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美国《化学文摘》《国际药学文摘》
《乌利希期刊指南》
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来源期刊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
第七届湖北十大名刊提名奖  
医药导报, 2023, 42(4): 464-471
doi: 10.3870/j.issn.1004-0781.2023.04.003
《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体系中五脏虚实辨证的四诊信息库构建和判别模型研究*
Construction of Four-Diagnosis Information Database and Discrimination Model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Deficiency and Excess ZHENG of Five Zang Based on Tangye Jingfa map in Fuxingjue
金锐, 郭红叶, 田佳鑫

摘要: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包含了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包括疾病诊断和药物治疗。在疾病诊断方面,“汤液经法图”独尊五脏虚实辨证,以肝心脾肺肾的虚实定病性,而《辅行诀》中收录的20首五脏大小补泻诸方,则明确记载了五脏虚实病证的临床表现。该文汇总分析《辅行诀》中五脏大小补泻诸方的主治症记载,对证候描述进行标准化和等价转换,统一“痛引少腹迫急”与“少腹迫满而痛”以及“烦躁”与“心中虚烦”等不同证候描述。同时,构建五脏虚实病证的四诊信息库,发现同一脏腑同一补泻的小汤证与大汤证(例如小补肝汤证与大补肝汤证)之间,相邻脏腑的大补汤证或大泻汤证(例如大补脾汤与大补肺汤)之间,均存在适应证重叠的情况。采用决策树判别模型的C4.5算法和随机树算法,均可以得到五脏虚实病证的诊断判别模型,识别出关键的症状节点。通过上述研究,为“汤液经法图”所示辨证论治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学术支持。

关键词: 汤液经法图;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五脏虚实证候; 辨证论治; 决策树

Abstract:

The “Tangye Jingfa map” of Fuxingjue contains a complet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system,including disease diagnosis and herbal treatment.In terms of disease diagnosis,“Tangye Jingfa map” respects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deficiency and excess syndrome of Five Zang only,and determines the disease nature based on the deficiency and excess syndrome of liver,heart,spleen,lungs,and kidneys.The 20 prescriptions for tonifying or reducing Five Zang included in Fuxingjue,which clearly record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deficiency and excess syndrome of Five Zang.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records of the main symptoms of the prescriptions for tonifying and reducing Five Zang in Fuxingjue,standardizes and equivalently converts the description of syndromes,and unifies the description of different syndromes,such as “pain leads to less abdominal urgency” and “less abdominal fullness and pain”,“irritability” and “heart deficiency”.At the same time,the diagnosis information database of deficiency and excess syndromes of Five Zang was constructed.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overlaps of indications between the syndrome of small Decoction and large Decoction in the same Zang (such as the small Decoction of tonifying liver and the large Decoction of tonifying liver),and between the syndrome of large tonifying Decoctions in the adjacent Zang (such as the large Decoction of tonifying spleen and the large Decoction of tonifying lung).Using C4.5 algorithm and random tree algorithm of the decision tree discrimination model,we can also get the diagnosis discrimination model of the deficiency and excess syndrome of Five Zang,and identify the key symptom nodes.Through the above research,it provides academic support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heory shown in “ Tangye Jingfa map ”.

Key words: Tangye Jingfa map; Fuxingjue; Deficiency and excess syndrome of Five Zang;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Decision tree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编者按 20世纪80年代,一本敦煌遗书引起了中医药界的广泛重视和极大热议,该书是梁·陶弘景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它不仅从文献考古学的角度,证实了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在商·伊尹《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勤求博采而撰成,而且摘录保留了《汤液经法》的部分方剂和其中的组方配伍原理图,这张图就是“汤液经法图”。陶弘景认为,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许多学者也认为,“汤液经法图”是解开中医经方配伍之谜的钥匙。

