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胆酸钠片的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现行质量标准进行评价。方法 按照国家评价性抽验的总体要求,按照现行标准检验,开展种属来源鉴别、组成成分质谱分析、钠离子含量测定及安全性方面等探索性研究,对不同分析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价胆酸钠片的质量现状及质量标准控制水平。结果 按照法定标准检验,30批次样品合格率为 100%。探索性研究显示,30批次样品均来自猪胆汁;30批次样品中均未检出胆酸钠,其主要成分为各种胆汁酸钠盐的混合物,药品名称与实际有效成分不符;总胆汁酸含量40%~71%,钠离子含量3.6%~5.7%;不同企业样品溶出行为存在差异。安全性研究中,30批次样品均未检出胆红素与胆固醇残留。结论 按现行标准检验,胆酸钠片总体合格率高;但现行标准不能有效控制产品质量,缺少动物来源种属鉴别和钠离子含量控制,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较差。
动物胆汁作为药物使用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历史,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平喘等功效[1]。胆汁酸是动物胆汁的主要有效成分,其主要结构是以环戊烷多氢菲为核心的二十四碳胆烷羧酸,不同动物分泌不同类型胆汁酸的临床功效也不尽相同[2]。胆酸钠系自牛或猪胆中提取的胆汁酸盐的混合物。临床上作为利胆药,用于胆汁缺乏及胆囊炎等。胆酸钠片是胆酸钠制成的糖衣片。其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和皮疹。国内企业最早于1995年获得胆酸钠及胆酸钠片的批准文号。胆酸钠片目前全国共有生产企业17家,批准文号18个;但大部分企业长期不生产;现行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二部六册(生化药品第一分册),标准中收载了化学与薄层色谱鉴别,崩解时限及含量测定(乙醚萃取称重法)。国外尚无该品种上市。胆酸钠片是国家评价性抽验品种,笔者根据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统一安排,参考文献[3,4,5,6,7,8,9,10,11,12]报道,对抽取30批不同企业生产胆酸钠片实施法定检验,并进行探索性研究,全面考察该品种的质量现状及现行法定标准水平。
液质联用飞行时间质谱仪(Waters G2-S Q-TOF LC/MS),TAS-986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Mars微波消解仪、AG-135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公司,感量:0.1 mg),DHG-9036A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AT7 Smart型智能溶出度仪,Evolution-3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millipore超纯水机,MATRIX-F 近红外光谱仪。
胆酸对照品(批号:10078-0013)、猪去氧胆酸对照品(批号:100087-200610)、鹅去氧胆酸对照品(批号:110806-200704)、牛磺鹅去氧胆酸对照品(批号:110846-200506)、熊去氧胆酸对照品(批号:100087-200610)、去氧胆酸对照品(批号:110724-200207)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牛磺猪去氧胆酸(批号:079K0045)、牛磺熊去氧胆酸(批号:119K0052)购自Sigma公司;甘氨猪去氧胆酸(批号:TRC24-CF-57-3)、牛磺胆酸(批号:LF50N06)、甘氨鹅去氧胆酸钠(批号:LJ20O26)等由企业提供。钠离子标准溶液(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唯一标识:13432-2,规格:1000 μg·mL-1)、硝酸(色谱纯)。
全国共有生产企业17家,批准文号18个;但大部分企业并未生产,所以仅抽取到2个生产企业30批次样品,涉及2个批准文号;其中生产企业抽样2批次,占样品总数6.7%; 在药品经营企业抽取27批次,占样品总数90.0%;在医疗机构抽取1批次,占样品总数3.3%。从抽取样品的地域分布来看,胆酸钠片分布在8省市自治区,其中,安徽、江苏、上海最多,均为6批次。
本次抽取样品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二部六册(生化药品第一分册)检验,该标准出版于1998年,该品种标准一直未进行增修订。检验项目比较简单,主要包括:性状、鉴别、崩解时限与含量测定等4项;30批次样品均符合规定,合格率为100%。其中崩解时限规定“应在1 h内完全崩解”,30批次样品的崩解时限为21~39 min;30批次样品含量测定结果为69.6%~77.8%,均符合“本品含胆酸不得少于标示量的65%”的规定。
结合企业现场调研、质量标准现状及检验情况,针对药品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质量可控性等方面,开展了产品的来源、有效成分、钠离子含量、溶出行为及安全性等方面探索性研究。
2.3.1 种属来源鉴别 胆酸钠原料药标准中规定“本品系自牛或猪胆中提取的胆汁酸盐混合物”,但不同动物的胆汁中胆汁酸成分有较大差别。据文献报道,猪胆汁中主要游离胆汁酸为猪去氧胆酸和鹅去氧胆酸[4],牛胆汁中主要游离胆汁酸为胆酸和去氧胆酸[5]。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样品中的胆汁酸成分进行初步分析,对动物来源的胆汁酸进行区分。
