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增加,异地就医需求日益增加。如果按照传统的异地就医报销模式,参保患者不仅需要个人垫付全部医疗费用,还需要回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办理报销手续。为缓解患者垫付压力大、解决患者为报销来回奔波这一民生问题,2009年12月,国家人社局印发《关于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推进区域统筹和建立异地协作机制,方便异地就医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结算,减少个人垫付医疗费用[1]。各地医保经办机构也积极开展探索如何为参保患者提供便捷的异地就医医保联网结算服务。2014年10月,四川省开始实行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2016年底,四川省实现跨省异地住院就医联网结算,参保患者只需支付个人负担部分,医保支付部分由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通过异地联网平台直接结算[2]。随着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的参保患者增加,有研究显示,跨区域就医患者普遍疾病负担更重[3],影响患者疾病负担的主要因素为该患者参保地医保报销政策。由于各参保地区医保报销政策存在差异性,直接影响各地参保患者的报销比例。本文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简称“HX医院”)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患者报销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本地及各参保地报销比例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为完善异地就医政策和提高医疗保障的公平性提供数据支撑,进一步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
研究对象为2019—2020年HX医院的成都市本地及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的住院患者。数据来源为由HX医院信息中心提供的共计135 338样本病例数据。成都市为HX医院所在地城市,样本数据按医保类型细分为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及省部级单位职工(简称“省医保”),共计103 214例。异地联网数据未细化医保类型,本文按患者参保地所属城市和省份进行划分。由于部分异地就医联网地区的结算人次数据量较少,本文选取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简称“省内异地”)患者人次排名前五的城市作为样本,共计30 187例。选取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患者(简称“跨省异地”)人次排名前五的省份(或直辖市)作为样本,共计1937例。
1.2.1 医保类型(参保地)报销比例单因素分析 运用R软件首先统计成都市、省内异地、跨省异地的报销人次及构成比例,计算各地报销比例的均值及标准差。然后分别对各地报销比例进行检验和建模。采用方差分析法分别检测成都市不同医保类型(即省医保、城镇职工以及城乡居民),四川省内异地就医联网不同城市,跨省异地就医联网不同省份(直辖市)的联网结算患者之间的医保报销比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4]。
1.2.2 医保类型(参保地)与病种类型报销比例双因素交叉分析 医保患者报销比例不仅受医保类型和参保地的影响,还与不同的病种类型相关,为了研究医保类型(参保地)与病种对患者报销比例的交互影响,本文以两个常见病种为例,研究不同病种,在成都市不同医保类型以及不同参保地的报销比例的差异。
1.2.3 基于随机森林的医保报销比例影响因素分析 除了受参保类型、各参保地医保报销政策和病种类型的影响,医保患者报销比例还与参保患者的其他属性因素相关。包括人口学特征因素(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患者医疗费用(药品、检查、材料、治疗及实验室检查等费) 和患者治疗信息因素(病种类型和住院时间)。针对病种类型因素,本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公布的国际病种分类标准编码ICD-10,将样本数据的病案首页出院诊断ICD-10编码分为18个类型,并选择人次排名前五的病种类型进行研究。病种类型分别为影响健康状况和接触卫生服务的因素(以下简称“影响健康状态”),肿瘤,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肌肉系统。
在诸多因素中,合理选择对报销比例影响显著的因素,真实反映各显著因素与报销比例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报销比例的量化控制提供依据。本文运用随机森林模型[5],分别对成都市本地医保、省内异地联网和跨省异地联网,建立关于医保报销比例与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基于拟合模型,评估各因素对医保报销比例影响的重要程度。基于拟合完成的随机森林模型,本文描绘出各因素的变化对于报销比例变化的量化关系图。同时,描绘出两个因素同时变化对报销比例变化的交互影响图。根据各关系图和交互影响图,本文直观反映并分析各因素及因素之间对于报销比例的影响。在模型拟合过程中,如果各因素方差较大,会严重影响模型拟合效果。为了降低由于各因素方差较大导致模型拟合失准,需要对各因素做数据变换。对数变换是一种常用的减少数据方差的变换方法。本文对连续型因素(年龄、住院时间以及费用数据)采用对数变换[6]。
成都市本地医保报销比例均值(标准差)为55.4%(19.7%),其中按医保类型细分的报销比例均值(标准差)由高到低依次为省医保、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报销比例分别为65.3%(17.6%)、58.4%(18.7%)和44.2%(17.9%)。其中,人次占比最高的为城镇职工。省内异地医保报销比例均值(标准差)为52.6%(19.6%),5个城市报销比例的波动范围为49.2%~65.40%,其中人次构成比最大的为乐山市,报销比例均值(标准差)为51.10%(19.6%)。跨省异地医保报销比例均值(标准差)为53.0%(17.78%),5个省(直辖市)报销比例的波动范围为34.9%~57.70%,其中人次构成比最大的为报销比例均值最高为贵州省。各类患者人次和相应的医保报销比例的均值和标准差统计结果如
分别对成都市本地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和省医保之间的报销比例,省内异地各城市之间的报销比例以及跨省异地各省(或直辖市)之间的报销比例进行
为了直观比较不同病种在不同城市的报销比例差异,本文选取常见病种冠心病和胃息肉,比较两者在不同地区的报销比例差异。