整体上看,“汤液经法图”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它通过五脏虚实认识疾病,采用五味补泻治疗疾病,并且确定了各个脏腑虚实证与五味治疗的关联性,给出了组方配伍的方法学原则。从“汤液经法图”的视角识病解方,可谓纲举目张。例如,风属木,故风邪外感所致感冒头痛当以治肝木为主。依“汤液经法图”可知,辛补肝、酸泻肝、甘缓肝,而经方桂枝汤正是以桂枝、生姜、芍药、甘草和大枣组方,配伍结构为“二辛一酸二甘”,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方证相应。

本专题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金锐主任药师课题组以“汤液经法图”的学术研究与临床应用为切入点,对其中的诊断学和治疗学原理进行剖析,采用“汤液经法图”对医方、中药和医案进行解读,并对运用“汤液经法图”进行合理用药评价和慢病治疗管理的案例进行报道,以期促进中医理论精华的传承和中药临床合理用药标准的发展。

特别提示:本专栏6篇文章涉及的中药剂量“两”“钱”均来源于古方原文,不予换算,不能互换用于临床处方用药。

“汤液经法图”是商·伊尹所著《汤液经法》的关键原理图,其中完整表达了经方派关于疾病诊断和药物治疗的学术思想[1,2]。自20世纪80年代《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面世以来,“汤液经法图”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深入研究者不多。目前,关于“汤液经法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图形本身和《辅行诀》所载大小补泻汤的方解上[3,4,5,6,7],而忽视了脏腑虚实辨证的内容。例如,有些学者关注的是“汤液经法图”五味补泻与《黄帝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的关系[3],有些学者关注的是“汤液经法图”所示各脏腑体味、用味和化味之间的关系[4,5],而有些学者则关注用“汤液经法图”所示的方法来解读《辅行诀》或《伤寒杂病论》收录的方剂[6,7]

实际上,作为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汤液经法图”的首要贡献就是复原了中医古老的疾病认知观。在疾病诊断方面,“汤液经法图”独尊五脏虚实辨证,以肝心脾肺肾的虚实定病性,包括肝虚证、心虚证、脾虚证、肺虚证和肾虚证5种单一脏腑虚证,肝实证、心实证、脾实证、肺实证和肾实证5种单一脏腑实证,以及不同脏腑共病和兼病的复杂情况。同时,根据《辅行诀》的记载,即使是肝虚证,也可以根据症状表现不同,采用小补肝汤或大补肝汤分别治疗,这又可分别称为小补肝汤证和大补肝汤证。结合这两方面,就形成了《辅行诀》中分别针对五脏虚实证共10种情况所设的20首大小补泻汤[3]。所以,“汤液经法图”的疾病诊断理论,既与传统的脏腑辨证不同,也与现行的八纲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阴阳五行思维。

本课题组研究“汤液经法图”的目的,在于开发其临床应用价值,在于优化临床组方配伍和提高临床疗效。这就必须要全面阐明“汤液经法图”五脏虚实辨证理论体系,明确各个脏腑虚实病证的临床表现和四诊信息,明确虚证和实证的异同、小汤证和大汤证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或简或繁的四诊信息库,建立一些基本的临床诊断判别模型。旨在尝试恢复“汤液经法图”所记载的传统脏腑虚实辨证理论实践体系,还原五脏虚证和五脏实证的辨证思维,并形成临床可用的辨证方法学。

因此,本文着眼于“汤液经法图”中五脏虚实病证的诊断,并首次从《辅行诀》收录的20首大小补泻汤的主治证候入手,构建四诊信息库,寻找不同病证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决策树判别的方法建立五脏虚实病证的诊断模型。

1 《辅行诀》中五脏虚实辨证四诊信息的提炼和标准化
1.1 《辅行诀》中五脏虚实补泻方主治证候的整理

由于《汤液经法》原书已遗,现存关于《汤液经法》的五脏虚实补泻方,全部来源于敦煌遗书《辅行诀》。在这本书中,记载了大小补泻汤20首(心包病证治并于心病证治),以及这些方剂所治疗的五脏虚实病证的类型和症状表现。根据这些症状表现,就能得到关于五脏虚实病证的核心四诊信息。表1列出了根据《辅行诀》范志良抄本(1965年)总结得到的各类五脏虚实病证的症状表现[8]

