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是临床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发病率高达20%。已有临床报道,30%~48%口腔溃疡患者伴有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或便秘等[1]。但此种常见消化道伴随症状,临床医生易于单纯考虑消化系统疾病而给予消化系统检查和治疗,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口疮1号方是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的经方,且经多年从基础到临床的研究,证实其对RAU有很好的临床疗效,能通过调节免疫机制,减轻溃疡处的疼痛,促进溃疡愈合[2-3]。因便秘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与脾胃失调及免疫失常密切相关。2013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观察口疮1号方对心脾积热型RAU伴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口腔科收治的心脾积热型RAU伴便秘患者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1~62 岁,平均44 岁。
纳入标准:RAU诊断标准参考文献[1],起病急,溃疡充血发红明显,可见黄色假膜覆盖及轻度水肿,疼痛明显。面红口热,口渴口臭,唇红舌燥,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偏红,舌苔黄或厚腻,脉实有力。中医心脾积热型便秘参考国家中医管理局1994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辨证标准执行。西医便秘诊断依据罗马Ⅲ标准[4],符合以下6项中的2项或以上者视为便秘:①≥25%的时间排便感到费力;②≥25%的时间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③≥25%的时间排便有不尽感;④≥25%的时间排便中有肛门直肠梗阻感;⑤≥25%的时间排便需人工辅助(如用手指抠、按压盆腔);⑥每周排便少于3次。无肠道器质性病变。
排除标准:妊娠、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合并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疾病及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法对病例进行观察,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间性别、年龄、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试验经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治疗组给予口疮1号方:玄参12 g、生地12 g、赤芍12 g、丹皮12 g、紫草12 g、蒲公英15 g、蛇舌草15 g、土茯苓15 g、茯苓15 g、炒白术12 g、白芨12 g、甘草10 g(中药购于武汉市汉口国药有限公司天济中药饮片厂,所有批次药材均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张长弓教授鉴定),将上述中药制备成煎剂,制备方法:每次8倍量水浸泡1 h,共煎煮2次,第1次20 min,第2次15 min,浓缩至400 mL,灌装密封,含生药0.385 g·mL-1。规格:每袋200 mL,每次口服200 mL,一日2次,疗程14 d。对照组口服牛黄解毒片(温州海鹤药业有限公司,规格:每片0.239 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33020977),每次2片,tid,疗程14 d。
按RAU 疗效评价试行标准-DP分级法的要求进行评价[5]。评价指标,平均溃疡期(duration,D):评价时段各溃疡持续时间总和除以溃疡总数。疼痛指数(pain,P):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记录溃疡每天的疼痛指数。疗效标准,显效:D缩短,P减小;有效:D缩短,P无改变;或者D无改变,P减小;无效:D和P均无改变。
评价指标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排便次数:记录每周大便次数。大便性状,依据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排便困难程度,0分:无;1分:需医师提醒,用力才能排出;2分:不需医师提醒,非常用力才能勉强排出;3 分:需要按摩肛周甚至用手抠。第1次排便时间段,以小时计。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便秘疗效标准结合改善率进行评定[6]。症状积分改善率(%)=(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痊愈:大便正常,或恢复至患病前水平,其他症状消失,积分改善≥90%;显效:便秘明显改善,间隔时间及便秘接近正常,或大便稍干而排便间隔时间<72 h,其他症状大部分消失,积分改善率60%~89%;有效:排便间隔时间缩短1 d,或便质干结改善,其他症状好转,积分改善率20%~59%;无效:便秘及其他症状无改善或积分改善率<20%。
采用SPSS 16.0版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排便次数、排便困难程度、第1次排便时间段,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14 d后,两组口腔溃疡持续时间和疼痛指数、有效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消化道不适症状3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2例(停药后恢复正常),轻度皮疹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
笔者前期研究已经证实,口疮1号方对RAU有效。根据中医理论,心脾有热,不能向下焦传导,故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口疮发作,所以RAU 与心脾积热型便秘相关。
牛黄解毒片由雄黄、牛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等组成,组方中雄黄主含硫化砷,其中砷含量约75%,硫含量约24%。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常用于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和便秘。但鉴于近年来牛黄解毒片屡有变态反应、休克和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以及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成瘾性和慢性砷中毒等报道(主要由雄黄中的砷引起),因此牛黄解毒片在临床的应用受到限制[7]。
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口疮1号方对心脾积热型RAU伴便秘患者口腔溃疡的治疗效果优于牛黄解毒片,对便秘的治疗效果与牛黄解毒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因本方中无雄黄、大黄等中药,避免了牛黄解毒片易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口疮1号方以土茯苓、蒲公英、蛇舌草为君药,以玄参、生地、赤芍、丹皮、紫草为臣药,以茯苓,炒白术、白芨为佐药,以甘草为使药,全方具有行气导滞、清热润燥、凉血敛疮、健脾和胃、益气生津作用,适宜于RAU因心脾有热,不能向下焦传导而导致的燥热内结所致的热秘。口疮1号方可以调节EGF、EGFR水平[3],形成EGF-EGFR复合物,从而促进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增生,增加黏膜血流量,增强细胞内DNA、RNA以及蛋白质合成,促进黏液糖蛋白的合成及分泌,刺激组织生长修复,调节胃肠免疫力[8-9],口疮1号方可能通过提高肠道免疫力,调控肠道菌群平衡[10],达到治疗RAU心脾积热型便秘患者便秘症状的目的。便秘的治愈能促进口腔溃疡的愈合。便秘属大肠传导失常,同时与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RAU是由心脾积热所致,心脾积热,胃蕴内热,腑气不通,津液耗伤,则肠失濡润,伴发便秘。《灵枢·经脉》有云“胃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大肠手阳明之脉…入上齿中,还出挟口……”说明胃肠与口舌关系密切,胃热过盛,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口疮。口疮1号方不仅作用于口腔溃疡,还具有清热泻火、凉血通便之功,从整体上治疗疾病,取“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之意,使壅结于胃肠的实热与积滞得以泻下,脏腑气机得以通畅,进而加快口腔溃疡的愈合。口疮1号方不仅清热解毒,而且健脾和胃,配伍具有清而不寒、散而不滞的特点,尤其是白芨具有保护与修复胃肠道黏膜损伤作用,全方适合长期用药。
综上所述,口疮1号方能同时治疗心脾积热型RAU伴便秘患者的口腔溃疡和便秘症状,整体疗效优于牛黄解毒片,避免了牛黄解毒片易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具有有效安全的特点。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