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国际药学文摘》
《乌利希期刊指南》
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来源期刊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第七届湖北十大名刊提名奖  

医药科普

夜夜好眠:改善睡眠的药物

夜夜好眠:改善睡眠的药物

武汉儿童医院 彭静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刘孟鑫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杨盛力

夜幕降临,城市的喧嚣归于沉寂,夜深人静,本应是进入甜美睡眠的时刻。然而,此时如果你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平静,与失眠这个“敌人”搏斗,次日即是空洞的眼神和身心俱疲的状态。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数据,有60%~70%的成年人存在难以入睡、夜间频繁醒来以及过早醒来等睡眠障碍。本文就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恢复健康的睡眠进行探讨,供读者参考。


1 非药物治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即任何药物都有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等。若失眠症状较轻或者在失眠早期,可以先采取非药物治疗方法,内容如下。

1)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失眠不仅是由压力、情绪或生活事件引起的,更可能被患者的负面认知、错误睡眠习惯和不良睡眠行为所维持。CBT-I可以改变那些让你夜不能寐的想法和习惯。这种治疗能帮你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摆脱失眠的恶性循环,重获健康的睡眠。

2)物理治疗:科幻电影中利用光、电、磁等治疗睡眠的“魔幻”方法,其实已经逐渐走进现实,它们可以影响大脑神经元活动,起到助眠效果。还有按摩、芳香疗法等补充方法,通过影响身体的触、嗅,有神经安定作用,是睡眠的得力助手。

3)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失眠也有上千年的历史,包括中药、针灸、食疗等。但这些方法的效果有待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进一步验证。

2 药物治疗

2.1 治疗失眠的药物

当非药物治疗手段效果不佳时,经过专业医师的诊断,可以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来改善睡眠情况。

目前,改善睡眠的药物种类繁多,作用复杂,特点各异,大致可以分为苯二氮?受体激动剂(benzodiazepine receptor agonist,BZRAs)、双重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ual appetite receptor agonist,DORA)、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抗组胺H1受体药物、具有镇静作用的抗精神病药等。常见治疗失眠药物见图1、表1


1 治疗失眠的药物分类


1  治疗失眠的药物作用、特点和适用人群

类别

药物名称

作用

优点

缺点

适用人群

备注

苯二氮?受体激动剂(BZRAs

苯二氮?类药物(BZDs)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劳拉西泮、地西泮、奥沙西泮、氯硝西泮

改善入睡困难,增加总睡眠时间。

广泛用于治疗失眠。

有成瘾性,不良反应较多,包括嗜睡和记忆障碍等。

短期失眠患者。

我国对BZDs类药物管理严格。

非苯二氮?类药物(non-BZDs)唑吡坦、扎来普隆、右佐匹克隆和佐匹克隆

起效快,副作用较BZDs少,残余效应少。

抑郁症患者使用后可能出现抑郁恶化、自杀想法及自杀行为。

短期失眠患者。

适合短期使用。

双重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

苏沃雷生、莱博雷生、达利雷生

改善主观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

改善睡眠结构和睡眠质量,对认知及呼吸影响小。

常见不良事件包括头痛、嗜睡和疲劳。

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病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DORA导致药物依赖,可以长期应用,停药不出现显著的反跳性失眠。

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褪黑素缓释片、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包括雷美替胺和特斯美尔通

调节昼夜节律失调型睡眠觉醒障碍。

适合昼夜节律失调导致的失眠。

有头痛、思睡、胃肠反应、血压变化、情绪低落等不良反应,长期使用可影响内源性褪黑素的分泌,大剂量褪黑素(10 mg/d以上)可抑制性激素分泌。

昼夜节律失调患者。

仅用于昼夜节律失调型睡眠觉醒障碍的短期应用,不建议作为常规药物治疗失眠。

抗组胺H1受体药物

多西拉敏、苯海拉明等

通过对中枢神经活动的抑制起到镇静催眠作用。

可用于妊娠期,改善妊娠患者的失眠。

可能加重重症肌无力及青光眼患者的谵妄,增加死亡率。

妊娠期失眠患者。

应慎用于特定患者群体。

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

多塞平、曲唑酮、米氮平等

治疗抑郁和焦虑,有助于睡眠持续。

适用于浅睡眠增加、早醒及失眠伴焦虑抑郁的患者。

米氮平可引起噩梦,其半衰期长,易出现白天困倦,长期应用易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震颤、僵硬、运动迟缓、坐立不安)。