表1 《辅行诀》大小补泻诸方所对应五脏虚实病证的类型和症状表现
Tab.1 Types and symptoms of deficiency and excess syndrome of Five Zang corresponding to various prescriptions for tonifying and purging in Fuxingjue
编号 类型 症状表现 组方
A1 肝实证(小泻肝汤证) 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时干呕 枳实、芍药、生姜各3两
A2 肝实证(大泻肝汤证) 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 枳实、芍药、生姜各3两,黄芩、大黄、甘草各1两
A3 肝虚证(小补肝汤证) 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3两,大枣12枚
A4 肝虚证(大补肝汤证) 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3两,大枣12枚,旋覆花、代赭石、竹叶各
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细而结 1两
B1 心实证(小泻心汤证) 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间,不可饮食,食之反笃 龙胆草、栀子各3两,戎盐如杏子大3枚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心中跳动不安 黄连、黄芩、大黄各3两
B2 心实证(大泻心汤证) 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憹,胁背胸支 龙胆草、栀子各3两,戎盐如杏子大3枚,苦参、升麻各2两,豉半
满,迫急不可奈
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满,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 黄连、黄芩、大黄各3两,芍药、干姜、甘草各1两
衄血、下血
B3 心虚证(小补心汤证)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瓜蒌一枚,薤白8两,半夏半升
血气虚少,心中动悸,时悲泣,烦躁,汗出,气噫,脉结 代赭石、旋覆花、竹叶各2两,豉1两
B4 心虚证(大补心汤证) 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 瓜蒌一枚,薤白8两,半夏半升,枳实、厚朴、生姜各2两,桂枝1两
心中虚烦,懊怔不安,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时或多 代赭石、旋覆花、竹叶各3两,豉、人参、甘草、干姜各1两
唾,其人脉结而微者
C1 脾实证(小泻脾汤证) 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腹冷,脉微 附子、干姜、甘草各3两
C2 脾实证(大泻脾汤证) 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 附子、干姜、甘草各3两,黄芩、大黄、芍药各1两
C3 脾虚证(小补脾汤证) 饮食不化,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或心下痞满,脉微,无力, 人参、甘草、干姜各3两,术1两
身重,足痿,善转筋
C4 脾虚证(大补脾汤证) 脾气大疲,饮食不化,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 人参、甘草、干姜各3两,术、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1两
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结
D1 肺实证(小泻肺汤证) 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 葶苈子、大黄、芍药各3两
D2 肺实证(大泻肺汤证) 胸中有痰涎,喘不得卧,大小便闭,身面肿,迫满,欲得气利 葶苈子、大黄、芍药各3两,甘草、黄芩、干姜各1两
D3 肺虚证(小补肺汤证) 烦热汗出,口渴,少气不足息,胸中痛,脉虚 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3两,细辛1两
D4 肺虚证(大补肺汤证) 烦热汗出,少气不足息,口干,耳聋,脉虚而快 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3两,细辛、地黄、竹叶、甘草各1两
E1 肾实证(小泻肾汤证) 小便赤少,少腹满,时足胫肿 茯苓、甘草、黄芩各3两
E2 肾实证(大泻肾汤证) 小便赤少,时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痛如折,耳鸣 茯苓、甘草、黄芩各3两,大黄、芍药、干姜各1两
E3 肾虚证(小补肾汤证) 虚劳失精,腰痛,骨蒸羸瘦,小便不利 地黄、竹叶、甘草各3两,泽泻1两
E4 肾虚证(大补肾汤证) 精血虚少,骨痿,腰痛,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 地黄、竹叶、甘草各3两,泽泻、桂枝、干姜、五味子各1两
软而快

中药剂量摘自原方记载,不予换算,不能直接用于临床处方用药。

The dose of Chinese medicines is extracted from the original formula and not converted. It can't be directly used for clinical prescription medication.

