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 104 周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建院125周年暨迁汉70周年的重要时刻,为积极践行“健康中国2030” 战略,推动医药融合高质量发展,2025年7 月 1 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医药导报》与同济医院药学部承办的 “医药同行守护健康”2025 年系列云讲堂首期盛大启幕,在医药领域拓展了一场知识与思想的盛宴,并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系列活动旨在响应国家“强化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发展”的号召,着力破解医药领域“协同不足”等关键问题。活动创新性地采用“医生临床视角+药师药学视角”双轨模式,聚焦慢病管理、急救用药等民众关切领域,搭建高水平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
首期云讲堂星光熠熠,内容精彩纷呈。活动由《医药导报》编辑部、同济医院药学部精心筹备,由《医药导报》主编、同济医院药学部刘东教授开场致辞。刘东教授在致辞中深情地回顾了同济医院的辉煌历史,着重强调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医药协同对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助力 “健康中国2030” 战略实施的重大意义,同时也描绘了系列活动的美好愿景。
此次云讲堂特邀了三位知名临床专家授课。
同济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涂胜豪教授以《雷公藤的前世今生》为题,从雷公藤的传统中医应用、现代药理研究、临床实践,尤其在风湿免疫疾病领域的应用价值与挑战,到肺纤维化机制研究突破,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雷公藤这一经典中药的深厚底蕴与现代科学内涵。
同济医院消化内科刘梅教授以《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出血的药物治疗及进展》为题,聚焦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出血这一临床急危重症,系统地梳理了该病初级预防、次级预防、急性出血处理的药物治疗策略,并结合大量临床案例,深入剖析了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血管活性药物等的应用要点、循证依据及新型门静脉降压药,探索最新研究进展。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医科宋恩峰教授以《梅雨季湿邪的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内涵解读》为题,结合时令节气,生动阐释了重浊、粘滞、趋下等中医湿邪理论的核心概念、梅雨季湿邪致病特点及其高发性,从微生物环境、过敏原、代谢、免疫系统影响等现代科学角度,解读湿邪致病的机制,并提供了实用的中医养生祛湿建议。
同济医院药学部张文婷博士和雷永芳博士分别主持了以上学术讲座和讨论互动,与来自湖北中医药大学邱振鹏教授、同济医院药学部陈婧博士和余恒毅博士等药学专家一道从药学科研和药学服务角度,就报告内容与讲者展开了深入探讨和交流。讨论聚焦于雷公藤的精准用药与减毒策略,如纳米递送、配伍减毒、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等;门静脉高压药物应用的个体化与监护要点;湿邪理论的现代研究与转化应用等热点问题。专家们的讨论和交流,充分体现了“医药同行”的理念,碰撞出临床与药学思维融合的火花。
最后,《医药导报》张带荣常务副主编做云讲堂总结,她高度评价了首期讲堂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倾情奉献和与会同道的积极参与,并预告系列云讲堂学术活动将在2025年8-12月持续开展,每月一期,聚焦不同专科领域,致力于为医药工作者提供常态化的高水平学习交流平台。
首期活动虽已落幕,但“医药同行 守护健康”的征程刚刚开启!本次系列云讲堂的成功举办,不仅是通过云讲堂学术交流方式庆祝党的生日和同济医院“双周年”,更是推动医药深度协同、服务人民健康的一次重要实践。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首期云讲堂精彩回放,并关注后续活动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