2.4.1 成都市本地医保患者报销比例影响因素分析 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对成都市本地样本数据进行拟合。模型拟合准确度(R2)为75%[7]。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各因素对报销比例影响的重要程度前七位如
表3 各因素对成都市本地医保报销比例影响因子
Tab.3 Influence factors of various factors on local medical insurance reimbursement proportion in Chengdu city
不同医保类型和不同因素对报销比例的交互作用如
图1 成都市各费用因素对各医保类型报销比例的影响
Fig.1 Influence of various expense factors on reimbursement proportion of various medical insurance types in Chengdu city
2.4.2 省内异地联网医保患者报销比例影响因素分析 对省内异地联网样本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拟合。模型拟合准确度(R2)为55%。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各因素对报销比例影响的重要程度前7位如
表4 各因素对省内异地联网医保报销比例影响因子
Tab.4 Influence factors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reimbursement proportion of remote online medical insurance in the province
不同省内异地城市和不同因素对报销比例均值的交互作用如
图2 省内联网各种因素对报销比例的影响
Fig.2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of provincial intranet on reimbursement proportion
2.4.3 跨省异地联网医保患者报销比例影响因素分析 对跨省异地联网样本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拟合。模型拟合准确度(R2)为65%。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各因素对报销比例影响的重要程度前七位如
表5 各因素对跨省联网医保报销比例影响因子
Tab.5 Influence factors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proportion of inter provincial online medical insurance reimbursement
不同跨省异地省份(直辖市)和不同因素对报销比例均值的交互作用如
据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成都市本地、还是省内和跨省异地参保患者的报销比例相较其他类型费用而言,均与药品费用存在较大关联,并且在趋势上与报销比例呈正相关趋势。这说明药品费用越高,医保基金支付费用越高。这与2017年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以及2017年开始启动新版药品目录,准予支付的药品较原药品目录增加了363种药品,拓宽了药品支付范围等这一系列医药改革政策存在较大关系[9]。同时,随着纳入医保报销的国家谈判药品日益增多,患者的使用量也在同步增加。在减轻患者个人负担的同时也对医保基金的控制带了新的挑战。首先应当继续将药品费用控制政策作为监管重点,同时完善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监管制度,重点监控高价药品不合理使用情况、建立省级平台的处方点评制度等,遏制诱导需求;其次,对于医院来说,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使药品从可获得利润的收入来源转变为运营成本,应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同时,倡导公立医院提供价值医疗,及时转变管理理念,加强用药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10]。另外,从医疗保险管理的角度,应合理制定谈判药品的医保支付限定范围,保证医保基金的安全、高效使用,加大医保监管力度,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11]。
据本研究结果显示,除医保类型和参保地政策对各地报销比例影响外,成都市本地中病种类型对报销比例的影响低于药品费用和检查费用两项指标。省内异地联网中病种类型对报销比例的影响低于药品费用和年龄两项指标。跨省异地联网中病种类型对报销比例的影响低于药品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医保支付与疾病类型关联度不高,进而反映支付方式的单一化。由此可见,目前的现实情况跟全面实行以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方式的目标尚有一定差距。按病种付费能有助于控制医疗费用,保障医保基金安全,提高参保患者的报销水平。在全国联网结算全面铺开的背景下,应积极推进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快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并与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总额预付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型付费,鼓励实行按疾病诊断相关组付费(DRGs)方式[12]。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省内异地联网的各城市报销比例最大和最小的差异超过10%,跨省异地联网各地区报销比例最大和最小的差异超过20%,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一差异与异地就医联网报销政策密不可分。异地就医联网报销政策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该政策的完善需要参保地、就医地两地经办机构及参保人等主体的参与和支持。在“参保地待遇、就医地目录”的结算原则下,由于医保信息不对称、地区间医保支付政策的差异性等原因导致异地就医监管困难,异地就医患者发生“过度医疗”的风险更高,患者经济负担加重,从而导致异地就医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13]。因此,需要加强对异地就医的医保基金监管,建立有效的异地监管机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杜绝不合理用药、不合理诊疗的现象。从而减轻患者的医药费用负担,维护医保基金安全、促进医保基金合理使用,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