表1 《辅行诀》大小补泻诸方所对应五脏虚实病证的类型和症状表现

Tab.1 Types and symptoms of deficiency and excess syndrome of Five Zang corresponding to various prescriptions for tonifying and purging in Fuxingjue

表1可知,《辅行诀》收录的20首大小补泻诸方的主治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一定的联系。其一,同一脏腑的小补泻汤证和大补泻汤证之间存在联系,例如,小泻肝汤与大泻肝汤均可用于“胁下痛”,小补肺汤与大补肺汤均可用于“烦热汗出”和“口干”。其二,同一脏腑的虚证与实证之间存在联系,例如,心实证(小泻心汤证)有“心中跳动不安”的表现,而心虚证(小补心汤证)有“心中动悸”的表现,脾实证(小泻脾汤证)有“下利清谷”的表现,而脾虚证(小补脾汤证)有“时自吐利”的表现。其三,不同脏腑的虚证与实证之间也存在联系,例如,肝实证(大泻肝汤证)中的“痛连少腹迫急无奈”与肾实证(大泻肾汤证)中的“少腹迫满而痛”非常类似,而脾虚证(大补脾汤证)中的“口中苦干渴”也包含了肺虚证(大补肺汤证)中的“口干”。所以,有必要对上述症状进行标准化处理。

1.2 《辅行诀》中五脏虚实补泻方主治证候的关联性分析

从语义学角度出发,参考《中医大辞典》[9]《中医诊断学》[10]对20首大小补泻汤的主治证候进行同义词识别,结果见表2。

表2 补泻汤主治证候的同义词和近义词识别结果
Tab.2 Synonym identification results for the main syndromes of tonifying and purging decoctions
序号 症状表现 同义词
1 两胁下痛(A1) 胁下支满而痛(A2)
2 胁下支满(A2) 胁下支满(B1),胁背胸支满(B2)
3 痛引少腹迫急(A1) 痛连少腹迫急无奈(A2),少腹迫满而痛(E2)
4 时干呕(A1) 干呕(C2),干呕不能食(A4),干呕(B4)
5 心中恐疑(A3) 其人恐惧不安(A4)
6 气上冲心(A3) 气自少腹上冲咽(A4),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B4)
7 越汗出(A3) 汗出(A4),汗出(B4),汗出(C4),烦热汗出(D3,D4)
8 头目眩晕不能坐起(A3) 头目苦眩(A4),头目眩(E4)
9 呃声不止(A4) 气噫(B3),气噫(B4)
10 心悸(A4) 心中动悸(B3),心中跳动不安(B1),心中怔忡不安(B2),懊怔不安,怔忡如车
马惊(B4)
11 不能食(A4) 不可饮食,食之反笃(B1),不能食(C2)
12 心中卒急痛(B1) 暴得心腹痛(B2),心痛彻背,背痛彻心(B3),心痛无奈(B4)
13 气逆攻膺背肩胛间(B1) 胸膺痞满(B2),心中痞满(B4)
14 吐血衄血(B1) 吐血衄血(B2)
15 欲下不下(B2) 欲利不得(C2)
16 下血(B2) 下利不止(C2)
17 烦躁(B3) 心中虚烦(B4),烦热(D3,D4)
18 胸痹不得卧(B3) 胸痹(B4)\
19 下利清谷(C1) 下利不止(C2),饮食不化,时自吐利(C3),饮食不化,呕吐下利(C4)
20 无力,足痿(C3) 骨痿,不可行走(E4)
21 口中苦干渴(C4) 口渴(D3),口干(D4)
22 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C4) 骨蒸羸瘦(E3)
23 咳喘上气(D1) 喘不得卧(D2)
24 胸中迫满,不可卧(D1) 胸中有痰涎,喘不得卧(D2)
25 身面肿(D2) 时足胫肿(E1)
26 少气不足息(D3) 少气不足息(D4)
27 小便赤少(E1) 小便赤少(E2)
28 少腹满(E1) 少腹迫满而痛(E2)
29 腰痛如折(E2) 腰痛(E3,E4)
30 小便不利(E3) 小便不利(E4)