抑郁焦虑伴失眠患者。

可与短效BZRAs联合使用提高依从性。闭角型青光眼或尿潴留

患者慎用多塞平。

具有镇静作用的抗精神病药

喹硫平、奥氮平、氯氮平等

增加总睡眠时间、改善睡眠结构、减少睡眠中觉醒时间。

对于某些精神疾病患者可能有效。

不良反应较多,引起粒细胞缺乏的风险较高,可导致严重感染或死亡;可引起癫痫发作;痴呆相关的老年精神病患者使用后可增加死亡风险。

特定精神疾病患者。

不建议无精神疾病的失眠患者使用,未批准用于治疗痴呆相关的精神病。

麻醉类药物

右美托咪定、异丙酚等

快速诱导睡眠,改善睡眠效率。

用于重症、难治性失眠患者的治疗。

需进行神经科、精神科、呼吸科、麻醉科等多学科评估,由麻醉科医师酌情应用。

重症、难治性失眠患者。

作为最后的治疗手段。


2.2 用药注意事项

1)如果把睡眠比作乐曲,那么药物就是钢琴调音师,让音乐更加优美动听。用药就像是调音,可以每天都调音——连续给药,也可隔一段时间调音——间歇给药。连续给药指的是每晚睡前口服一次药物,而间歇给药则是每周选择数晚服用药物。根据研究,推荐间歇给药治疗的频率为每周3~5次,这种按需服用的方式更加灵活。

2)对于苯二氮?类和非苯二氮?类药物,以下是按需服药的具体标准:

① 预期入睡困难时,建议睡前5~10分钟服用。

② 睡后30分钟仍不能入睡时,建议立即服用。

③ 夜间醒来无法再次入睡,且距离预期起床时间大于5小时,可以服用短效药物。

④ 根据次日日间活动的需求(开会、旅行、考试等)调整方案,于睡前服用。

3)对于慢性失眠患者,推荐使用非苯二氮?类药物进行间歇治疗。

4)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剂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应在睡前服用,但抗抑郁剂一般不采用间歇给药或按需用药的方式。

5)变更药物指征,即“换药的信号”,包括:

① 推荐的治疗剂量无效。

② 身体对药物产生耐受或需要更大剂量才能起效。

③ 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④ 与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有不良的相互作用。

⑤ 药物成瘾。

失眠是不请自来的访客,有时会悄悄闯入,打乱生活节奏;失眠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法;失眠是生命中的杂音,缓解烦恼和药物治疗可以消除杂音,奏出宁静夜晚的美妙乐章。请记得,与医疗保健专业人士携手制定最适合个人需求的治疗方案。良好的睡眠是身心健康的前提,珍惜每一个夜晚,愿星光伴你入梦,愿晨曦唤你醒来。

配图:江汉大学 刘朝;审稿:高玉军,方忠宏)


彭静    武汉儿童医院 副主任药师

基本情况 临床药师、临床营养指导师,从事临床药学工作10余年,开设药学门诊,互联网医院药学线上问诊。

社会兼职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分会委员;武汉市临床药学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成员;武汉药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湖北省个体化药物治疗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药学会科学传播专委会委员;武汉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委会委员。

学术成果 主持武汉市卫生健康科研基金资助面上项目1项,中国药学会全国医药信息网科技传播项目/科普研究重点项目6项;参与省、市级课题4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被SCI收录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受邀《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同行评议。受聘为《医药导报》、《现代药物与临床》杂志青年编委;《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特邀审稿专家。




发布日期: 2025-02-06    浏览: 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