首席科学家、名誉院长,《医药导报》顾问刘昌孝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7月25日3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刘昌孝院士1942年5月生于湖南永兴,1965年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先后在化学工业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国家医药管理局天津医药工业研究所、国家医药管理局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药物研究院工作。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昌孝院士长期担任《医药导报》顾问,他生前经常关心《医药导报》的发展,为杂志出谋划策,多次参加《医药导报》组织的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和其他学术会议,为《医药导报》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昌孝院士严谨治学、师德高尚、锐意开拓、无私奉献,是药研人永远怀念的前辈和楷模。刘昌孝院士的逝世,是《医药导报》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医药科技事业的重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刘昌孝院士!
附:刘昌孝院士生平
刘昌孝院士1942年5月生于湖南永兴,1965年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天津药物研究院任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终身首席科学家、名誉院长,《医药导报》顾问。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昌孝院士致力于药代动力学研究五十余年,为我国药代动力学、药物评价、中药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国内首先引入完整的药代动力学概念,并成功应用于创新药物和复杂中药研究,带领团队开展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和中药新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我国药代动力学研究史上创下了学科、实验室建设与医药创新评价领域的五个第一。创造性地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概念并形成理论体系,在业界产生广泛的影响。承担了5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带领团队完成了150余个新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0余项,发表论文450多篇,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30余部。
刘昌孝院士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香港紫荆花医学成就奖和医学创新金奖、国际药物代谢研究会特别贡献奖、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分析与标准“终身成就奖”、中国药学会突出贡献奖、循证中医药研究“终身成就奖”等奖项及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