括号中序号对应于表1的各个方剂。

The serial numbers in brackets correspond to the prescriptions in Tab.1.

表2 补泻汤主治证候的同义词和近义词识别结果

Tab.2 Synonym identification results for the main syndromes of tonifying and purging decoctions

由此可知,各脏腑大小补泻汤证的症状存在着30组关联关系。其中,同一脏腑同一补泻的大汤证与小汤证之间的关联关系有23组(序号1,2,3,5,6,7,8,9,10,12,13,14,17,18,19,21,23,24,26,27,28,29,30),同一脏腑的补汤证与泻汤证之间的关联关系有6组(序号4,10,12,13,19,29),而不同脏腑的补泻汤证之间的关联关系有16组(序号2,3,4,6,7,8,9,10,11,15,16,17,20,21,22,25)。所以,《辅行诀》收载的20首大小补泻汤的主治证记载,最明显的关联关系有两方面,其一是同一脏腑同一补泻的大小汤证之间的关联性,其二是不同脏腑补泻汤证之间的关联性,而同一脏腑不同补泻汤证之间的关联性不明显。

在不同脏腑补泻汤证的关联关系方面,由于大补泻汤的药物组成满足“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的共同配伍原则,故其主治证似乎也表现出同样的特点。例如,肾水为肝木之母,大泻肝汤需要增加泻肾的药味,而大泻肝汤证恰好也包含大泻肾汤证的代表性症状之一,即“痛引少腹迫满”。又如,心火为肝木之子,大补肝汤需要增加补心的药味,而大补肝汤证恰好也包含大补心汤证的代表性症状之一,即“气噫”。图1—4直观列出了各脏腑小补虚汤证、大补虚汤证、小泻实汤证和大泻实汤证所包含症状的关联关系。由图1和图2可知,各脏腑的小补虚汤证和小泻实汤证,基本上不存在症状的关联。而从图3和图4可知,各脏腑的大补虚汤证和大泻实汤证,在本脏与子、母脏之间几乎均具有症状上的重叠。

图1 五脏小补虚汤证的代表性症状

Fig.1 Representative symptoms of small tonifying decoction of Five Zang

图2 五脏小泻实汤证的代表性症状

Fig.2 Representative symptoms of small purging decoction of Five Zang

图3 五脏大补虚汤证的代表性症状

Fig.3 Representative symptoms of big tonifying decoction of Five Zang

图4 五脏大泻实汤证的代表性症状

Fig.4 Representative symptoms of big purging decoction of Five Zang

2 “汤液经法图”五脏虚实病证的判别模型建立
2.1 构建数据集

将标准化后的五脏大小补泻方的主治症状列于Excel作为数据集。其中,行属性为五脏大小补泻各方,列属性为各个症状,单元格值为“yes”时代表相应方剂的适应证中含有这个症状,单元格值为“no”时代表相应方剂的适应证中明确提到无此症状,单元格值为“unknown”时代表相应方剂的适应证中没有提到有或没有这个症状。最终得到20行×40列的数据集。

2.2 确定建模方法

由于数据集为离散型数据,且对结果的可解释性要求较高,故选择决策树作为建模方法[11,12,13]。具体算法为标准的C4.5算法(J48)和随机树算法(randomtree),在开源的数据挖掘软件Weka中实现。由于数据集中记录数较少,故调整决策树建模的参数,将minNumObj的属性值调整为1。