按照现行标准薄层色谱鉴别项下方法:取本品,除去包衣,研细,称取约2 g,加水10 mL,振摇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称取猪去氧胆酸与鹅去氧胆酸对照品,分别加甲醇制成1 mg·mL-1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502),吸取上述溶液各2 μL,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异辛烷-正丁醚-冰醋酸(8:5:5)为展开剂,展开后,喷以10%磷钼酸乙醇溶液,在105 ℃干燥5 min。结果显示:本次抽样30批次样品薄层色谱鉴别均检测出猪去氧胆酸和鹅去氧胆酸的斑点,提示所用胆汁来源均为猪胆汁,薄层色谱图见
2.3.2 有效成分研究 本品名为胆酸钠片,有效成分应为胆酸钠,即3α,7α,12α-三羟基-5β-胆烷酸单钠盐,但该品种原料药胆酸钠项下描述为胆汁酸盐混合物,与品种名称不符,故采用Q-Tof LC/MS法对样品中成分进行分析鉴定。
质谱分析条件:采用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30 Å),流动相A为水(含0.01%甲酸),B为乙腈,C为甲醇,按
2.3.3 各胆汁酸成分含量测定 采用上述LC-MS法对确证的胆汁酸盐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分析不同厂家,不同批次样品之间各组分含量差异。结果显示:30批次胆酸钠片总胆汁酸含量为39.6%~71.4%,两家企业测定值范围及均值见
2.3.4 样品中钠含量测定 本品为胆汁酸钠盐,现行标准中未对钠离子进行控制,拟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钠离子。检测波长:589.0 nm,狭缝宽度:0.5 nm,灯电流:5.0 mA,气体:空气-乙炔。在该条件下进行方法学实验,当钠离子对照品溶液浓度为0.2~2.0 μg·mL-1,吸收值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
2.3.5 溶出行为研究 胆酸钠片作为动物胆汁提取的多组分生化药糖衣片,现行标准中并未设定溶出度检查项,拟开展胆酸钠片的溶出行为研究,通过比较不同企业样品的溶出曲线,考察不同企业样品内在质量的差异,评价工艺的一致性。
由于胆酸钠在偏酸性的条件下不溶解,并且会析出絮状沉淀,因此,选取水作为溶出介质;采用浆法,每分钟75转,210 nm为测定波长。采用自身对照法:取20片,研磨,置500 mL量瓶中,加水适量,超声20 min使溶解,滤过,取续滤液适量,加水稀释到每毫升含0.1 mg的溶液,作为自身对照。分别在15,30,45,60,75,135,195,255 min取样测定溶出度并绘制溶出曲线。两家生产企业样品溶出曲线见
2.3.6 安全性方面考察 胆酸钠在提取过程中可能会有胆红素、胆固醇等有机物的残留,此外,动物饲养过程中因环境、饲料等因素可能造成的重金属及其他有害物质的的蓄积,也需要严格控制。因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样品中胆红素与胆固醇残留进行检测[8],30批次样品均未检出胆红素残留与胆固醇残留。收集企业A生产的3批胆酸钠原料药,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原子荧光法对原料中汞(Hg)、砷(As)、铅(Pb)等进行考察,3批次原料药中汞、砷、铅残留总和在4 mg·kg-1 内,具体见
胆酸钠片中有效成分应为胆酸钠,该品种说明书中对该品种成分的描述为“胆酸钠化学名:3α,7α,12α-三羟基-5β-胆烷酸”;但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胆酸钠片中未检出胆酸钠,主要成分为猪去氧胆酸和鹅去氧胆酸以及其与甘氨酸、牛磺酸结合钠盐。胆酸钠片适应证为利胆,用于胆汁缺乏及胆囊炎。文献查阅发现不同种类的胆汁酸,除了具有利胆作用外,还有很多不同功效,如胆酸还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的功效,猪去氧胆酸能降低三酰甘油,适用于Ⅰa或Ⅰb型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症。本品实际是多组分胆汁酸药品,因此其适应证应依据胆汁酸种类的不同重新修订。建议生产企业更改制剂名称,重新修订说明书中成分、适应证等相关信息。
胆酸钠原料药系从牛或猪胆中提取获得,为动物内脏来源的生化药。动物内脏可能积累铅、砷、汞等有害物质,因此在原料药质量标准中应对有害元素进行控制,但原料药现行标准中为对重金属及其他有害物质未进行控制。建议在原料药标准中增订相关有害物质检查项。胆酸钠片现行质量标准包括鉴别,片剂相关检查及含量测定,项目设置过于简单,现行标准不能有效控制产品质量。①本品为猪胆汁或牛胆汁提取的胆汁酸盐,现行质量标准并未设定相应的鉴别项对不同种属来源动物进行区分;不同动物来源的胆汁中胆汁酸成分存在较大差异,而不同胆汁酸成分有着截然不同的临床疗效。建议标准中增订对胆汁来源的控制,建立薄层色谱法,对牛和猪来源的胆汁酸进行鉴别。②本品为胆汁酸钠盐,现行标准中并未对钠离子的含量进行控制,应建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钠离子进行控制。③现行标准中含量测定采用乙醚萃取称重法,该方法专属性较差,不能有效控制产品中各胆汁酸含量,目前《欧洲药典》(EP8.0)中熊去氧胆酸有关物质检查采用高效液相-示差法,能有效分离多种游离胆汁酸[13],文献报道有专属性更强的方法可分析不同游离胆汁酸[14],因此建议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等专属性较强的方法进行含量测定。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