2.3 建模结果

采用C4.5算法的决策树建模结果如图5。从图5可知,整个决策树由8级分类节点组成,决策树中最早的判别病证是“小补心汤证”,最晚的判别病证是“小补肾汤证”“小泻肾汤证”“大泻肾汤证”和“大泻肺汤证”。排名前3位的分类节点,一级分类节点是“气上冲心”,二级分类节点是“恐疑/恐惧不安”和“汗出/越汗出”,三级分类节点是“多恶梦”“胸痹心痛”和“干呕”。提示上述症状是辨证诊断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根据该决策树的指引,当患者无“气上冲心”的症状,但是同时出现“汗出”“胸痹心痛”和“噫气”的症状时,就可以选择小补心汤。同理,当患者无“气上冲心”和“汗出”的症状,但是表现出“干呕”和“下利”时,就可以选择大泻脾汤。

图5 C4.5算法建模的决策树结果

Fig.5 Decision tree result of C4.5 algorithm modeling

采用随机树算法的决策树建模结果见图6。从图6可知,整个决策树由7级分类节点组成,决策树中最早的判别病证是“小补脾汤证”,最晚的判别病证是“小补肺汤证”“小泻肺汤证”“小补心汤证”和“大补肺汤证”。排名前3位的分类节点,一级分类节点是“下利”,二级分类节点是“痛引少腹迫急”“无力身重”,三级分类节点是“小便不利”“面赤目赤”和“腹冷”。提示上述症状是辨证诊断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根据该决策树的指引,当患者表现为“下利”伴有“无力身重”时,就可以选择小补脾汤。同理,当患者无“下利”和“痛引少腹迫急”的症状,而是表现出“小便不利”伴有“骨痿腰痛”时,就可以选择小补肾汤或大补肾汤;而如果“小便不利”同时伴有的是“足胫肿”时,则应该选择小泻肾汤。

图6 随机树算法建模的决策树结果

Fig.6 Decision tree result of random tree algorithm modeling

综合来看,基于《辅行诀》大小补泻诸方的适应证信息构建的五脏虚实病证的判别模型,能够挖掘各个证型的“主症”,也能够初步建立判别模型。从决策树结构的角度看,这些判别模型还存在以下特点:

第一,用于判别建模的症状节点基本上是各个脏腑病证的代表性症状。例如,C4.5算法构建的决策树中,节点“气上冲心”代表肝木疾病,节点“胸痹心通”代表心火疾病,节点“干呕”代表脾土疾病,节点“咳逆上气”代表肺金疾病,节点“骨痿腰痛”代表肾水疾病。又如,随机树算法构建的决策树中,节点“下利”代表脾土疾病,节点“痛引少腹迫急”代表肝木疾病,节点“小便不利”代表肾水疾病,节点“胁下痛支满”代表心火疾病,节点“口干口渴”代表肺金疾病。

第二,决策树中相邻的判别结果,都是同一脏腑或相邻脏腑的病证。例如,C4.5算法构建的决策树中,三级节点“多恶梦”判别得到的分别是小补肝汤和大补肝汤,属于同一脏腑;四级节点“饮食不化”判别得到的分别是大补肺汤和大补脾汤,属于相邻脏腑。又如,随机树算法构建的决策树中,四级节点“溺血”判别得到的分别是小泻肝汤和大泻肾汤,属于相邻脏腑;五级节点“干呕”判别得到的分别是大补脾汤和大泻脾汤,属于同一脏腑。

第三,部分症状节点具有显著的脏腑区分效果。例如,随机树算法构建的决策树中,“下利”节点的分支中,选项为“yes”的侧支包含了全部脾土疾病类型,选项为“unknown”的侧支不包含任何脾土疾病类型。又如,C4.5算法构建的决策树中,“胸痹心痛”节点的分支中,选项为“yes”的侧支包含了全部心火疾病类型,选项“unknown”的侧支不包含任何心火疾病类型。

3 讨论

本文通过对《辅行诀》收载五脏大小补泻汤证的整理分析,提炼出小补肝汤、小泻肝汤等24首方剂的主治症状和舌脉象,确定了五脏虚实辨证的四诊信息,以及各脏腑虚实证之间的关联关系。进一步,在症状术语标准化基础上,采用决策树方法,构建了各脏腑虚实证的诊断判别模型,确定了各脏腑辨证的关键症状节点,为抓主症提供思路和支持。

3.1 还原出完整的古中医五脏虚实辨证理论体系,展示了真正的五脏虚实辨证思维

脏腑辨证是中医经典辨证论治方法之一,通过辨别五脏六腑的阴阳、寒热、虚实、气血等变化来确定疾病的病位病性,例如心火上炎证、肝肾阴虚证、脾气虚证等。但是,在目前的脏腑辨证理论体系中,由于发展演变和历代医家学说的影响,经常出现“此脏腑有彼脏腑无、只有虚证而无实证”的问题。例如,脾气虚证是常见证型,而脾气实证则较少提及,心火旺证是常见证型,而脾土旺证则较少提及。但是,从“汤液经法图”所示的五脏虚实辨证理论看,五脏的虚实证型均同等存在,既有肝虚证也有肝实证、既有脾虚证也有脾实证,任何脏腑的任一证型都并不具备有别于其他证型的特殊性。本文还原出完整的古中医五脏虚实辨证体系,展示了真正的五脏虚实辨证思维。

3.2 五脏虚实辨证的区分性指标明显,模型判别准确率高

无论是从《辅行诀》20首五脏大小补泻汤主治证候的描述角度看,还是从数据标准化后建立的决策树判别模型角度看,五脏虚实辨证的区分性指标是明确的,区分度是很高的。除了“干呕”“心痛”“汗出”等少数几个症状指标散见于多个不同证型之外,其余的大部分指标,均具有很高的脏腑虚实辨识度。例如,“恐疑”可以作为肝虚证的高辨识度指标,“吐血衄血”可以作为心实证的高辨识度指标,“饮食不化”可以作为脾虚证的高辨识度指标,“咳逆上气”可以作为肺实证的高辨识度指标,“小便不利”可以作为肾虚证的高辨识度指标。从决策树判别模型上看,通过10个指标“是/否”的判断,就可以基本实现20首大小补泻方的准确分类,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引。

3.3 五脏虚实辨证理论凸显了“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的脏腑虚实疾病传变规律

从适应证上看,《辅行诀》所载五脏大小补泻汤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不仅仅表现在同一脏腑补泻方之间,而且表现在不同脏腑补泻方之间。从图1—4可知,小补泻汤主要是针对本脏疾病所设,而大补泻汤则一定涉及子母脏,也即症状表现有交集。实际上,从五脏大补泻汤的组成来看,都是有子母脏补泻治疗的药味参与的,这就形成了严密的对应逻辑。例如,大补脾汤的适应证,既包含了脾土本脏的“饮食不化”,也包含了肺金子脏的“口干渴”;而大补脾汤的组方,既包含了治脾的人参、甘草和干姜,也包含了治肺的麦冬、五味子和旋覆花,具有明确的对应性。这也提示,临床在分析病因病机时,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疾病定位,是定位在单一脏腑还是定位在多脏腑。

3.4 《辅行诀》所载五脏虚实病证的四诊信息依然不够丰富,舌脉象缺乏

从临床实用性角度看,《辅行诀》所载五脏虚实病证的四诊信息描述依然不够丰富。例如,便秘、失眠等常见的临床症状,就未出现在任何一个大小补泻汤的适应证中。在《辅行诀》关于五脏虚实病证的原文记载中,也可能存在一些错简和遗漏之处。例如,《辅行诀》范志良抄本中记载的“辨肝脏病证文并方”记述了这样一句话“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8],但从其下的大小补泻汤证记载来看,似乎只有肝实证存在胁痛腹痛的表现,而肝虚证是没有的。再如,《辅行诀》中五脏虚实病证描述中缺少舌脉象信息,仅仅只有大补肝汤、小补心汤、大补心汤、小泻脾汤、大补脾汤、小补肺汤、大补肺汤、小补肾汤和大补肾汤这9个方剂的适应证中包含脉象,而所有的大小补泻汤的适应证中均不包含舌象。所以,为了“汤液经法图”五脏虚实辨证体系的临床应用,应尽快研究补齐上述四诊信息。

3.5 加大“汤液经法图”辨证论治体系的深入研究

“汤液经法图”源于伊尹《汤液经法》,是经方理论的源头,极具研究价值。但是,由于其中的理论体系与现行体系有所不同,故难以直接用于临床实践。但是,无论是脏腑虚实辨证,还是中药五行属性,均展现出与阴阳五行理论更好的关联性[14,15]。从《辅行诀》中大小补泻汤的分析,也能窥见“汤液经法图”中五味配伍成方法式的精准性。所以,应加大对“汤液经法图”所示辨证论治体系的深入研究,用其中的理论内容解决现在临床遇到的问题,提高中医临床组方用药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金锐. “汤液经法图”系列研究之一:汤液经法图的来历、内容与应用[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 22(8):2954-2960.
[本文引用:1]
[2] 金锐. “汤液经法图”系列研究之二:基于五味补泻理论的10首经方配伍原理解析[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 22(8):2961-2968.
[本文引用:1]
[3] 李博灵, 黄韵婷, 刘洋, . 《辅行诀》“汤液经法图”初识[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 23(6):760-761,790.
[本文引用:3]
[4] 李刚, 张薛光, 陈广东, . 《汤液经法》图略解[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 21(9):1148-1150.
[本文引用:2]
[5] 梁永林, 刘稼, 李应存. 《辅行诀·汤液经法图》述义[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 17(4):349-350.
[本文引用:2]
[6] 潘小凤, 储全根.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汤液经法图》药味组方法则初探[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5(3):14-16.
[本文引用:2]
[7] 李兆弟.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所载《汤液经法》图的研究[D].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42-45.
[本文引用:2]
[8] 梁·陶弘景, , 张大昌, 钱超尘, 主编.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8:3-21.
[本文引用:2]
[9] 李经纬, 余瀛鳌, 区永欣,等主编. 中医大辞典[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69-746.
[本文引用:1]
[10] 李灿东, 主编. 中医诊断学[M]. 4版.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71-90.
[本文引用:1]
[11] IAN H.Witten Eibe Frank, 著,董琳,邱泉,于晓峰,等译.数据挖掘—实用机器学习技术[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66-70.
[本文引用:1]
[12] 马红丽, 徐长英, 杨新鸣. 决策树模型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现状[J]. 世界中医药, 2021, 16(17):2648-2651,2656.
[本文引用:1]
[13] 金锐, 赵茜, 张冰. “三要素”理念下药性实质的数学探索[J]. 中国中药杂志, 2014, 39(20):4060-4064.
[本文引用:1]
[14] 王宇光, 金锐. “汤液经法图”系列研究之三:25味药精五行属性内涵的探索性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 23(2):385-390.
[本文引用:1]
[15] 金锐, 方子寒, 朱贺, . “汤液经法图”五味化合理论的数学模型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 27(20):191-199.
[本文引用:1]
资源
PDF下载数    
RichHTML 浏览数    
摘要点击数    

分享
导出

相关文章:
关键词(key words)
汤液经法图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五脏虚实证候
辨证论治
决策树

Tangye Jingfa map
Fuxingjue
Deficiency and excess sy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
Decision tree

作者
金锐
郭红叶
田佳鑫

JIN Rui
GUO Hongye
TIAN Jiaxing